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達標提質增效總結心得體會范文最新(通用3篇)
強基達標提質增效總結心得體會范文最新 篇1
“強基達標”旨在強化基礎、達到標準,這基礎包含了安全、管理、建設、設備、機制,以安全為首要重點,夯實基礎,是鐵路生存的根本;“提質增效”意為提升經營質量、增創效率,提質增效的核心落腳點依舊是客、貨運及資產經營開發,進步的重點仍是依托運輸市場的變化,強化專業優勢項目和注入合作共贏元素,彰顯大型國有企業與時俱進新思路;“奮力開創鐵路改革發展新局面”展示敢于推陳出新、號令全路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奮斗的堅定決心和意志,是“強基達標提質增效”的重要體現和結果。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企業界是一條不變的真理。夯基礎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順應形勢的變化,鏡頭不換、力度不減、常抓常新。鐵路部門將“強基達標”貫穿機、車、工、電、輛各領域、各項工作之中,其目的是做實基礎,做牢基層,做強基本功,增強發展實力就在情理之中。
與強基一樣,提質也是全方面的。不僅鐵路自身的各項工作要提質,鐵路職工業務技能素質也要提高,同時對旅客和貨主的服務也要提質。按照鐵路總公司的要求,今年要繼續兼顧公益性與盈利性、統籌好簡政與放權、國有獨資與多方融資的關系?梢钥隙ǎ^續增加高鐵運營里程與在部分地區繼續開行惠民便民的“綠皮小慢車”將成為常態,民眾大可打消發達地區的“落伍”擔憂和發展中地區的“掉隊”焦慮,妥妥地享受鐵路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
鐵路部門“增效”主題的提出既是自身發展所需,也是經濟大勢所迫。而隨著今年以來鐵路貨運止跌回升、客運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出現,鐵路部門“增效”這步棋正逐漸走活。相信隨著全國兩會結束后,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的出臺,鐵路部門“強基達標、提質增效”的預期目標一定能實現。
鐵路作為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切實做到“強基達標、提質增效”才能確保穩定;才能切實做到客貨通暢;才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近年來,隨著高鐵不斷延伸、路網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對運輸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對安全管理、經營方式、員工素質、服務質量、現代化設備運用及可靠性等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技術、新任務、新形勢、新挑戰擺在鐵路面前。如何從規模型、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運輸生產型向標準化物流企業轉型,更需要“強基達標、提質增效”來確保長遠持續的發展需要。只有筑牢基礎,一切經營行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凡事有規可查、有據可循,才能使企業在風云不斷變幻的市場上站穩腳跟,謀劃長足發展。
由此可見,“強基達標、提質增效”是求真務實之舉,是鐵路創新發展的正道,也是鐵路健康發展之道。
強基達標提質增效總結心得體會范文最新 篇2
今年的鐵路總公司工作會議將“強基達標、體重增效”確定為工作主題,并要求全年各項工作都要突出這一主題。筆者認為,“強基達標、提質增效”從基層、基礎和基本功抓起,服務中心大局、遵循科學規律、適應外部變化、緊盯質量效益,以強基固本為前提,注重質量提升,追求效益增加,符合建設現代化企業的要求,是實現鐵路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做人最怕常立志,常立志的人無恒志,高不成低不就最終一事無成;干事最怕勤換思路,任何事業從開始打拼到最終出成績,都有一個過程,容不得拔苗助長。只有“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以釘釘子精神一股勁頭干到底,才會取得最終勝利。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穩固最重要。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抓基層、打基礎、強基本上多下功夫,盡管一時會走得慢,但后勁足,終究會行穩致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在經濟建設上走過不少彎路,吃了不少急功近利的苦頭,究其根本原因,是不重視強基固本,基礎不牢所致。比如深為國人詬病的汽車工業,先后走過了仿蘇、仿美、仿德、仿日等模仿之路,世界上哪個國家汽車好,就模仿哪個國家,卻沒有在汽車工業的三大核心(發動機、造型、安全性)上下苦功夫,只會買買買,造成時至今日,我們的汽車工業還沒有真正過關,民族品牌沒能成為世界品牌。反觀高鐵,發展歷史比汽車短,技術含量比汽車高,我們卻僅用了不到20年時間,就站在了世界最高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神話”。歸根結底,是一代代鐵路科技人始終注重基層、基礎、基本功,堅持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在核心技術上以燕子壘窩的恒勁、螞蟻啃骨的韌勁、老牛爬坡的拼勁,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才取得最終的勝利。
干事創業最忌來回翻燒餅,當我們看不到前行的方向時,不妨靜下心來看看我們的基礎工作怎樣?基本功扎實與否?基層是否穩如磐石,如有不足,立即補強。而當我們補強短板之后,就會發現,我們在不經意間,已經實現了預期目標,到達了理想的彼岸。
強基達標提質增效總結心得體會范文最新 篇3
伴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全國上下將進入到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去!半p減”工作的主旨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還原孩子們童年最本真的模樣,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本著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轉變教育教學的理念,深入研究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以達到減負不減質的目的。在提質減負方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研究學情與教材,提高備課實效。
減輕作業負擔,要從源頭抓起,備課是教學流程的起點,抓減負,要首抓備課。為提高備課實效,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和學情。研究學情,就是要研究每節課學生“在哪里”,研究教材,就是要研究每節課應把學生“引到哪里”。課前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前測,找準知識之間的前后關聯,教師就可以準確判斷學生“在哪里”,從而實現因材施教;分析研讀教材,把握學科核心素養,才能確定“把學生引到哪里”,從而使課堂教學實現有的放矢。
二.培養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在于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借助積極有效的對話平臺,使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過程,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習真實發生,讓學生學會學習。
三.改變作業形式,優化作業設計內容。
作業設計的目的應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可以設計形式多樣化的作業,將作業融于活動,融于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1.前置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已有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前置性作業是指教師預先設計探究性問題,以作業單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學生結合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活動經驗進行自主探究。設計前置性作業的目的是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為新知的探究做好準備。例如,在教學“圖形的密鋪”時,鼓勵學生在家自己借助圖形動手拼擺,學生帶著初步了解的圖形密鋪知識進課堂學習,會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學生在剪一剪、拼一拼的過程中,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在操作中體驗到了數學的美,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2.實踐性作業,激發學生數學興趣。圍繞現實問題,我們讓學生動手實踐或是實際調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拉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例如,在教學“1-10各數的認識”后,設計“找找生活中的數字”實踐活動,教師鼓勵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數,通過有趣的找數、認數活動既鞏固了10以內數字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對數學的熱愛。再比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后,設計“家庭作息時間表”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設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既鞏固了時分秒的知識,又能引導教育學生學會珍惜時間。
3.整理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這類作業主要源于每個單元結束后的“整理復習”。在每一單元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使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脈絡,進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心在哪里,哪里就會開花,我們眼里要有作業,心里更要有學生。讓我們在“雙減”政策的驅動下,更加堅定有力地走好教育教學之路,向教學更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