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遷精神觀后感_2022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精選3篇)
2022西遷精神觀后感_2022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
1956年,西安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形成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西遷精神”是交大人精神的根,是交大人共同的文化基因。20__年12月,經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會批準,“西遷精神”被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
作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名普通醫務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名黨員,我要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怕吃苦,將“西遷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從一點一滴做起,為全民健康努力奮斗。
恪盡職守,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平凡的工作崗位需要有一顆熱心,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今后工作中要解決患者的難題,為醫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勤于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醫學知識在不斷更新,醫務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接受國內外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充實自己,始終保持飽滿的工作熱情,不斷鞭策自己。
善于溝通,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有效的醫患溝通對提高治療效果、降低醫療糾紛非常重要,在以后的日常工作中,要耐心聽取患者心聲,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勇于擔當,強化責任創新觀念。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應敢于正視,勇于擔當,要不斷完善工作方法。學習是創新的基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越豐富,越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不斷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積極努力,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在奉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傳遞正能量,牢記心中的責任。
2022西遷精神觀后感_2022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2
我有幸在小鳥巢觀看以“西遷精神”為主題的報道講述西安交大人為國家奉獻青春的時代擔當與家國情懷的直播。
84歲的胡奈賽教授,她向我們講述了她的西遷歲月,1957年春作為第一批年輕教師帶著心心念念的科研夢,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激情澎湃的指揮,動情地唱著《歌唱祖國》,她說:“愛國不是選擇項,是必須的!”。她雖然老了,但愛國的心卻未老,報告中鏗鏘有力,讓我十分敬佩。老一輩和新時代的年輕人響應黨的號召,甘愿舍棄大都市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毅然決然,挺進大西北。這一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一名畢業生,讓我明白了求職中不能只停留在實現個人追求的層面,我們更應該銘記這一段偉大的歷史,傳承“西遷精神”,樹立正確認識,堅持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自己,認真積累知識,在就業時擺正心態,服務國家和社會,把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在各自崗位上貢獻力量。我們要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以愛國奮斗彰顯時代的我們的青春底色。
2022西遷精神觀后感_2022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3
在一次培訓的課堂,授課老師說起西遷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一張張黑白的老照片,記錄著1956年交大西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校長動員全校師生西遷、西遷的選址、西北的荒涼、校區的建設、陪伴老教師幾十年的箱子……
如果說這只是交大的歷史,那么它就不會被更多的人銘記和傳承。老一輩知識分子響應祖國的號召,義無反顧從經濟繁榮的上海來到條件艱苦的西安,“黨讓我去哪里,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睘榱藝液腿嗣竦男枰麄冾櫲缶,艱苦創業,克服種.種困難,那種濃濃的愛國情懷讓人敬佩不已。遷校初期,學;A設施不完善,到處都是土路,不僅“水泥路”“揚灰路”困擾著大家,而且學校周邊沒有商店、菜市場,這些生活習慣的差異也改變著他們。
他們之中許多人扎根西安,有的已經逝世,有的白發蒼蒼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和人才培養的牽掛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影響著年輕教師。老一輩尚在努力,年輕人又何以松懈?在安靜的環境中做學問,在平淡的生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腳踏實地,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不斷地付出和努力,才有后期的豐碩成果。正是由于老一輩知識分子甘于做鋪路石,為了國家的發展奠基,才會培養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最終實現祖國的騰飛。
“到艱苦的環境去,越艱苦越光榮。”這是當年的社會價值觀,為了祖國的發展和強大,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著。經歷了國家的弱小、連年的戰亂、外敵的入侵,終于迎來了國家統一。曾經人們流離失所的景象,加劇了人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到艱苦的環境去,不僅因為艱苦的環境更能鍛煉能力、磨煉意志,也是因為國家的需要。一聲令下,他們無條件的執行,沒有太多的顧慮,那是怎樣的覺悟和凝聚力?這里有他們對黨的信任和忠誠,也有希望加快國家建設步伐的迫切心情,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時至今日,每每回想起他們當年艱苦奮斗的場景,仍然讓人熱血沸騰。走進新時代,西遷精神依舊仍然熠熠生輝,帶領著無數人堅守崗位、淡泊名利為國家建設和企業發展做貢獻。國家的需要就是那催人奮進的號角,激勵著一代代人前行,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