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實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外出實習心得體會 篇1
一、現實狀況和理想狀態的差別:
當然首先要說的就是教案問題。因為一開始就是接受的初中英語的教材,學校要求用純英語的教案,自然而然課堂上也是純英語模式。但是這一套用在小學英語上并不是全部都買帳的,普遍的孩子們都會看著你說:“什么啊?聽不懂!”于是乎,自己就沒有怎么用英語去交流。其次,自己的教案也從英語轉換為了中文,而對于自己指導老師說的導入過簡,我真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到底要怎么教,我真的茫然了。自己因為要備課,這幾天都沒有去聽過其他老師的課。這一點也教會我我要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去備課,不可偷懶。在課后要進行教學反思,與有經驗的老師探討學習。
第二,在上課的時候會不停的組織孩子們的紀律。這是課堂上最為重要的一點,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我想最能衡量的標準便是能否組織安排好學生,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在這方面還需要向有經驗的老師們請教,在這兩天的.教學過程中,最讓我感到吃力的也是這一部分,聲音也被吼啞了。前輩們告訴我,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組織,不可用粗暴的老辦法。順便一提,現在的孩子們古靈精怪的很,老師要智取,不可武斗,要不然吃力不討好。
第三,我想大多數頂崗實習生之前都不怎么想到過要在第一堂課就樹立什么威信問題。不知道會不會讓人覺得很驚訝,我的指導老師在我上課之前對我的第一句叮嚀是:“千萬不要對他們笑,否則他們覺得你好欺負。”這也不是空口無憑的說,同我們一起來沐川的音樂老師便是如此。
二、教師心態的調整:
第一天初來的時候就因為睡眠不好而打不起精神。總覺得太吵,但適應了這么一周的樣子,調整的也差不多了。起初,申報頂崗的學生并不多,但由于政策的變化,使得全班都踏上了這個崗位,現在有時在群里面有一句沒一句的和大家聊著,互相交換著心得,心態也變得很好。
作為一名教師,擁有良好的心態是工作的第一步,做到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公私分明。不將個人的私人情感帶到工作里來,關愛每一位學生,發自內心的去呵護他們,用正確的價值取向去影響他們。不僅教會他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同樣,教師要知道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要讓孩子們真正的喜歡自己,接納自己,才會聽從自己的指導。
外出實習心得體會 篇2
要把一個沒有任何專業技術基礎、從來沒有接觸過生產的大學生,通過學校的幾年學習,培養成一名合格的、熟練的技術工人,這需要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專業基本功訓練是學生學好專業技能的基礎環節。要抓好基本功訓練,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注意安全
安全文明生產是學生進入生產實習的第一課,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就必須樹立牢固的安全文明生產意識。教學中對各種機床、砂輪機等的安全操作規程,實習中工作服的穿戴要求及文明生產規范等,要求學生不僅要認真聽,還必須牢記。如:不應戴手套操作機床、女生必須戴工作帽、搞好車間衛生等。
2、熟識機床。
車床的基本操作包括工件的裝夾,刀具的選用,通過換檔改變車床主軸的轉速,左右手在走刀、進給時的相互配合等。在學生基本操作訓練初期,車床主軸轉速不宜過高,刀具、工件都可以選一些比較安全的材料代替。其目的主要是使學生通過上級操作,訓練兩手在操作過程中的協調能力,要求能靈活的調整車削速度和控制進給量。
3、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作為一名合格的車床操作工人,不僅要在生產中能加工出合格的產品,還必須熟練掌握車刀的刃磨方法,如:各種刀具的前角和后角、切削刃的磨削技巧等。并能根據刀具材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磨削方法,明確刀具刃磨技術在機械加工生產中的作用,懂得一把好的刀具對提高生產率,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性。練好刀具刃磨技術,是學生將來能成為一名合格技術工人的基本條件。
時間:5月21日—6月1日(5月21—25日早上8:00—11:00、中午13:00—15:00;5月26日—6月1日中午15:00—18:00、晚上19:00—21:00)
地點:校辦實習工廠
首先,我看同學是怎樣做的,然后就到自己做。我們的學校歷史悠久,在n年前就購入了當時先進的設備,雖然說有好多都是比我還老,但據說一點也不比經過重大改進的.機床差哦!只是老式機床的安全性較差,用起來有些不安全,不小心的話常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故。所以當時我們都非常的小心,因為安全第一,生產第二嘛!
