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新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關于創新講座心得體會 篇1
海爾集團孫中元教授作了關于如何提高創新力的專題講座,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淺淡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要有創新精神。
20多年的歷程,海爾確立了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確定了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的管理戰略;確定了質量是企業永恒的主題的質量戰略,這一系列組成了海爾文化網絡。但是海爾文化的靈魂就是創新,唯有創新,才是海爾戰勝自我的制勝法寶!這是在汲取中外,繼承前人基礎上的創新,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單位所學習和借鑒的。
二是文化與制度要做到有機融合。
一個單位,不僅要有自己的產業,更要有的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要靠一套良好的機制來管里自身,海爾能夠把文化和制度緊密結合,靠文化育人,靠制度管人,有制度,有執行,有落實,這才是最重要的。
三是思路和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學習海爾,關鍵是學習海爾的思路和理念,而不是學習它的具體做法。因為管理是使理念變為行為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管理者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重新的打造和磨練。
四是要活學活用。學習海爾,是借鑒而不是照搬,因為海爾管理再好,但它只是海爾的,它只適用于一種特定的海爾文本化。我們可以學海爾的管理經驗和技巧,但必須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關于創新講座心得體會 篇2
一、要善于發現問題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有問題不要緊,關鍵是要善于發現問題,及時認識不足。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才能為創新思維提供素材,創造“入口”。
發現問題,最主要的是增強觀察能力。一是要善于從高處著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計劃、方針、制作事物是否對路,是否能夠改善原先的問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二是要善于從低處觀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符合市場需要。三是要善于在過程中追蹤,看一看工作過渡、銜接等是否暢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實兌現、事物的制作成本是否節能。這樣一來,問題就不難被發現。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創新思維,還要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加強訓練,善于觀察,敢于創新。
第一,加強學習,注意訓練。在當今社會,不論你從事什么工作,學習已成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學習、不進步,就面臨被社會淘汰的危險。要做到創新思維,就要加強學習。同時,在學習的基礎上,注意加強思維方面的訓練,開發自己的智力。平時,在工作當中遇到問題,要養成經常問自己 “到底應該怎么辦?”的習慣,從而給自己思維施加壓力,使思維保持在靈活狀態,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確保正常運轉。
第二,對自己的工作要經常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指從全局性、層次性、動態性、互動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問題的一種方法,系統思考將引導人們產生一種新的思路,使人們從復雜細節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借鑒比較,尋找啟發。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沒有孤立存在著的事物。我們要善于從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移位,在時間和空間上轉換,在物與物之間尋找橋梁,在事與事之間搜尋紐帶。找到了聯系,認識了共性,我們就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借鑒比較,啟發自己的思路,去創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諸實踐
創新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從根本上說,還停留在認識的層面。如果沒有實踐,那么再好的思維也是空中樓閣。只有把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把工作推向一個新層次、新水平。在實際生活學習當中,能指出生活中弊端的人不少,但親自去付諸實踐的人卻不多,他們缺乏實踐的勇氣和對改善事物的思考。所以,在競爭時代,我們要想在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就是要增強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的勇氣,不斷發現改善新事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思維作為意識的范疇,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又反作用于實踐。我們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工作效果,思維方式對了,即使工作遇到困難,往往也會“柳暗花明”;反之,機遇和條件再好,有時也會陷入“山重水復”。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不要在人群中失去自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做一個清醒的大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清醒的更多,糊涂的更少,這樣成功才不會像別人說的那樣難。
因為人的一生長度是延長不了的,那么想要成功,只能加深深度和擴大廣度。創新就是能夠改變深度和廣度的路徑之一。也許一個人碌碌無為過一輩子,而創新能使人生價值的升華,能帶給社會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人,能夠到世界上來走一遭,那是多么幸運的事情呀,如果就這樣浪費掉了,多可惜呀,擁有生命卻沒有擁有它本該有的活力的精彩,真的很可惜。
關于創新講座心得體會 篇3
10月24日下午在中關村軟件園國際會議服務中心,湛廬文化組織了大爆炸式創新的專題講座,在短短3小時之內,首先是保羅紐恩斯的“超越顛覆式創新,迎戰創新新時代”的主題演講,之后是王煜全先生的“大爆炸式創新,將是下一個臺風口”的主題演講,最后是令人受益頗深的圓桌論壇,整個講座使我對創新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下面談談聽完這次講座之后我的心得體會。
保羅先生在演講開始就提出了“當今創新與以往創新有何不同”這一鮮明問題,并用彈球游戲的例子得出當今創新‘better,cheaper and closer’,他們認為創新的新生命周期由奇點、大爆炸、大擠壓、熵四個重要的階段組成。王煜全先生大量的舉例,用事實說話,1973到1983年間,被新企業擠出榜單的財富1000強企業有350家;20__到20__年間,被新企業擠出榜單的財富1000強企業有712家!強有力證明要結合時代不斷地的創新,提前思考企業或個人面臨著哪些不可避免的未來。
結合我們的工作生活,首先創新重在大膽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找到創新的“入口”,每個人都要思考你面臨著哪些不可避免的未來,你的競爭者到底有哪些,你是不是做好了準備,在創新浪潮中去調整自己,或學習新技能?
最后的圓桌論壇令人受益頗深,“如何找到直諫者”,我認為“直諫者”就是“行業內的夢想家”,來自員工,來自用戶,來自行業首腦,敢于做直諫者,敢于接納直諫者。
在實際工作當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親自去付諸實踐的人卻不多,他們缺乏實踐的勇氣和對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所以,在競爭時代,我們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強敢于創新、敢于實踐的勇氣,就像馬云的阿里巴巴、扎克伯格的Facebook、佩奇和布林的谷歌、比爾蓋茨的微軟、喬布斯的蘋果、貝索斯的亞馬遜、馬斯科的特斯拉、馬化騰的騰訊、李彥宏的百度、雷軍的小米...... 我們每個人的工作也是這樣,要發現問題,指出問題,解決問題,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斷開創本職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