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精選5篇)
2023年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1
今天在小鳥巢觀看了“西遷人”,對西遷精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西遷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16個字。是當今中國知識青年應該學習和踐行的思想,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中奉獻自己的青春,學識甚至于生命的知識分子,用自己豐厚的人生履歷向我們展示了優秀人才愛國情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和弘揚“西遷精神”,就是要充分認識到,代代西遷人砥礪奮斗的精神內涵,江西南昌一樣是革命老區,紅色土地上充斥的是屬于中國人的血性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始終堅定“聽黨指揮跟黨走”的政治方向,一以貫之地服從黨和國家發展的需要;始終堅守愛國奮斗的精神品格,為國擔當實干,把個人得失放在國家利益之后,把個人選擇融于國家需要之中;始終秉持艱苦創業的意志品質,堅守初心、開拓創新,擼起袖子加油干。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需要這份堅持和執著,雖身處于太平時期,但也應該時刻保持自身的憂患意識,不要忘記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傳承精神,熟記歷史教訓,落后就會挨打。踏實學習,積極工作,向那些優秀的前輩靠近,從根本上去學習提升自己個人的素養。
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2
十一月22日上午九點我們來到小鳥巢報告廳觀看“‘西遷人’愛國奮斗先進事跡報告團報告會”直播。這次報告會是從南昌大學轉播過來,雖然有點卡頓,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和其他同學看視頻的熱情,會上的“西遷人”老前輩的各種無私奉獻西北建設的事跡讓我們在座的同學都深感震撼。“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84歲的“西遷人”胡奈賽教授,用與她“年齡不符”的洪亮歌聲將數百余師生帶回新中國解放初期那段歲月,作為一名西安交通大學已退休的教授,胡奈賽用真情講述了她一生扎根黃土地的情緣。
跟隨她的講話,我覺得我眼前已經出現了她回到了那個一群年輕人,寫著詩、唱著歌,手里拿著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乘車證,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車的畫面。會上她說還常有人問她,你們當時西遷太虧了,后悔嗎?“我們為祖國的大西北,奉獻了一所重點大學,不后悔,這是我們最大的光榮!
習近平主席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那么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學生黨員、這個時代的建設者更應該發揮作用,承接老一輩的使命,勇于擔當!
2023年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西遷人愛國奮斗先進事跡的報告,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一位84歲的老教授的演講,她在報告上問了一個問題,當初把西安交通大學從上海西遷到大西北西安你們后悔嗎,她并沒有直接喊口號說我們不后悔,而是說我們要看從什么角度來判定,我們雖然放棄了繁華的都市,但我們為祖國的大西北建設了一個西北一流大學。她說她雖然83歲了,但她退而不休,現在還在接觸教學研究工作。我們試想一下,一名83歲的老人,她工作了60多年,現在扔在堅持著繼續自己的工作,而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當代大學生,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從而影響他人幫助他人吧!今天講的西遷人的事跡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們不僅是西遷人,更是我國西部開發的建設者,是我們祖國的奉獻者!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期望,這些西遷人為祖國的奮斗做出了背井離鄉,舍棄一身名利來開發大西北,正是這些西遷精神,正是這些優秀的人的事跡,一步一步影響著我們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2023年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3
西安交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定要牢記總書記囑托,不忘初心,再鑄西遷精神之魂。西遷精神是新時代交大人奮斗的動力,西安交大人要發揚西遷精神,以奮斗的姿態,做好本職工作,建好創新港,為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貢獻力量!
西遷人身上體現了中國千千萬萬勞動者的愛國奉獻和勞動創造精神。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新一代的交大人不能辜負這個美好的時代,應該學習西遷精神,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西部發展和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全部力量。
作為當代交大學子,我們不僅是西遷精神的繼承者,更是新內涵的創造者。傳承西遷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是青年人共同的歷史責任,我們當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培養崇高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響應國家號召,投入新的時代洪流!
“扎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這是學校的辦學定位,也是我們交大學子一往無前的目標,我們將傳承西遷精神,努力學習,對祖國、對母校永葆一顆赤子之心,用自己的才干來回報社會。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作為交大學子,一定要把西遷精神學習好、傳承好、弘揚好,創造更大的業績、做出更大的貢獻,為西遷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跑好歷史的接力棒。
新時代西遷精神新傳人要高揚四面旗幟,用不懈的拼搏奮斗,讓西遷精神閃耀新時代的新光芒!離退休黨委書記、離退休工作處處長申丹表示,西遷精神是學校邁入新時代的不竭動力,愛國奉獻是知識分子的永恒信念,全力實現“雙一流”和中國西部創新港建設目標已成為所有交大人的共同追求!
2023年西遷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5
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當年的交通大學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草棚大禮堂”,每個經歷西遷的人都對它記憶猶新。1957年,學校的大禮堂還沒有建成,為了盡量滿足遷校后的實際需要,學校請來南方工匠,用竹子精心搭建了一座令人稱奇的“草棚大禮堂”。
“草棚大禮堂”依地勢而建,用竹籬笆做墻,大竹子做梁,茅草做頂,能容納5000多人開會。里面沒有正規的椅子,只有一條條長板凳,一條凳子上可坐七八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校開大會、辦文藝演出、放電影、開音樂會等都在這里進行。“草棚大禮堂”給當年的西遷師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在60多年里,西遷的交大師生們歷經風雨,扎根黃土地矢志不渝,他們在困境中艱苦創業,為建設西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用自己的行動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西遷精神”是在黨的關懷和哺育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不忘初心的生動體現,西安交大為國家、民族而生,也將永遠把黨和國家的發展作為奮斗指南,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作出特有的交大貢獻。學好西遷精神是廣大知識分子健康成長、創造偉大業績的行動指南,也是新時代做好知識分子工作的重要遵循。學校將弘揚光榮傳統、秉持民族復興擔當,緊跟時代步伐、當好新傳人,明確辦學定位、實踐新要求,加快建設“雙一流”、實現新目標,全力推進改革發展事業,不負總書記對西安交大的關懷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