我的任務是做一個酒杯。首先,我去看圖,把圖讀懂;其次,把材料夾緊,調平衡,并把自己磨好的刀裝上,用扳手擰緊;第三,開始車端面,車外圓;第四,先用麻花鉆打中心孔,再用大較大的鉆來打孔;第五,就開始鏜孔;第六,開始修杯子了外部,就可以成形了;接著就是把杯子的外部打光滑;最后切斷。即可得到成品。
外出實習心得體會 篇3
帶我們的老師是上一次和臨床技能培訓中心中,上眼視光解剖豬眼的老師。別看她那么年輕,其實她已經是碩士生了,并且她好象掛著一個住院醫生的版在胸前。來到上課的課室(其實只是在醫院中一個會議室的房間,只是加多個電腦投影儀才叫它教室),然后她跟我們講:“誰等下想做眼底觀察的,先滴眼藥水”當然我們也是正常人嘛,誰都想有這個機會啦,就沒有想到老師說這些是有后遺癥的,就是用了這眼藥水會造成眼睛瞳孔放大,等我們都用了之后(每兩個人一組每個人只能滴一只眼睛,組員間滴的是相反的眼睛),老師才說這個放大瞳孔需要6個小時才能恢復,然后我們就想到以后6個小時不能正常在陽光正常使用滴眼藥水的眼睛這個情境,就有點后悔啦!心里暗罵老師不早點說明,不過也算了,為了科學的學習,這點苦都不能挨,以后怎么做大事呢。呵呵······
沒想到好事盡在后頭,在使用裂隙燈顯微鏡的時候,我成功成為被研究生,首先觀察的是角膜、鞏膜等前眼的結構,因為不需要使用和眼睛直接接觸的,所以觀察得還挺順利,等到想觀察前房角的時候,需要和眼睛直接接觸的,而且還會使用到點麻藥和點膠水,最重要的是會對角膜會有一點傷害,檢查的時候,眼睛會很難受,整個過程被鏡筒卡住眼,這些都需要經過被檢測者同意才行。我想就在這個時候,剛開始學習專業課,我怎能退縮呢,只要沒有什么后遺癥,過幾天眼睛就會沒事啦,況且我們這個組也需要一個人被檢查的嘛,于是我就同意啦,因我相信老師的操作水平,事實上,在整個檢測的過程和我想象一樣,她操作非常小心,也要求觀察的同學要快點,說被檢測者感覺不受,嗯,其實,感覺也并不可怕,只卡住眼睛,另一個眼睛也不怎么動,怕會影響老師的操作,只好閉上,那個被測的眼睛滴著眼藥水沿著流了下來。說真的,當時的感覺挺辛苦的,但是內心一直有一定要堅持住。(或許是老師的一句話,或許是不想老師的操作帶來復雜化,或許是想讓同學都看到觀察的現象,或許······)
我們在練習操作的時候剛好見到一位患者來到對面的病房做眼底的動脈造影,我們好奇過去看一下,沒想到操作者是我們的上理論課的老師—趙桂玲副教授。看到這個情景,我們更加興奮啦,因為她上課不但給我們講了很多醫學的知識,更教會我們怎樣做一個好醫生,怎樣做人,這樣的老師的確不多啦,大多數的只在讀著課本的東西,看得就悶啦,還不如把我們學的醫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或工作中,這樣我們不是印象更深了嗎?呵呵,這只是我個人一些看法。事實也是這樣,她還當場把一些典型的病倒的照片給我們看,和我們講解,我們就好象聽她在說故事一樣,聽得入了迷一樣。不但是我們聽得繪聲繪色,連那位患者也一起聽著我們的老師,我不知道她能聽懂多少,但是,從她的表情看,可以看出她對我們的老師的水平更加相信啦!最后,我們還叫老師幫我們照眼底鏡,她也不毫不耐煩幫我們幾個照了,還幫我們分析了,只是我們這些就給她抓住給她補下課件中缺少的典型的結構照片。
這次實習留給不少印象,我相信只要好好的學醫學,以后一定會有大有作為的,不過呢,過程就要漫長的,一定要耐心,一定要堅持。一定會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