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述職報告
3.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是中央確定的農村工作的兩件大事之一。我始終把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下大力去抓。去年市政府全面組織實施了“四六一五”農業產業化工程,加大了投資力度,拉動了農民增收。市政府建立了5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專項基金,引導和帶動金融系統、企業以及社會投資達2.3億元,集中扶持了1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預計可新增產值2—3億元,增加各類農副產品轉化量5萬噸。實施組建大龍頭、大集團的發展戰略,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重點立足于本地實際,發揮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名、優、新、特產品,通過深度加工和系列開發,拉長了產品鏈條,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廈普賽爾集團通過擴股兼并,企業規模迅速膨脹,形成了3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全省三大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之一,年轉化黃梨1000多萬公斤,僅此一項即可使果農增收700余萬元。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確保了農民增收。積極探索和運用了利用契約、合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把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起來,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利益共同體,在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下,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目前,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呈現出以“四大集團”為龍頭,以“六大企業”為骨干,以畜牧、果品、蔬菜、蠶桑.“四大基地”為依托、聯接農戶、輻射農區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注重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以科技興農為突破口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去年在農業生產中共推廣地膜覆蓋、精量半精量播種、立體種植等十項農業實用技術,同時還因地制宜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00余種。以此帶動農村種植結構的調整。全市推廣優良品種124萬畝,比上年增加10萬畝,推廣包衣種子77.8萬畝,比上年增長13.8萬畝,小麥等種子的統供率達66.6%,大力實施省級工程和市級基地建設,用占全市47.9%的糧田面積拿回了全市62%的糧食總產。
4.加大國企改革力度,注重體制和機制創新。改革是加快發展的根本動力。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實現三個基本”的要求和我市實施趕超戰略,建設經濟強市和一流文明城市的實際要求,我們把打好國有企業基本走出困境硬仗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來抓,以黨的初級階段理論為依托,認真貫徹落實國企改革的各項政策規定,以產權制度為核心,全面推進了企業改革和各項配套改革。同時十分注重了投融資體制、環境機制、經營機制等體制和機制創新,以改革促進體制和機制創新,以體制和機制創新來支持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去年,市政府緊緊圍繞“386”攻堅計劃,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進一步引深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有力促進了工業經濟的發展。一是以優化資源配置、推進資產重組為突破口,加大了企業兼并重組力度,實現了企業的低成本擴張。在組建蘭花股份有限公司并發行股票上市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巴公化肥廠的工作,使巴化走出了困境,公司總資產規模也由9.8億元增加到15.14億元。同時煤氣化公司兼并了軍工6013廠,盤活存量資產5402萬元,彌補了該公司地處市區,不便擴大規模以及環保制約等不利因素,實現了共同發展。二是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突破口對已改制企業進行機構和制度完善。針對一些改制企業職責不明、各項規章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根據《公司法》和有關規定,及時對陽繅、鳳織等6家改制企業的法人治理機構進行了調整,實現了規范運行。三是鄉鎮企業改革成效顯著。全市鄉企從實際出發,宜股則股,宜賣則賣,宜租則租,使全市鄉企改革呈現出多制并舉、多路推進、百花齊放的新格局。到年底全市鄉企改制面達80.4%,經過改組改制,吸納股金4億元,盤活存量資產4.44億元,收回拍賣金6230萬元,救活停產虧損企業569個,繳活了企業的內在動力,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四是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取得突破,經營觀念不斷更新。蘭花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閑散資金,通過國債投資、資金委托管理、委托貸款等方式取得投資效益1500萬元,使公司在煤炭市場持續疲軟的情況下仍實現了利潤大幅度增長。五是注重了體制和機制創新,為企業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積極探索了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機制,把組織考核推薦和引入市場機制、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加快了培育企業經營者管理者人才市場的建設,推進了企業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建立。推進了國有企業管理創新,引導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重視生產經營向重視市場營銷的轉變。大力推行推銷員制,營銷提成獎勵制和營銷股份制,創新了營銷機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銀企關系,有效解決企業資金短缺情況。積極用好倒貸資金為晉鋼、太印企業倒貸逾期款達5000萬元,減少了企業的利息支出。認真實施了減員增效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工作,為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5.積極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針對我市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構成中的比重較低和一些人觀念陳舊落后的狀況,我多次強調一定要確立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結構中應有的地位,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大力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號召政府各部門真正從大局出發,按照“政策到位,服務從優,手櫝從簡”的要求,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幫助解決非公有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認真傾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意見和要求,大力宣傳了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截止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4340戶,注冊資金4118萬元,從業人員56283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4%、65%和5%,私營企業發展到1271戶,注冊資金47157萬元,從業人員20279人,分別比上年增長5%、5.1%和36.6%,其中資產過百萬元的私營企業達到了79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