中藥房實習心得與體會_中藥房見習個人感悟與總結(精選3篇)
中藥房實習心得與體會_中藥房見習個人感悟與總結 篇1
這幾天在學校附屬醫院的中藥房見習,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被轟在圖書館里,總共也沒能進藥房幾次,卻看到了許多病人從領藥窗口所不能看到的事情。看著藥房里大箱大箱琳瑯滿目的中藥材,還有各位藥劑師忙忙碌碌的身影,總覺得有哪里不對勁,第一時間倒也實在沒想出來,直到今天,去候藥大廳做調研,順便和一些患者聊了幾句,忽然茅塞頓開——原來傳統中醫的衰敗責任并不在于醫學理論的欠缺,而是從事這一方面的一些人,擅自在對她進行涂改!
一、用藥不專
帶教中藥飲片識別的老師每每提及本院名醫的時候,第一個就想起婦科的老中醫朱南孫,帶教老師說,朱老師開的藥一般都很少,很精準,藥房抓起藥來也方便。而其他一些醫生就未必了,就像打拳頭似的,開個方子洋洋灑灑二三十味藥,一張處方不夠寫了就寫兩張,他想:這么多藥下去,總有一味藥能夠對上你的證!可憐了 患者及其家屬,本來來看中醫門診的大多數都是些老年人,滿懷希望地來,排隊掛號、看病、等藥就去了半天,回去的時候還得扛一麻袋的草根樹皮……縱覽中醫醫案古籍,名家經方,幾乎只有很少的方子(如補天大造丸等)才會真真涉及到幾十味的藥,其它大多數,少到單味,多到十幾味不等,卻也照樣能夠對證治療,而且其功效雖然算不上立竿見影,卻也能從根本上根治疾病。
二、給藥不精
去藥房參觀,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作人員天女散花似的撒藥動作,老師說,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只顧總量不顧單劑。也就是說,如果某個醫生開的方子上說要地黃9克,一共開了7劑,那么需要的地黃總量就是 9×7=63克,于是藥房的工作人員摸著抽屜順手一抓,再放在小桿秤上一稱(我很好奇為什么現在藥房還在用帶秤砣的桿秤。。。),大約67、68克,跟 63克差不多,得,就這樣吧,于是在7張用來包藥的紙上稀里嘩啦一倒,有的一劑里面分到十來克,有的甚至只有四、五克,管不了了,后面還有好多單子等著我去稱藥呢,就這樣吧,反正只管總量差不多……于是患者拿到藥的時候就納悶了:為什么同樣的幾份藥,有的這么大一包,有的又這么小一包呢……患者也很迷茫,甚至有時候拿錯了藥他們也不知道——無非都是些草根樹皮,即便拿錯了他們也只好一鍋煮了,照樣喝下去,深怕耽誤了自己的病情。
三、藥效不佳
中藥房的倉庫里有很多儲備起來的藥物,都用麻布袋子裝著放在架子上,倉庫里幾乎沒有干燥器,也沒有很好地保證窗戶的通風效果,看守和運輸的工作人員也稀稀落落,似乎這個倉庫于別的倉庫無異。有個病人抱怨說,在醫院開的大棗拿回家一看,全都發霉了,問我們醫院的藥究竟是怎么保管的,當下問得我尷尬極了。其實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帶教老師拿中藥飲片給我們看的時候就經常說:“這個藥正規的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比缓笤诩埳袭嫿o我們看,“醫院這個不是很好,并不典型,但是便宜,所以我們一直用這種藥!笔裁从盟幉课换祀s啦,本來只要根莖的藥物結果用了全草;什么制法不標準的啦,本來該炙成黃色的藥物炙成了褐色;什么該抽芯的沒抽芯啦,該剝皮的不剝皮啦,該脆的很軟,該軟的很硬等等等……我想中藥的有效成分本來就少,作用也很溫和,如果再加上藥品本身的質量問題,那又怎么可能治病救人呢?
四、煎煮不當
你跑出去問十個患者:“拿回去的中藥,你們是怎么煮的呀?”有九個都會回答你:“這還不簡單,把藥往電砂鍋里一扔,水一放,電源一開,好了它自己會嘟嘟叫的。”我狂汗,不愧是高科技時代呀,真方便!可是,但凡有點中醫基礎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中藥,煮起來可未必這么簡單。首先你得分清藥性,比如煎煮感冒藥的火候和滋補藥就完全不一樣,涼性藥和熱性藥也不一樣,冷掉的藥用微波爐轉一轉完全不可以,隔夜的藥也不亦服用等等等。服藥中藥的規矩很多,有的中藥服用的同時還要忌口,什么辛辣油膩不能吃,燥熱發物不能食,有的人服藥后效果不佳,卻并不知道是自己飲食上的配合問題,而且現在大醫院里面的醫生也慢得不可開交,幾乎都不會一一叮囑這方面的問題,患者或家屬自己不去關注的話也不會知道,這也是導致中醫中藥的口碑日益敗壞的原因之一吧。
目前我只總結了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其實存在于醫院(包括中醫院和西醫院)里面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有的醫生本身確實醫德有問題,還有護理人員的粗心、患者家屬的不配合、醫院本身就存在的一些制度問題,以及許多患者盲目地崇拜名醫……
聽說中國的醫療制度即將面臨一次重大的改革,希望這能夠為全國的患者帶來一絲福音。
中藥房實習心得與體會_中藥房見習個人感悟與總結 篇2
這幾天在學校附屬醫院的中藥房見習,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被轟在圖書館里,總共也沒能進藥房幾次,卻看到了許多病人從領藥窗口所不能看到的事情?粗幏坷锎笙浯笙淞宅槤M目的中藥材,還有各位藥劑師忙忙碌碌的身影,總覺得有哪里不對勁,第一時間倒也實在沒想出來,直到今天,去候藥大廳做調研,順便和一些患者聊了幾句,忽然茅塞頓開——原來傳統中醫的衰敗責任并不在于醫學理論的欠缺,而是從事這一方面的一些人,擅自在對她進行涂改!
