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三年的畢業感悟(精選3篇)
大學三年的畢業感悟 篇1
四年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痛并快樂著,我們帶著這樣美好的回憶踏入社會,開始另一段的奮斗。 我們朝夕相處,情同手足。這四年的盛宴,讓我們更加懂得了珍惜。
時光飛逝,轉眼間四年的大學生崖即將結束。在即將畢業離校之計,我心中充滿了對母校的不舍以及對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感激之情。在這四年經歷了許多喜怒哀樂的事,我也交了許多朋友,這些朋友在我傷心的時候,鼓勵我、安慰我,也有許多老師教導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在這四年里成長了許多,我要感謝老師的教導,雖然大學生崖結束了, 但不代表學習結束。
現在要離開,還真舍不得,這些美好回憶將永遠留在我心里,成為我一生最難忘的事。 在上大學的這四年里,我曾經常回憶我的小學,初中,高中生活,那時的人和事,讓我覺得那么的美好......而如今,我深深的明白,大學里的一點一滴,也將是我一生的美好回憶......深切地祝福沈陽理工大學,祝福老師們,祝福同學們......
我是如此平凡,卻又如此幸運。真心謝謝大家! 四年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和那顆曾經年輕的心,而成長的代價就是我們失去純真的微笑,而多了一份離別的傷感。無論我們有多少不舍,都喚不回逝去的四年。但我們無須失落,我們依然可以一路高歌,讓六月的驕陽永遠見證我們的無悔青春……
快畢業了,真的很留戀大學四年的美好時光。我最感謝的是四年來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姐妹們。雖然還有一個月就要離開了,但是在最后的這段日子里,我相信我們能開心度過,珍惜相處的每一刻。 我在大學體會了除離別以外的一切美好!現在讓離別畫上美好的句號!道一聲“思量”,又怎不“思量”! 要記住,作為沈陽理工大學的畢業生,不管今后我們身在何方,我們永遠都是母校的一員,永遠都將代表自己的母校。
大學三年的畢業感悟 篇2
畢業在即,我的大學生活即將逝去。此時站在漫漫求學道路終點站的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昔日的點點滴滴,林林總總,躍然而起,歷歷在目。此時面對著我敬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面對著美麗的校園,我心中雖有千言萬語,可是當提筆之時,卻發現過往的一幕幕不停閃現,而我的手,卻什么寫不出了……
四年前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我無比的興奮,心想自己終于考上大學了。我深知自己既不是那種天賦極高的學生,也不是那種十分刻苦的學生,因而對于我來說,能考上大學實屬不易。開學后,我所見到的聽到的并非是想象中的那樣,聽到的同學們的抱怨,抱怨這所學校的規模小,設備差。老師也清楚地告訴我們,學校剛升本不久,很年輕,各方面仍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告誡同學們不要抱怨,應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來面對,停止抱怨,埋頭學習,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光抱怨是沒有用的。聽了老師的話,我爬上了圖書館六樓的自習室,那里有安靜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四年來,那里一直是我的學習陣地,在那里我學習了各方面的知識,夯實了基礎,拓寬了知識面。
大三時,我去一所鄉村學校支教了半年。雖然時光已經逝去,但記憶仍然清晰。這半年的支教經歷已在我的人生中寫下了不平凡的一頁,使我在思想上和教學技能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那里我看到了學生的淳樸與勤奮,感受到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也看到了一些家長的鼠目寸光,他們讓本來愛學習,而且學習很好的孩子輟學出外打工,還有一些家長,一天只知道忙自己的事對孩子不管不問,考試下來成績不理想就對孩子棍棒相加……這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靠教育才能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與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而這份責任理所應當由我們當代大學生來挑起。支教的經歷是寶貴的,支教的意義是重大的,支教的影響是深遠的。
走過大一的青澀,大二的迷茫,大三的“成熟”,我走到了路的分岔口——考研還是工作。這應該算是從小到大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選擇,也是最自主的一次選擇。未來的路是未知的,選哪一條路,哪種選擇最適合自己,更有利于自己的發展,我被這種彷徨困擾很有一段時間。最終我決定了要考研,因此去年暑假我只在家待了十天,然后整個暑假直到考研結束我都沒回過一次家,像其他考研人一樣每天待在自習室,看書、做題一遍遍的重復著。這個過程中有過斗志昂揚,有過心灰意冷,也有過迷茫……總算,我堅持住了,挺了過來,最終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雖然現在考研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但是備戰的這段經歷總是讓人回味,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這種感覺很美妙,只有用心經歷才會體會。
最后說說我的學校,雖然我的學校不是什么名校,但她所給予我的是其他任何人都給不了的。她使我明白了幸福的真諦——知足。古人云,知足者常樂。不要過分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只要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收獲踏踏實實的那份快樂。大一剛進學校的時候常和同學感嘆,我們學校好空啊,現在卻第一次發現我們學校原來還有那么多建筑,長大了,學校長大了。不用說那一幢幢教學樓,就拿我們東校區的自習室來說吧,我上大一時圖書館的自習室只開設了一個,大二時增至兩個,大三時又增至四個,而且為了使我們有個舒適的學習環境,學習還給每個自習室裝上了吊扇,窗臺上擺上了美麗的花卉。只要用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學校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且越變越好,看著學校一點一滴的變化,我的心里特別感動。
回望走過的路,它不是十分曲折,也不漫長,卻令人難忘,也許是因它平淡,才使人留戀,那種靜溢的氛圍、那片淡藍的天空、那段純潔的感情、那散落在風中的書香……這一切與校外的喧囂相比都顯得那樣難能可貴,那么令人向往。一直還沉浸在四年的生活中,回味四年的點點滴滴,直到老師、同學、朋友間的每一個瞬間塵封為我們記憶里最珍貴的流痕。畢業在即,我深深地感謝我的母校、我的恩師、我的同學和我的朋友,感謝他們四年來對我的悉心指導和熱心幫助。
大學三年的畢業感悟 篇3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它的意義簡釋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為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為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
他們的關系是:
《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后達到天下大治。
在生活和教學中,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學生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
在工作中,齊家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