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周記(通用10篇)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1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人,他叫屈原,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有一次,她想改善國家的秩序,想變法改革,但這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因此貴族們都很生氣,為了阻止屈原變法,他們屢次勸說楚王,不要變法改革。屈原知道后傷心極了,說:“我為國家效力,你們卻要為難我,阻止我,我這是何苦呢!”屈原三番五次的勸說楚王繼續變法,但楚王是個老糊涂,他相信了貴族不再進行變法。
五月初五,這一天天氣十分暖和,屈原因貴族的打壓及楚王的不信任感到十分的傷心,他來到了江邊,在愁苦無出路的時候,跳水自殺了。屈原雖然被貴族痛恨著,但卻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老百姓們知道后非常的傷心,為了防止魚兒吃屈原的尸體,五月初五這一天用一種又寬又大的葉子把糯米包起來扔到江中,讓魚兒們能夠吃食物,而不是吃屈原的尸體。
就這樣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2
我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了。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摘艾葉等。
你知道為什么要吃粽子,賽龍舟嗎?那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愛國詩人,當屈原知道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后,悲憤交加,抱石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吞食他的身體。所以,端午節也叫詩人節。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3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有關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最早源于江浙一帶,農歷五月初五正逢初夏,氣溫逐漸升高,蚊蠅和毒蟲活躍,容易形成疫情,對人體造成危害,于是民間將這一天作為驅毒避邪的日子,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通過喝雄黃酒、用艾葉洗澡,在門前懸掛菖蒲、 艾條等,驅除邪惡,以保平安。
到了戰國晚期端午節又增添了新的內涵。著名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因主張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國君王兩次流放,最終楚國被秦國所滅,不愿做亡國奴的屈原,帶著最后的遺憾,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投入滔滔汨羅江。得知消息的漁民們紛紛劃著小船在汨羅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卻仍無蹤跡,大家擔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魚蝦會蠶食屈原的尸體,于是,便劃著船往江里投放食物,想以此喂飽魚蝦,保全屈原軀體。后來逐漸演變成用粽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這一習俗直到現在,在江浙一帶還在延續著,每年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會定期舉行龍舟賽。
端午節用艾葉洗澡、門前掛菖蒲等驅邪避毒的習俗,在部分少數民族地方也在延續著。而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有愈演愈烈之勢。商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迎合了人們對食物的選擇越來越挑剔的心理,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粽子,除了糯米大棗粽,還有肉餡的、豆沙餡的、各種水果餡的等等。每逢端午各大超市粽子展銷區,都會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現在的端午節還增加了更多的內涵。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豐盛的團圓飯,給長輩送點兒禮物等也已成為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其由來和發展,會使我們更了解偉大祖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4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午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也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兒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還要插五“端” 菖艾、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江落淚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每逢端午節,人們都會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撒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端午節能看龍舟,能吃好吃的粽子,我真喜歡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5
端午節是我過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葉……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按我國古代詩人屈原而定的,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關于這個節日,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詩人,他忠誠愛國,讓楚國漸漸強盛起來。但在朝中,有些權貴對他的意見不滿,經常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王也相信了那些權貴的讒言,漸漸離屈原越來越疏遠。雖然楚王那時已不相信屈原了,但他仍然放棄:關注人民,寫了許多愛國詩。
后來楚王中秦王的圈套,被軟禁在了秦國。又派兵攻打楚國的首都。屈原知道后,悲憤萬分,就在五月初五那天,抱著石頭投河自盡了。
楚國的百姓知道后,悲痛萬分。他們想盡辦法救屈原,曾幾次駕小船去打撈他的尸體,但還是沒撈到。于是人們怕屈原在下面吃不飽,又把許多美食投進河里,還把一種外面用竹葉包著大米,還用紅線繞著它。人們把它稱為粽子。
如今啊!,雖然我們不會再把食物投進河里了。但依然有許多風俗流傳至今。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6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是華人夏季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和春節、中秋并列為華人傳統三大節日。“端,初也”,也就是“開始”的意思。 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而“午”與“五”又同音, 所以,“端午”又稱“端五”。五月五日,月與日同為五,故古也稱為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時”當作“陽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陽”之稱。明清時代,北京一帶也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或“五月節”。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有好幾種, 其中以紀念兩千多年前,憤投汨羅江的中國大詩人屈原說最廣為流傳。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備受楚懷王重用。 此舉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誹謗屈原,離間楚王和屈原之間的關系。 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甚至將屈原放逐。
眼見楚國瀕臨絕境,因讒臣誤國,將為秦國所滅,屈原滿懷悲憤,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后,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后,楚國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而漁夫們也撐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尸體。 他們還把粽子、雞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丟,希望喂飽魚蝦,不讓它們奪食屈原的尸體。
還有人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藥暈江里的蛟龍。 據說,當時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因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后,每年的這一天, 人們便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甚至還在這天到來時,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門上。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7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位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位大詩人。當時,楚懷王被秦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頃襄王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救回楚懷王。但楚頃襄王不愿意。再兼之國王聽了讒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后來,秦國攻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著石頭投江自殺。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樂章,投身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后,老百姓紛紛趕到江邊,有的拿飯團,有的拿肉食,紛紛往江里投,祈禱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后來,一位老醫師拿出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用酒醉倒蛟龍、魚蝦,免得讓屈原大夫受傷害。再后來,人們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粽葉包米團,外面纏好彩絲,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粽子。
在往后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江中競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傳統。這節日被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8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當時,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把大王救回來,但楚頃襄王怕打不過秦國,猶豫不決[注: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有一個壞人不想讓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信了那個人的話,就把屈原的封地沒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羅江那里了。終于,楚國被秦國滅掉了。因為屈原是一個很愛國的詩人,他心如刀割[注: 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就寫了一首《天問》的詩,決心和國家共存亡,就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當時,許多人為了救屈原,就駕著船,向江里投飯團和肉丸,并向江里倒雄黃酒,防止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并在這天,舉行賽龍舟活動,并包粽子、喝雄黃酒。
我一定要像屈原那樣做一個愛國的小學生。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9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__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還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呢!
端午節的由來周記 篇10
今天是端午節,戴香包、系花繩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死后的屈原,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了端午節。下面我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國王他十分信任屈原,可是有兩個人在國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于是國王就不再信任屈原了,屈原十分氣憤就跳江死了,那個江叫汨羅江。
人們非常想念屈原,為了不叫魚蝦吃屈原的尸體,人們把雞蛋和包好的粽子仍到江里讓魚蝦吃
傳說江里有一條惡龍,它偷偷吃屈原的尸體。人們非常生氣,就把它撈上岸打死了!還抽出它的龍筋,人們把龍筋曬干就成了花花繩。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人們在這一天戴香包、系花繩、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