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入團誓詞體會——感動于雷鋒精神
參加工作有些年頭了,全國各地也走過不少地方,但唯獨沒有去過撫順。不僅因為那里東北重要的工業基地,更因為那里孕含著“雷鋒精神”。時逢市直機關團工委為紀念五四運動87周年暨大連市地方團組織成立82周年,舉辦“知榮辱、樹新風、重溫入團誓詞”主題團日活動,有幸參觀了撫順雷鋒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沿途小記
我們一行40余人輕車簡從,乘坐大客,奔馳沈大高速公路上,望著窗外綿綿春雨輕撫下那廣袤無垠的遼東大地,使得我們這些坐慣了辦公室的團員青年精神為之一振,心胸豁然開朗。往遠眺望,是連綿起伏的山脈,稍近一點是寬闊、低緩的丘陵。丘陵的頂部大都生長著成片的,或者是稀稀落的天然的林木,山坡上則大都種著果樹。低洼的地方是一個一個的村莊。道路的兩旁是平坦的、裸露的田地。這大概就是遼東半島的田園風光了。雖然已是煙花四月,但樹木、田野還是枯黃的。不過,路邊的楊樹倒是已經泛青,背風地方也有一些稀稀的綠草了。農民也開始修整田地,給果樹剪枝。雨過天晴的陽光透過車窗,是暖融融的感覺。有時能看到成群的羊,或者是三三五五的牛和馬。遼東半島已籠罩在春光之中了。
足足跑了近五個多小時,我們才來到撫順的地界。地處遼寧東部,占地1萬2千平方公里,擁有230萬人口的撫順,是一座因歷史而影響中國,以資源而聞名世界的現代工業城市,它歷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觀獨特、自然風光秀麗。這里是“雷鋒精神”的發源地,更曾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再生之地,清王朝始于此地又終于此地的歷史巧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和駐足的腳步,無數青年在這里許下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奮斗目標。
感動于雷鋒精神
天空依然陰晴不定,在駐地稍作休整,我們便來到了位于撫順市望花區和平路東段的雷鋒紀念館。紀念館始建于1965年8月15日,由雷鋒紀念碑、雷鋒墓、雷鋒塑像和雷鋒 事跡 陳列館4組紀念性建筑物組成。雷鋒紀念碑豎立在紀念館的主軸線上,由花崗巖構筑,主體高13.4米,正面鐫刻著毛澤東手書“向雷鋒同志學習”7個大字,碑體下部嵌刻一組以雷鋒模范 事跡 為主題內容的漢白玉浮雕。雷鋒墓由蒼松翠柏環繞,墓后有一座灰褐色花崗巖臥碑,正面刻有“雷鋒同志之墓”的金色大字,背面刻著介紹雷鋒生平事跡的碑文。墓前廣場上聳立著高5米的雷鋒全身塑像,雷鋒事跡陳列館展廳按成長歷程把雷鋒22年的短暫人生真實呈現在世人面前,展出的文物資料400多件,照片140多幅,紀念館已成為弘揚雷鋒精神、研究雷鋒事跡的重要陣地。
解說員流利地講述著雷鋒一件又一件平凡卻又育人至深的事跡,館內回蕩著的是那首經久不息的《唱支山歌給黨聽》,而我們又一次為雷鋒精神所感動著――感動于他的“我愿做高山巖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風雨中鍛煉自己,不愿在平平靜靜的日子里度過自己的一生!备袆佑谒摹耙坏嗡挥蟹胚M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备袆佑谒摹搬斪佑袃蓚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
雷鋒的一生是平凡的,雷鋒精神更是一種時代的象征。他感動了幾代人,也感動了幾個時代,并延續至今。他的精髓不是壯舉,也不是轟轟烈烈,更不是歌天地,泣鬼神,而是點點滴滴,是事事處處,是平平凡凡的。是小事壘起來的精神,是時間筑起來的精神;講的本文來自第一范文網,更多精品免費文章請登陸 查看是為人民服務,做的是普普通通,心中卻牢記著黨的忠旨。今天,當我們追尋雷鋒成長的道路,踏著走過的足跡,重溫入團誓詞,繼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的時候,我想,這種精神更應該具有以民為本的內涵,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應該成踐行“八榮八恥”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