一、用藥不專
帶教中藥飲片識別的老師每每提及本院名醫的時候,第一個就想起婦科的老中醫朱南孫,帶教老師說,朱老師開的藥一般都很少,很精準,藥房抓起藥來也方便。而其他一些醫生就未必了,就像打拳頭似的,開個方子洋洋灑灑二三十味藥,一張處方不夠寫了就寫兩張,他想:這么多藥下去,總有一味藥能夠對上你的證!可憐了 患者及其家屬,本來來看中醫門診的大多數都是些老年人,滿懷希望地來,排隊掛號、看病、等藥就去了半天,回去的時候還得扛一麻袋的草根樹皮……縱覽中醫醫案古籍,名家經方,幾乎只有很少的方子(如補天大造丸等)才會真真涉及到幾十味的藥,其它大多數,少到單味,多到十幾味不等,卻也照樣能夠對證治療,而且其功效雖然算不上立竿見影,卻也能從根本上根治疾病。
二、給藥不精
去藥房參觀,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作人員天女散花似的撒藥動作,老師說,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只顧總量不顧單劑。也就是說,如果某個醫生開的方子上說要地黃9克,一共開了7劑,那么需要的地黃總量就是 97=63克,于是藥房的工作人員摸著抽屜順手一抓,再放在小桿秤上一稱(我很好奇為什么現在藥房還在用帶秤砣的桿秤。。。),大約67、68克,跟 63克差不多,得,就這樣吧,于是在7張用來包藥的紙上稀里嘩啦一倒,有的一劑里面分到十來克,有的甚至只有四、五克,管不了了,后面還有好多單子等著我去稱藥呢,就這樣吧,反正只管總量差不多……于是患者拿到藥的時候就納悶了:為什么同樣的幾份藥,有的這么大一包,有的又這么小一包呢……患者也很迷茫,甚至有時候拿錯了藥他們也不知道——無非都是些草根樹皮,即便拿錯了他們也只好一鍋煮了,照樣喝下去,深怕耽誤了自己的病情。
三、藥效不佳
中藥房的倉庫里有很多儲備起來的藥物,都用麻布袋子裝著放在架子上,倉庫里幾乎沒有干燥器,也沒有很好地保證窗戶的通風效果,看守和運輸的工作人員也稀稀落落,似乎這個倉庫于別的倉庫無異。有個病人抱怨說,在醫院開的大棗拿回家一看,全都發霉了,問我們醫院的藥究竟是怎么保管的,當下問得我尷尬極了。其實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帶教老師拿中藥飲片給我們看的時候就經常說:“這個藥正規的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然后在紙上畫給我們看,“醫院這個不是很好,并不典型,但是便宜,所以我們一直用這種藥。”什么用藥部位混雜啦,本來只要根莖的藥物結果用了全草;什么制法不標準的啦,本來該炙成黃色的藥物炙成了褐色;什么該抽芯的沒抽芯啦,該剝皮的不剝皮啦,該脆的很軟,該軟的很硬等等等……我想中藥的有效成分本來就少,作用也很溫和,如果再加上藥品本身的質量問題,那又怎么可能治病救人呢?
四、煎煮不當
你跑出去問十個患者:“拿回去的中藥,你們是怎么煮的呀?”有九個都會回答你:“這還不簡單,把藥往電砂鍋里一扔,水一放,電源一開,好了它自己會嘟嘟叫的。”我狂汗,不愧是高科技時代呀,真方便!可是,但凡有點中醫基礎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中藥,煮起來可未必這么簡單。首先你得分清藥性,比如煎煮感冒藥的火候和滋補藥就完全不一樣,涼性藥和熱性藥也不一樣,冷掉的藥用微波爐轉一轉完全不可以,隔夜的藥也不亦服用等等等。服藥中藥的規矩很多,有的中藥服用的同時還要忌口,什么辛辣油膩不能吃,燥熱發物不能食,有的人服藥后效果不佳,卻并不知道是自己飲食上的配合問題,而且現在大醫院里面的醫生也慢得不可開交,幾乎都不會一一叮囑這方面的問題,患者或家屬自己不去關注的話也不會知道,這也是導致中醫中藥的口碑日益敗壞的原因之一吧。
目前我只總結了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其實存在于醫院(包括中醫院和西醫院)里面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有的醫生本身確實醫德有問題,還有護理人員的粗心、患者家屬的不配合、醫院本身就存在的一些制度問題,以及許多患者盲目地崇拜名醫……
聽說中國的醫療制度即將面臨一次重大的改革,希望這能夠為全國的患者帶來一絲福音。
中藥房實習心得與體會_中藥房見習個人感悟與總結 篇3
現在我來說說我在門診西藥房實習的情況吧!首先在門診藥房其間我遵守藥房的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上班不遲到,不早退,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病人,和同事相處得很好,他們也教會我很多知識。
其次我在門診西藥房學習的知識:
一、學會了藥物的擺放:同類藥物放在一起,做到先進先出。
二、學會了看處方:首先看病號,再看年齡,最后看用法用量。
三、學會了拾處方,拾處方要認真、細心,要檢查有沒有藥物配伍禁忌。
四、學會了處方的計價收費。
最后是我在西藥方實習的感想:在這三個月真的學會了很多知識,老師有時會考一下我們,使我們增長很多知識。我運用在學校老師教我的知識加上實際鑒習學會很多藥學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