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主題作文匯總(通用3篇)
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主題作文匯總 篇1
歲末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華大地,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威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吉林省運輸管理局各青年干部主動請纓,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在疫情一線,用信念與堅守詮釋了運輸人的責任與擔當,用奉獻與行動展現(xiàn)了運管員的職業(yè)精神。
上世紀初,1919年五月四日,中國熱血青年作為一支新生的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偉大的“五四”愛國主義運動。直到現(xiàn)在,以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勵著熱血青年們勇于付出、報效祖國,這是一種世代相承的神圣精神追求。*期間,我們運管青年干部也展現(xiàn)出了這種精神傳承,兩個多月來,道路運輸行業(yè)持續(xù)全力投入,戰(zhàn)斗在新冠肺炎防控保障一線,從一開始的迅速反應、迅速組織、迅速執(zhí)行,到進入長期機制性戰(zhàn)斗的全員動員、科學部署、穩(wěn)定運行、復工復產(chǎn),道路運輸人表現(xiàn)出了忘我的奉獻精神、專業(yè)的服務水平以及召之即來能戰(zhàn)斗的鐵軍精神風貌。省運管局這些青年干部們,以無私的奉獻精神,譜寫出一篇篇抗疫的動人篇章。
2月29日,我局青年干部康佳霖、趙福成、王繼宗、畢嘉祺接到緊急通知,跟隨省專項工作組赴沈陽市、大連市、青島市、威海市執(zhí)行接回境外中轉返吉人員。他們有的不顧家里孩子小、妻子工作忙,毫不猶豫奔赴前線;有的轉戰(zhàn)威海、哈爾濱兩地,主動請纓再次出戰(zhàn);有的不顧自身安危,在機場為境外返回人員發(fā)放口罩、進行消殺;有的剛剛參加工作,身為90后卻身擔重任;他們不怕苦、不怕累,認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把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作為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內(nèi)容,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實在崗位上,為疫情防控提供強有力的道路運輸服務保障。于此同時,我局第二批赴疫人員也整裝待發(fā),隨時等待號角吹響。
“抗擊疫情,勇當先鋒”。這是青年干部們無私奉獻、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xiàn)。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道路運輸人就是用實際行動去報效國家,康佳霖、趙福成、王繼宗、畢嘉祺只是這只隊伍中的突出代表,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斷深入,還會涌現(xiàn)出更多和他們一樣的優(yōu)秀干部。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在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全體運管員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勇挑重擔,用無私的品格、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再次彰顯了“五四”精神的傳承,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和使命,他們是最美逆行者。
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主題作文匯總 篇2
有人說,擔當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無私的奉獻,還是一種勇氣的象征。這些觀點我都同意,但我覺得擔當更是一種為家、為國、為天下的責任。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說的是青少年的各方面都強大了,并有著愛國之心,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強大起來。所以作為中華人民亦為青少年,要有擔當精神。所謂擔當,就是接受并負起責任。
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阻擊戰(zhàn)已經(jīng)進入關鍵時期的時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我們看到了許多年輕的面孔以不同的姿態(tài)奮戰(zhàn)在各個戰(zhàn)線上。他們或是沖在一線抗擊病毒,或是堅守崗位奉獻群眾,或是援助災區(qū),或是慷慨相助熱心公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90后。
勇于擔當,以責任之心逆風前行。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之時,一群90后摒棄“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思想,用稚嫩的肩膀,接過長輩手里的接力棒,挺身而出沖在防疫第一戰(zhàn)線上,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與病毒作斗爭。在家長眼里他們是孩子;但在抗擊肺炎的戰(zhàn)場上,他們是優(yōu)秀的戰(zhàn)士。他們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在醫(yī)院各個科室,為病患分擔痛苦;他們戴上口罩拿起小本,走訪在社區(qū)和街道中間,為居民解決生活難題;他們抗起攝影機,沖鋒在一線記錄城市美好故事,用責任和擔當奏響青春之歌。
正視困難,以奉獻之心守護家園。在深圳,90后店主每天免費給居民派發(fā)蔬菜;在武漢,90后小伙19天給醫(yī)護人員送35份盒飯;在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的建設過程中,從全國各地奔赴工地的90后,他們克服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有一份熱就發(fā)一分光,將青春的旗幟插滿整個抗疫的戰(zhàn)場。
敢于吃苦,以必勝之心抗擊疫情。處在抗疫攻堅時期,90后不逃避,他們自覺肩負起抗擊疫情的重任,始終保持必勝的決心不改。缺少護目鏡,自己做;為了節(jié)約防護服,一天不喝水不上廁所;為資助前方物資提前復工加班加點。他們努力在歷練中成長,承擔起青年人對這個社會應有的責任。
在此次抗擊肺炎疫情中,有許許多多的90后,奮勇向前,以青春之我,擔國家之重擔,用實際行動踐行青年的使命,用青春筑起防疫的長城,點贊,中國青年!
