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黨員思想匯報--從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看改革以來黨的政策的合理性[1]
1978年以來的中國社會發展,是在黨的領導下以改革開放為主題展開的。而改革開放又是以黨的政策為向導而啟動的,也是因黨的政策的與時俱進而不斷的向前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應當歸于黨的政策的合理性以及黨本身的先進性。
社會生活的主體是人,因此,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核心應是人的發展,即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同時我也認為黨也是公共權力的主體)的使命就是要平衡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平衡自身與社會的關系(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旨所在)。
平衡人與社會的關系,其背后就是平衡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在社會公共利益體現為一種公共秩序的條件下,這種平衡又體現為私人的欲求與公共秩序之間的平衡,或者說是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體現在黨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與推行依法治國方略的政策中:在社會公共利益體現為一種對公平正義的追求的條件下,這種平衡又體現為自由與平等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體現為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在社會公共利益體現為一種在全社會范圍內對責任的呼喚時,這種平衡又體現為權利與責任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體現為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踐行榮辱觀的創舉:在社會公共利益體現為對建立現代國家的需求時,這種平衡又體現為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體現為政治文明建設的提出,因為現代國家的建設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然取向。
民主是本質規定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追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特別是在政治的意義上,就是中國社會不斷民主化的過程,其實在經濟的意義上也是如此,即所謂的經濟民主。所有國家的現代民主成長,首先都是個人自主權利的獲得與實現。改革初期,黨的政策可以概括為“放權讓利”,各個社會主體都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利,從而激發了每個中國人的積極性,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進而又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是個人自主權利的獲得與實現催發了市場體制的確立,以個人自由為前提的市場體制反過來又鞏固了個體的自主與社會的相對獨立。
然而,個體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體自主權利的獲得與實現,需要有公共秩序,需要保障公共秩序的公共權力的合理存在。這種需求孕育了民主共和的現代國家。顯然,現代民主共和國家制度本質上是保障個體實現其獨立自主權利的制度。或者換一種說法,這種作為“人的自由產物”的現代民主國家制度的出現與成長,必然是以人獲得自由為歷史前提和邏輯前提。基于這個邏輯,現代民主的成長,必然首先體現為個體的自由與獨立,進而才能體現為國家層面的制度建設與發展。黨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國的方略顯然就是個體的自由獨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市場體制的健全發展所帶來的體現在國家層面的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