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口部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農口部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篇三】
市第四次黨代會后,市委安排我擔任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市委農工委書記,分管全市“三農”工作,深感責任重大。 7 月份以來,先后到市級農口部門和部分區縣開展調研,與有關同志進行交流,了解了一些情況。通過調研,我感到這些年“三農”工作戰線上的同志們齊心協力,務實拼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進一步增添了抓好全市“三農”工作的決心和信心。今天,召開市級農口部門負責人座談會,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德江書記關于抓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傳達韓長賦、陳雷、范小建同志來渝調研情況,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努力推動全市“三農”工作加快發展。在農口各部門發言的基礎上,講四點意見。
一、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代會精神上來,全面深化對做好“三農”工作的認識
市第四次黨代會是在我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客觀評價了過去五年的工作,總結了十五年的經驗啟示,確定了今后五年的重點任務,描繪了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凝聚共識,催人奮進。德江書記代表市委所作的報告,全面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是推進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綱領性文件,對深入推進重慶“三農”工作和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各級各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提高認識、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一)必須全面深化對“三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德江書記在黨代會報告中,專門用一大部分、 12 個段落表述“三農”工作,可見“三農”分量之重,定位之高。報告之所以濃墨重彩地強化“三農”,一是體現了中央的一貫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始終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連續為“三農”出了 9 個一號文件。黨的xx屆三中全會指出,“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農村工作,省市縣黨委要有負責同志分管農村工作,縣(市)黨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市第四次黨代會要求,要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三化”同步推進,形成重慶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些要求,完全符合重慶實際,是對“三農”工作的精準定位和更高要求。二是體現了市委“重農抓農”的指導思想。德江書記到重慶后,召開的第一個專題調研座談會,就是研究“三農”工作。緊接著又分別召開了“一圈兩翼”的片區座談會,分別就抓好“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奇帆市長還專門與我談話,交待工作任務。可見,市委專門安排一名分管“三農”工作,以進一步加強領導,體現出市委對“三農”的高度重視以及進一步抓好“三農”工作的決心和要求。三是體現了“三農”工作在重慶的特殊重要性。重慶具有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和區域差異較大的顯著特點,做好“三農”工作顯得更加重要而緊迫。抓好“三農”工作,是解決重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這“三大”問題的重中之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于縮小城鄉差距,要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否則,城鄉統籌就是一句空話。各區縣黨委、政府和市級各有關部門的同志,要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來,要像抓城市建設那樣抓好“三農”工作,對待農業農村工作和城市建設必須同等用力、均衡使勁。“三農”工作戰線上的廣大干部職工,要堅持“跳出農業抓農業”的基本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義不容辭、堅定不移地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富裕農民。
(二)必須準確把握市委、市政府對“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 黨代會報告對新時期的“三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確立了新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了“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目標,確立了“一統三化兩轉變”的發展戰略。“統籌城鄉發展”,重點和難點在于抓好“三農”和“兩翼”薄弱環節。推進“三化”,發展進程滯后、最難同步的是農業現代化。促進“兩個轉變”,農業農村顯得更加緊迫。二是提出了新的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代會要求,要以構建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為核心,抓好“六大統籌”,不斷提升全市發展整體水平。推進城鄉統籌,關鍵在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重點和難點在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部署了新的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報告提出,發展現代農業,重點在基礎建設,關鍵在質量效益。要“著力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質量安全體系”。要“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支持產銷對接,保障市場供給,促進農業增效”。這些指向,讓我們任務更加明確,重點更加突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更加全面地把握、更加有力地落實。
(三)必須認真落實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總體要求。 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是市第四次黨代會對重慶農業發展的定位,是針對重慶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壩少、城鄉和區域收入差距大的實際作出的科學決策,回答了在像重慶這樣的山區為什么要建設現代農業、建設什么樣的現代農業、怎樣建設現代農業的問題,指明了重慶農業發展的方向和出路。各級各有關部門一定要結合區域特征,念好“山水”經,打好“特色”牌,牢固樹立特色為本、效益為先、增收為重、市場為要的理念,在指導思想上向特色效益農業調整,在功能定位上向特色效益農業轉移,在工作精力上向特色效益農業擺布,在項目投入上向特色效益農業傾斜。
