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農村心得體會范文 篇1
11月11日,在xx公司黨委的支持下,xx公司團支部組織40余名青年團員,到湛江吳川市兩個最有名的新農村林屋村和蛤嶺村參觀。整個參觀過程內容豐富,緊張有序。兩個村的發展狀況及先進經驗給予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林屋村
早晨九點三十分,兩輛巴士載著大家來到林屋村。遠遠望去,只見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延伸,一幢幢農家別墅錯落有致,這一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新農村的美好圖景。走到村頭,幾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爭當社會主義新農村排頭兵”。汽車緩緩地在村中穿行,路邊的幾個牌子上,《林屋村文明公約》赫然在目。街道兩旁宣傳欄里,是對村發展史以及村支柱型產業村機械廠的介紹。林屋村全村384戶,1820人,原為一個純農業村莊,二十多年來,緊緊堅持集體主義方向,逐步發展成全國聞名的機械制造村,是依靠集體經濟創建特色文化村的典型。90年以來,該村建起了水泥機耕路,實行機械化耕作,農戶機耕免費、種子免費、灌溉免費、收割免費,是工業致富、反哺農業的典范。村中最顯眼的是一座氣派非凡的大樓,仔細看來,原來是林屋村中學,一種敬意頓時油然而生。
車停了下來,置身其中,方真正感受到新農村的真正魅力。雖是初冬,這里卻處處生機盎然。路面干凈整潔,路兩邊各種花木點綴其間。真是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在綠草如茵的足球場上,在瑯瑯讀書聲的校園中,在歡聲笑語的南方小院里,在緊張有序的生產車間里,在筆直寬闊的水泥路上,玩耍的孩童、蓬勃的少年、悠閑的老人、忙碌的村民、靦腆的少女。林屋村人們歡樂的笑臉感染著我們此行的每一個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是這里真實生活的寫照。一種內心的喜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事阿蒙的一句話代表了我們所有人的想法:這哪里是農村,分明是人間的世外桃源!
二、蛤嶺村
十點三十分,汽車到達我們的第二個目的地:蛤嶺村。當我們走下車準備步行進村時,立即被眼前的美麗所沉醉:蛤嶺村被村前十里荷塘所環繞,此處風景仿若人間仙境,清新迷人。微風吹過,水面蕩起一層層漣漪……不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河里成群的鴨子在嬉戲,很是悠然。村口門樓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蛤嶺村”讓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武俠小說里的某個山莊,“一泓綠水瑞蛤騰歡歌盛世,十里藕塘祥嶺映天慶升平”,一幅對聯道出了和諧社會新農村農民生活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里內心的喜悅之情。高大的門樓過后,就是村莊。蛤嶺村的道路筆直,綠樹婆娑多姿,村中所有巷道都已硬底化,家家戶戶窗明幾凈,人們笑語相對。難道這不就是人們千百年來苦苦追尋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么?
蛤嶺村據吳川市區約12公里。清初,其祖先從化州入吳川經商謀生,因此地水域源長,荷塘環繞,自然景觀怡人,遂定居蛤嶺村,而后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已有220多年。全村有212戶,人口1200多人。解放前,村民以務農為主,但由于生產力低下,生活僅可糊口,蛤嶺村人卻不因此而淪志廢學,或勵志求學,博取功名;或才華拔萃,能工巧匠,以技能見世。該村的現代化建設也主要是以本村在外有所成就的人籌資所建。改革開放以后至今,蛤嶺村人均年收入由300元提高到了現在的6000余元。門樓、幼兒園、硬底化村基、文化中心、燈光球場、集體豬舍、公廁…….一路走來,現代化的建設讓我們目不暇接。近年來,該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廣東省生態示范村、廣東省文明示范村、湛江最美的村莊等等。村中幾個大字同樣引人注目:“建新村,當主人,作主體,唱主角”。這句話道出了新時代新農村所有新農民的心聲。
農村心得體會范文 篇2
早聞朱家角的名聲,知是千年古鎮,我們研學第二日便慕名前往,一睹其真容。
也曾去過些古鎮:周莊,同里等,古鎮的格局,無非是青天碧水,古樹圍岸,楊柳垂絳,幾葉漁舟飄蕩,幾聲漁舟唱晚。小橋流水,白墻黑瓦,即是江南水鄉之特色。看得多了,卻覺得千篇一律,無甚新鮮感了。
思慮著,踏入朱家角古鎮。遠望之,確是一排排白墻黑瓦,典雅的房屋,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綠水縈繞,一條溪流隔開兩岸的商鋪,水文化與古文化在此交匯。一棵棵粗壯的古樹,佝僂著腰背,守護在溪流兩岸,灑下一片綠蔭。舟子駕著木筏緩緩而過,微蕩漣漪。也許是我薄幸,只聞水聲潺潺,未有漁歌互答。碧水,綠樹,古屋,如此看來,倒是有江南水鄉的風味。
于是沿石板路緩緩而行,左顧右盼,恐不得盡覽這水鄉的文化。屋檐不高,踮起腳便能夠著,磚瓦的罅隙中,積淀著千年的底蘊。古色的外形彌漫著古香,古香浸透了古色,若不看檐下內容,著實不失典雅。檐下盡是賣冷飲的,賣小玩意、小飾品的,總覺得與古鎮有些格格不入,古鎮與現代在此初次相會。昨日一陣大雨,今日石板路上水洼仍在。看那溪流,碧綠澄澈,映著兩岸風物,映的是歷史遺物,還是現代商鋪?兩者不可分割似的,在湖中依偎,清風拂來,波光粼粼,倒影短暫的破碎,又迅速的復原。走近了看那些古樹,盤虬臥龍,枝椏纏繞,吃力地延伸出去,像一個老人,歷經滄桑,歲月劃去它身上一層層的老皮,樹干甚至出現了青色。它們靜默著,與小商鋪對立。
