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日報社實習總結
星期一將寫好的稿子交給了李老師。“但寫得很亂”這是老師第二句評價。“‘防用水不足,該小區的每棟房前都挖了一口井,作為備用水。’這個就具是新聞點,你瞧哪個小區還自家挖井”。一語道破。其實,自己也清楚,那篇稿子小區水電問題都有,但寫的都不是很清楚,缺少一個點。于是“住在城區還要挖井取水佳苑小區居民好無奈”便成了稿子的標題。
聽不同的聲音
記者應忌諱閉門造車,把有限的資料作為稿子的來源。他們應該出去,應該與他人交談,看他們的動作和表情。唯一這樣,寫出來的稿子,才是生動,有生命的。
8月3日,朱老師讓我改一份《本埠印刷企業遭遇“寒冬”》的報告。初看內容,覺很棘手。寫了幾次,但都是已不滿意而告終。雖里面講述了株洲市印刷業整體遭遇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布局和規劃,但缺少各印刷老板的“牢騷聲”,企業具體遭遇的困難以及采取的應對措施等信息。
至8月7日,因沒去采訪,此稿還是未出。之后,在家呆了一段時間。8月25日,再回到《株洲日報》。“印刷稿子還沒完成,明天去弄”,剛見面,老師告訴我。奧運期間,因朱老師要弄奧運題材,沒能采訪印刷企業,最終該稿子推到現在。就近原則,老師決定先采訪《株洲日報》印刷廠鄒廠長。在那里,我們了解到紙張上漲的緣由以及印刷成本的上漲。因有《株洲日報》報業的支撐,印刷廠壓力很小,并不是舉步維艱。采訪結束后,想聯系“美彩印刷廠”的周老板,但一直占線,未能聯系上。后得知,拉業務,學技術,周老板最近忙的不可開交。從事20多年印刷的周老板認為,印刷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見到他時,他的背全濕透了,額頭上流下豆大的汗珠。采訪期間,不少人來找他,采訪時斷時續。
他認為,株洲市印刷的“蛋糕”很大。蘆淞服飾市場、醴陵的陶瓷及煙花的存在,本埠印刷業不應是現在的狀況。而事實卻不容否定。30家印刷企業倒閉,大部分企業暫時停業。因利潤微薄,小企業又選擇減少業務,圖茍延殘喘的生存。另外,他強調我市印刷企業“寧做雞頭,不愿做鳳尾”的心理,使得我市印刷廠存在技術不足,設備不強,只能做低端的業務。千金、太子奶、唐人神等大企業的高端高利潤的印刷業務都流失到廣東、長沙等地。現在他正籌辦網上交易平臺來減少成本,以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科發印刷有限公司”在這場“寒冬”中,選擇了被動。為拓寬市場,“科發”本預備購入一臺全自動膠裝機。現在,公司取消了這個決定。為保證公司正常運轉,公司負責人希望勸臨近退休的員工提前退休。“科發”負責人表示茫然無措。“我們只能等待,靜觀整個行業的走向。”另外,和印刷老板觀念完全相反的包裝與印刷學院唐院長認為,包裝印刷以輕工業產品為主,我市產品結構以重工業為主,包裝印刷量需求不大,市場有限。構建印刷工業園或許是本埠印刷業的出路,大多廠家的不愿意最終無法實現。歷時2個多星期,終于“本埠印刷業現狀”廬山真面目亮相。
然而上述資料,不是報告上能找到的。只有親自去采訪了,聊了才知道他們的真是情況,他們的想法。甘地曾說過,當他去往天堂時,第一個見的就是美聯社的記者。美聯社就是憑著不斷與別人聊天、不斷走訪,走出了一批出色的記者。正如書本所說,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記者的身影。
其實,《株洲日報》實習不僅只有上面所述的采訪經歷和心得。新聞有這樣一個規律:稿子越長,它的生命可能就越短。黃編輯也有一個口頭禪“寫得這么啰嗦,一句話就可以搞定嗎!”每次改稿時,都會豪不留情的刪除累贅、復雜以及沒有必要的語句。短短一個多月的耳聞目睹、親身力行,收獲頗豐,懂得了實踐中的采訪技巧、黨報寫作的注意點以及記者不同場合表現的身份等等,同時也認清了自己的一些缺點。相信路雖遠,行則必至。實習回來,認清缺點,去除缺點,補自己不足,揚自己之長。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