二、客觀準確分析形勢,增強搞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一)近年來全市“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農口各部門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快速發展。直轄 15 年來,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6480 元。糧食、生豬生產保持穩定,蔬菜產業加快發展,初步形成主城、區縣、鄉鎮三級保供基地。以柑橘為重點的特色水果迅猛發展,以牛羊、土雞為重點的畜禽養殖規模迅速擴大,林地、草地資源全面開發,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效益明顯提升。戶籍制度改革深入實施,“三權”抵押全面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日漸壯大,農業經營機制不斷完善。 水利建設提速,開工建設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庫,基本完成病險水庫整治,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扶貧攻堅取得重大突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骨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增強。林業、供銷、氣象等農口部門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創造了不少經驗和成績。 這些實效的取得,來之不易,為今后的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充分認識全市“三農”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挑戰。 重慶農業先天不足、后天受制。一是農村面積大,人均資源少。全市總面積中 95% 以上的是農村,戶籍人口中 62% 以上是農民,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分別是京津滬總和的 2 倍和 2.7 倍。人均耕地 1.17 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85% 。二是山區深丘多,基礎條件差。農村大多處于高山深丘之中,耕地質量差,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欠賬多,特別是“兩翼”地區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問題嚴重,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三是收入水平低,城鄉差距大。我市地處秦巴山和武陵山兩大國家級連片貧困地區,動態扶貧標準的貧困人口達 145.3 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排第 18 位,“兩翼”與“一圈”農民的收入差距達2546 元。四是制約因素多,產業培育難。農業龍頭企業“少、小、弱”。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 “ 最后一公里 ” 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村金融支持乏力。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必須正面應對,并逐步加以解決。
(三)緊緊抓住全市“三農”工作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有利條件。 近些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為我們進一步抓好“三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中央更加重視“三農”,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必將推動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正式啟動,三峽庫區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地,扶持民族地區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必將對重慶“三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隨著世界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農產品作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農業產業成為許多實業資本的避風港,越來越受到許多城市工商資本的青睞。市第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全市農業發展迎來了轉型升級重大戰略機遇。各區縣和市級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推動“三農”工作持續發展,為全市穩定發展大局提供有力的基礎和支撐。
三、抓住關鍵環節,努力推動農業農村科學發展
市第四次黨代會對未來 5 年“三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和德江書記關于抓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始終堅持“一大總體目標”,“三大主攻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改革為動力,著力構建具有重慶特色的優勢農業產業帶,著力改變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的落后面貌,為我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作出新貢獻。
“一大總體目標”就是要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通過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著力構建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一圈”帶動“兩翼”,加快形成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三大主攻方向”,即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快速增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就是推進農業由原料型向加工型轉變、低效趨同型向高效特色型轉變,最終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效益為中心,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高效益,走出一條切合重慶實際的農業現代化的路子;“促進農民快速增收”,是一項關系全市城鄉統籌發展、牽動全市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說到底就是要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來實現農民增收。在今后的“三農”工作中,要抓住六個關鍵環節:
(一)牢牢把握“特色效益”這一重要抓手。 重慶農業資源并不豐厚,而且經營規模普遍偏小,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要立足區域特色,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高效農業,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路子。加快構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搞好規劃建設,著力打造柑橘、草食牲畜、蔬菜、優質糧油、特色水產、中藥材、花卉苗木等優勢產業帶,盡快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格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抓緊編制規劃和細化實施方案。同時,以 3 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 48 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重點,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精品園區。