走過時寬時窄的石板街道,我們來到了上海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橋——放生橋。此橋相傳為慈門寺性潮和尚募金所建,每逢農歷初一,當地僧人都要在橋頂舉行隆重的儀式,將活魚投入河中放生,遂名之曰放生橋。放生橋長如帶,形如虹,故有詩贊曰:“長橋駕彩虹,往來便是井。日中交易過,斜陽亂人影。”臺階很薄,走起來如履平地。橋下,淀浦河無聲流淌,河中的魚兒,不知可有近來放生的?倚橋邊,任湖風吹去夏日的煩躁,撩起衣角,風與水流,此刻獨與相伴。河上之輕舟,撥開一圈圈圓暈,惹得魚兒四散而逃,“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久久不愿離去。走下橋,穿梭于巷中,卻見滿巷盡是芡實糕,阿婆粽,有的打著老字號的牌匾,門可羅雀;有的'放著電視里的報道,倒也有些人來;有的干脆連名號都不打,若不叫賣,實難有人光顧。想起別處似乎也有這等“特產”,于是與朋友去問導游,導游跟我們說:“現在各地的特產都在外流,其他地方看見這里的特產也就不奇怪了。”
我再一次審視著這些小店:賣糕的,賣脯的,賣酒釀的,有多少是真正的特產呢?我想,恐怕大部分都是借著“古鎮”、“老字號”的噱頭,賣著所謂的“特產”,致使真正的特產在林立的商鋪中隱沒。商鋪中不乏有飾品店、奶茶店等有著濃厚現代氣息的,它們藏在古樸的建筑之下,漸漸地占領了古文化,古鎮與現代在此再度相會。麥當勞、星巴克,竟干脆脫去了這層偽裝的外衣,不再寄身于古屋之下,顯得那么刺眼,不免令人唏噓。
雖然,現代化、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古鎮濃厚的古文化,豈容侵蝕?如今,古今交匯,當以何立?若皆是此等商鋪,古鎮的特色又在何處?
如今古鎮,當于古典中孕育新生,而新生,也必須浸透在古典之中。
我期待著一個真正的古鎮。
農村心得體會范文 篇3
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期盼已久的曲阜研學5月18日到5月19日如約而至,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在老師的帶領下,穿上統一的校服,帶上簡單的行李,懷著好奇而又激動的心情,一同穿越時空,來到了孔子的故鄉——曲阜,開啟了難忘的曲阜研學之旅。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到曲阜的第一天,我們舉行了開筆禮。當我們穿上古色古香、莊重典雅的漢服,似乎每個人都在一瞬間變成畢恭畢敬的古時讀書人了。隨后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入場。我們學習了標準的拜師禮:首先向自己的老師深深地鞠三躬;接著為偉大的`孔子上香行禮,以祭奠孔子;又“咚、咚、咚”地敲三下鼓,向全場人宣告自己立下的志向。
接著,我們來到了孔廟。孔廟有很多,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等級最高的還是要數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廟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松柏,孔廟的柏樹有上千棵,期中樹齡最大的約兩千歲,我們五個同學才勉強把他圍抱起來,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步入萬仞宮墻內的孔廟,通過郁郁蔥蔥的參天古柏,同學們好像穿越到了古代,成了孔子的學生,親耳聆聽著孔子的教誨,感悟著杏壇下圣人的博大情懷和萬世師表的點點滴滴。
游覽完孔廟,我們又來到了孔府,這是孔家子孫后代居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堂、樓房。孔家自古代以來以詩禮傳家,所以當然少不了學堂孔府的后花園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許多小錦鯉,它們在池塘里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
最后,我們去參觀了孔林。孔林右側有七十二棵柏樹,象征孔子七十二位賢徒。孔林是孔家人世世代代的墓地,蒼松翠柏,古木參天,碣碑林立,石儀成群,有孔子歷代子孫墓葬萬余座。地面上還有漢、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的題記石刻,同學們瞻仰了孔子子孫三代攜子抱孫的墓葬布局,體味了子貢含悲尊師的情懷,領悟了何為儒家的“仁愛”。
第二天早上,我們來到尼山圣境,尼山原名尼丘山,一代圣人孔子誕生的地方。仰望72米高的孔子像,我們顯得那么渺小,尼山之所以稱為圣地,是因為它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孔子是大家心中的一個圣賢,生賢,圣人!
短短的兩天時間,卻讓我了解到了許多從未接觸的東西,觸發了我內心的深思。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因創建儒家思想而被后世尊為孔圣人,至圣。他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卻不曾知道,孔子的身世坎坷,他3歲喪父,17歲喪母,家境貧寒。孔子生于戰亂時期,卻崇尚和平,推行仁義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這小小的一部分,便反映了中華傳文化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讓我們多多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將其傳承下去。
通過這次曲阜研學之旅,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懂得了許多人生的哲理,真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