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民宗事務局述職報告范文
市民宗局是主管全市民族宗教事務的政府工作部門,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的指導幫助下,班子團結一心,帶領全局機關干部,以“三保一弘揚”為主題,緊貼市委、市政府“四大一新”發展戰略,全面融進**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大局,圍繞民族團結發展、宗教和諧穩定的要求,著力在推動科學發展、破解發展難題、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工夫,推動了全市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了全市宗教領域和諧穩定,現將我局去年以來的履職情況匯報
一、謀發展、保增長,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
堅持“工業興畬鄉、山上辦銀行、文化創特色、和諧促發展”的科學思路,著力發展工業經濟、生態經濟、文化生態旅游經濟,全力以赴保增長。
(一)推進民族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成果的運用。實施“工業強鄉”戰略,謀求工業做大做強。我市民族地區所屬企業有40余家,其中工業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2家,超億元企業3家,超千萬元以上企業8家,已初步形成以銅制品精粗深加工、機械制造、節能燈具、醫藥保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多個優勢產業。xx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銅加工企業的生存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在這種狀況下,民族地區仍然實現工業總產值達20億元,上交地方稅收1.1億元,對鄉財政貢獻率達到95%以上。園區有4家企業被市評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先進企業。
民族地區工業的快速發展,壯大了畬鄉的財力。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文化教育衛生的投入以及農民醫療養老保障80%來自于鄉財政。由園區企業組成的幫助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組織,為支持民族地區社會事業,捐資捐物近200多萬元。
(二)推進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成果的運用。一是恢復遭受雨雪冰凍災害生態的建設。去年和今春全市少數民族地區通過農民自籌、財政補貼和上級政策支持等多種形式籌集資金500多萬元,大力實施造林綠化,種植杉樹、松樹等29萬株,恢復有林面積4萬多畝。開發建設1000畝生態森林公園和100畝竹博園。二是繼續抓好民族地區500畝“電腦農業”工程、千畝優質茶葉、1500畝退耕還林、1.5萬畝毛竹豐產林等基地的建設。目前,毛竹、茶葉、藥材已成當地畬民收入的主導產業,每年農民僅銷售毛竹一項人均可增加收入800元,直接為農民帶來實惠。
積極推進生態建設,使“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樟坪鄉去年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并列入省級生態保護區。聘請了中南民族大學,結合優美的生態環境,編制了畬鄉旅游業發展規劃,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產生一定的經濟規模效益。
(三)推進民族地區文化挖掘成果的運用。畬族有著古樸、傳統、濃郁的文化魅力。因此,我們加大挖掘、整理和儲備工作力度,收集整理了79件畬族文化遺產,編輯了60萬字的《畬族志》;組建了馬燈表演隊和原生態山歌表演隊,馬燈舞獲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綜合類金獎,原生態山歌表演走進省春節晚會。以樟坪鄉為原型的大型現代山歌劇《七彩畬鄉》,在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的努力下順利地走上了舞臺。繼續做好“畬族文化博物館建設”工作;組建一支具有民族特色、高素質的農民表演隊伍;成立畬族民間藝人和業余表演隊;建立民族文化藝術人才培訓教育體系。通過畬族文化的整理和挖掘,依托青山碧水的自然景觀,借助旅游設施項目的配套改善,融進畬族文化的精髓,將民族鄉旅游業注進的文化元素,助推民族鄉旅游業的發展,為畬族群眾帶來的經濟實惠,調整補充畬族鄉經濟結構,解決經濟收入途徑單一的問題。
通過上述三支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三方面互補”:即民族地區工業的發展對社會事業的互補、民族地區生態建設對地域差別的互補、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結構的互補。
二、強服務,保民生,鞏固民族地區在全省少數民族地區“三個率先”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民族地區“兩個不低于”目標(即民族地區農民收入不低于當地平均水平、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不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的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兩個不低于”。
(一)民族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率先。民族地區80%的村組納入了新農村建設大框架之中,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支持,如樟坪畬族化山村又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亮點村之一。對口支援工作中我市17個對口支援部門(市地稅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建設局、市經貿委、市林業局、市農業局、市廣電局、市水利局、市工商局、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局、市扶貧辦)都給予了民族鄉村鼎力扶持,為少數民族鄉村公路、改水及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民族地區項目庫的儲備和申報工作,xx年8月以來爭取各級各類扶持發展資金上千萬元。是xx年的7倍之多,這些資金在民族地區公路建設,在水利、林業、文化、衛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