(二)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這一中堅力量。 加大對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基地建設、新產品開發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發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產業鏈條長、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強的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加強資源整合,通過引進、培育、聯合等方式,打造龍頭企業“航母”,確保每個特色產業有大龍頭引領,每個產業帶有企業集群推動,每個區縣有一批骨干龍頭企業支撐。創新龍頭帶動機制,總結推廣豐都“恒都肉牛”、忠縣“派森百”橙汁加工、涪陵榨菜等發展模式,通過“公司+農戶”、“訂單農業”、村企聯建、“零首付”委托生產等機制,扶持一個龍頭,壯大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發展龍頭企業,今后要著力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吸引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扎根廣大農村,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形成。一是出臺一個好政策,讓企業有盼頭;二是建立一個好機制,讓企業有奔頭。
(三)更加突出“農業科技”這一有效支撐。 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重點打造一批涉農市級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中心,切實抓好關鍵技術、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大力扶持種子種苗生產企業,促進引、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提升科技裝備,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推進現代農業科技裝備改造,在重點產業基地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適宜農機具研發推廣。建立農業科技首席專家制度,整合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等資源,大力實施“陽光工程”,推進“田間學校”建設,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四)始終堅持“市場需求”這一根本導向。 一方面,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引導農業主體牢固樹立市場觀念,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哪樣來錢就發展哪樣,使農業生產與市場“脈搏”同頻共振。另一方面,圍繞區域性特色農產品,新建和發展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積極培養大型流通龍頭企業,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舉辦和參加各類展會,暢通銷售渠道,把更多的農產品銷出去,把這“一塘水”攪活。
(五)全面激發“農村改革”這一根本動力。 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方式上,必須始終堅持農民自愿、因地制宜、規范辦社、以農為主的原則;扶持政策上,像支持龍頭企業一樣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路徑上,積極探索農民以土地等多種要素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管理機制上,突出抓好規范化合作社建設,培育一批“領軍”式、骨干型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好服務和引領農民致富的作用。加快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引導商業銀行和民間資本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支持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農村“三權”抵押融資取得新的突破,探索地票、保單等新興資產和權益抵押貸款。擴大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生產項目的保險覆蓋面。著力創新農村土地制度,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六)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目標。“ 三農”問題錯綜復雜,但最緊要、最現實的是農民的收入問題。現階段,農民“肚子是飽的,腰包是空的”。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929 億,而鄉村僅 99 億,占全市的份額只有 5% 左右。必須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下決心改變農民低收入狀況。農村內部,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積極拓展農業功能。農村外部,在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同時,要完善激勵政策,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村家庭舉家外遷,騰出更多的資源分配給在土農民;凡是能夠減免的涉農稅收,盡可能給予減免。“兩翼”“兩山”地區是全市農民收入的一塊短板,要堅持把促進“兩翼”“兩山”貧困地區農民增收作為全市“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政策、項目等方面,一以貫之地給予傾斜。
四、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形成整體推進“三農”工作的強大合力
(一)進一步加強市委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代表市委統籌抓好全市“三農”工作,負責研究制定“三農”發展戰略,統籌解決重大問題,督促抓好重點工作。其主要職責,一是政策研究,制定全市“三農”工作的重大發展戰略和重要政策措施,把握“三農”工作的發展方向。二是政策執行,督促檢查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三農”的決策部署的落實情況。三是考核考評,對各區縣“三農”工作進行考核,對市級相關部門促進“三農”發展的績效進行考評。市委農工委代表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代表市委領導和管理農口的工作。市委農工委要定期召開委員會議,聽取工作匯報,研究解決制約全市“三農”發展的重大矛盾和問題,部署重點工作。各部門各單位要圍繞領導小組和農工委的部署要求抓好落實,對各方面的重大問題,及時向領導小組和農工委報告。
(二)加強資源和力量的整合。 農口部門是個大系統,在綜合統籌、配合協調、資金整合等方面還做得不夠,今后要建立協同推進工作的機制,在加大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加大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合成治理、各計其功。比如,在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建設方面,農業、水利、農綜、供銷、氣象等相關方面的資源都要聚集到產業帶上。又如,在扶貧開發上,農口部門的資金、項目、力量要向重點區域傾斜,形成合力攻堅的大格局。近幾年從林業、扶貧、農綜等部門抽調了大批干將抓“兩翼”增收工作,效果非常明顯,接下來要抓的特色效益農業,可以考慮借鑒這樣的做法,一抓到底,堅決抓實抓好。
(三)進一步強化考核考評。 一方面,加強對區縣“三農”工作的考核,在市委、市政府年度實績考核中加大“三農”工作的比重。可以考慮把農口各部門分別設置的區縣考核綜合起來,這樣既有利于減少對區縣的考核項次,也有利于推進農口部門工作整合。另一方面,加強對市級農口部門的考核,突出重點,抓住要害。強化結果運用,對先進的區縣和部門,要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并加大輿論宣傳力度。
(四)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同志,學歷普遍較高,專業知識豐富,作風也很扎實。要創新機制,最大限度調動農口部門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使他們在“三農”工作實踐中大顯身手。機關干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了解基層情況。要嚴格干部管理,用制度管人管事,整頓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在干部的選拔任用上,要堅持德才兼備、任人唯賢,注重工作實績,不搞論資排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凝聚廣大黨員,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在農口部門樹立旗幟、樹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