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人民政府縣長的述職報告
3、扎扎實實地發展農村經濟。一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大力發展水稻、臍橙、烤煙、厚樸、蔬菜等優勢產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建成各類農產品基地92個。以臍橙為主的優質水果種植面積12萬畝,其中臍橙9.2萬畝,建成了白馬渡水淹區、祥霖鋪下蔣、上關3個萬畝臍橙基地及壽雁唐家等11個千畝以上臍橙基地;優質藥材厚樸存土面積8萬畝以上。今年,落實糧食生產計劃74.87萬畝,其中,上半年種植水稻38.51萬畝;種植烤煙2.46萬畝;發展蔬菜10萬畝;造林7.4萬畝,其中優質工業原料林4萬畝。在養殖業結構調整上,大力發展優質畜牧業,今年上半年,全縣已有6戶萬頭豬場破土動工建設,新發展年出欄生豬5000頭的大戶86戶,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的大戶116戶。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注重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推進新農村建設。兩年多來,全縣發展了科茂林化、谷源糧油、香穗實業、鄉里來竹業、聯邦實業、旺發厚樸、興達油脂等農產品加工企業30余家。去年,我招商引進了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亞洲果業,該公司投資6000萬美元,在我縣興建柑桔基地5.25萬畝,新上一條柑桔打蠟與冷藏生產線,實行產、供、銷一條龍開發。目前,該公司已租憑土地6000余畝。該公司的落戶,將進一步帶動我縣柑桔產業的發展。三是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目前已基本完成全縣農網改造,基本實現鄉鄉通移動電話和村村通程控電話。多方籌集資金,加強了農田水利建設。我到縣政府任職以來,已安排資金12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全縣5100余處水利工程進行了全面維修,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4.58萬畝。投資491萬元,實施了13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已完成7處工程建設。
4、不遺余力地完善基礎設施。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縣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善。交通方面。洛湛鐵路道縣段即將鋪軌,可望年底通車;s323線道縣至永安關段改造土路基已全部拉通形成,路面硬化已經招標,預計明年春節前可以竣工通車;廈蓉高速正在開展征地拆遷工作;道賀高速進入實質勘測工作。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我調查發現,部分偏遠村由于村散路遠,無力修建通村公路。為此,我主持召開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對偏遠村每公里提高補助標準2-5萬元。兩年多來,全縣改造通鄉公路9條15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改造97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758公里。電力方面。完成了城區電網和一、二期農網改造任務,上壩庫區、雙牌水庫道縣淹沒區電網改造工程進展順利,改擴建了荷葉塘等一批輸變電設施。目前,建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變電站7座,XX年年全縣供電量1.98億千瓦時。城市建設方面。在湘源大道建設中,我認真組織抓好征地拆遷、補償款發放等工作,促進了工程順利推進。特別是到縣政府任職以來,把改善城區面貌、樹立文明衛生城市形象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以科學規劃引領城市發展,以亮點工程提升城市品位,以嚴格管理塑造城市形象。兩年多來,全縣共投入城建資金19億元,實施了商業樂園、火車站新區、東洲大道、五里牌汽車總站、道州商業廣場、愛蓮商業廣場等城區重點項目建設;完成了瀟水二橋、濱河路一段、敦頤廣場等城區配套項目建設。縣城建成區面積由17.5平方公里拓展到20.5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為31.6%。
二、抓民生,促統籌,努力實現社會大和諧
兩年多來,我始終堅持深入基層聽民意、解民憂、幫民困,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一是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我要求各級各部門嚴格執行各項惠農政策,經常下鄉督促檢查落實情況,對出現的偏差及時予以糾正。近年來,全縣全面落實了各項惠農政策,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僅XX年年,全縣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油菜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和保險、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資金、退耕還林補貼、公益林補貼等各項惠農資金9944.15萬元。二是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針對縣城街道污水橫流、無休閑場所等群眾反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