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主題作文匯總 篇3
為文者都要經(jīng)歷一段青年的寫作過程。這里所說的青年指的并不是實際的年齡,而是筆法年齡和寫作心理年齡。在這個階段所樹立起的寫作心態(tài)和自身與寫作的關系對以后寫作之路可以說是埋下了很的伏筆。
有的人寫作時間早,少年時期就開始出書;有的人寫作時間晚,年過花甲才拿起筆。當然,這些都無關緊要,這些都只是時間和資質的問題,與寫作本身關系不大,不足以影響一個人的寫作之路。真正與寫作有關的是寫作者,而我所要說的是寫作者在青年的寫作階段。
寫作可以是一種選擇過程,這種選擇主要是在青年的階段完成的。心態(tài),感悟能力和對寫作的思考不自主地幫助寫作者完成了在這一階段的選擇。這種選擇書一種慢性的,不主觀的過程,對當即的效果是微乎其微,而它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一個寫作者的寫作之路。
寫手和作家都與寫有關,但對寫的思考不同。造成這兩個詞在名詞成分上不同的原因是其在青年寫作階段的選擇。寫作者永遠是寫作的載體,他們在青年的寫作過程中潛意識的選擇改變了他們的名稱以及以后的路。同個青年寫作階段,功名的心也許人人都有,但對寫作的思考和對自身寫作的升華區(qū)分了從青年寫作階段所走出來的寫手和作家。寫手們已漸露頭角,他們喜歡迎著文字浪弄潮,喜歡在各大青春雜志上吹噓,他們已經(jīng)確立了自己寫手的地位,日記,認為文字在他們手上可以翻云覆雨。而此刻,作家還是稱不上是作家的,他們還在不間斷的思考,不間斷的提升。如此看來準作家們與寫手們比起來確實遜色了不少。在這些準作家中,一些被現(xiàn)實埋沒,一些被自己忽視,最后只能有很少的一部分從青年階段脫穎而出,成為了主流,一發(fā)而不可收。
社會上最熱門的話題80后,基源于一些寫作者,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出其不意地跳入到寫手的圈子里。他們玩世不恭的心態(tài)在文字上得到闡釋,他們迎合著自己虛欲的心不斷地挖掘荒蕪。而他們所出的還只是青年的寫作階段,他們夸大了文字的本能,膨脹了自己的內(nèi)心。最后,時代過了,他們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當代著名文學家、學者二月河是作家行列的一個典范,從無名小卒到現(xiàn)在名利雙收,他經(jīng)歷了一個艱難的選擇過程。沒有清康熙年間的史書著作,一句“我來寫”就賭上了他十余載批閱,最后成就了巨著《康熙大帝》,人們記住了他,歷史也會記住他。
寫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淪落為一個寫手很容易,而蛻變成一個作家要經(jīng)歷一個寂寞的過程。當代文壇沒有如百朵金花競相開放的場景或許是和一些寫作者沒能在青年的寫作過程中很好的選擇有關。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認真負責,在青年的寫作過程中把握好方向,慎重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