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特色團委”創建工作總結報告
4、鼓勵跨專業、跨年級交流。在創新項目的推進上,我院團委充分鼓勵跨專業、跨年級的交流與合作,在第十屆挑戰杯的參與中,我院與法律系共同合作的《流動青少年管理模式新探索》獲得xx市挑戰杯二等獎、全國挑戰杯三等獎的好成績;在第十一屆全國挑戰杯比賽中,由我院05級和07級青年團員共同合作的《斷裂與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體的身份認同研究》獲得全國一等獎;而在剛落幕的第十二屆全國挑戰杯競賽中,曾經參加第十一屆挑戰杯的07級青年學生憑借也已獲得的寶貴經驗,攜09級的學生一起,以創新項目《“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體生活滿意度研究》再次斬獲賽區特等獎以及全國賽區三等獎的好成績,充分發揮了高年級與低年級傳承的優勢和銜接,使得我院團委在創新項目的參與上能夠厚積薄發,保證創新人才培養的連貫性和可持續性。
(二)主動出擊,加強與各個職能部門的聯系與合作
1、統籌資源,加強與學校職能部門的聯系
針對當前很多高校院系團委在創新人才培養上出現的“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我院團委積極加強共青團作為學校學生工作的主要資源統籌體系優勢,積極加強與校學工部、校教務處以及校團委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例如,師范大學教務處為鼓勵大學生創新,特別設立了“大夏基金”、“xx市創新基金”、“國家創新基金”等基金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項目研究,我院團委通過與教務處進行及時的溝通,商討創新項目的評價標準以及具體要求,并將這種要求及時在廣大青年中進行宣傳。從社會發展學院成立至今,我院申報各類創新基金的數量和成功率獲得了大幅度提升,今年,我院共有15個項目獲得申請立項,在所有申報項目的院系中名列前茅;與此同時,我院項目結題的質量也在逐年提高,在今年的xx市本科生社科論壇中,在115篇作品中,我院學生在創新基金的資助下完成的研究項目在評出的5名一等獎中脫穎而出,斬獲了其中四個一等獎,在各大參賽高校中位居首位。
2、利用院務委員會的平臺,發揮決策效應
團委作為學生工作的主管單位,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一直處于建議、引導這樣邊緣的地位,用決策來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有限。我院團委在與院系領導取得共識的情況下,成立了院務委員會,委員由學院院長、分管教學的副院長、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青年教師代表以及團委書記共同組成。委員會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就學生的教育成長及培養方案進行討論。我院團委身處了解團員需求的第一線,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將學生需求以及建議反饋到組委會,參與到創新人才的培養決策中來。例如,我院在本科生教學上一直沿用以往的培養方案,將《論文寫作》這一門課放到大三下甚至大四上,用這樣的培養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但這種被動性的安排不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因此,我院團委通過深入了解青年學生的需求,在院務委員會上提出了將《論文寫作》這門課提前到大二這一年,不但可以盡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術靈感,還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問題意識的培養、資料的搜集、研究方案的制作以及論文寫作規范等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專業培養,有利于挖掘具有潛力的創新項目。該提議得到了院務委員會的同意,我院團委并在這門舉足輕重的課程教師的選擇上發表了意見和看法,充分發揮了決策效應。這種機制的建立也是保證我院青年學生一直在挑戰杯這樣大型的創新項目競賽中獲得獎項的關鍵。
3、注重與青年教師的溝通,打造師生共贏的平臺
專業教師的輔導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院團委通過院務委員會例會充分了解院系青年教師的研究方向和優勢,在青年學生參與的創新項目中尋找與當前青年教師研究興趣的契合點,在此基礎上通過向適合的老師進行項目推薦,搭建指導的橋梁;除此之外,我院團委結合教務處的本科生導師制,為每一位本科生配備了人生導師,指導其本科階段的學習及創新活動。我院團委通過與輔導員工作進行結合,通過制定本科生導師考核制,將青年教師對青年學生的創新項目指導情況納入考核指標,明確崗位職責和評價工作,切實保證青年教師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
(三)注重監督,實時追蹤創新項目進展
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我院團委不但關注前期的宣傳、決策的參與和與各個職能部門的多方聯動,還對創新項目的進展進行跟蹤參與。例如,在青年學生獲得創新基金立項、并取得與指導老師的聯系以后,團委學習部會以一個季度為周期,檢查項目的進度,并在半年以后進行一次中期考察,組織中期考核;在為期一年的創新項目實施結題階段,我院團委在教務處和院務委員會的幫助下組織青年教師進行終期考核答辯,確保創新項目能夠順利、高效、高質量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