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心得800字(通用4篇)
數學教學心得800字 篇1
關于復習課,一直是我比較困惑的問題,如何上復習課,如何處理教材中的復習題,經常是我思考的問題。《數與代數》這部分內容,包含許多知識,先讓我學生前一天自己去用網絡圖或表格的形式或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去整理,第二天上課時,分組讓學生自己交流匯報,教師只充當在黑板上做“記錄員”的角色,同時結合相應的練習加以理解鞏固,這樣改變以前老師炒“冷飯”,學生聽得枯燥的形式,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覺得此效果比以前成功。對于《整數》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不能更加靈活地運用整數以及比較兩個整數的大小。在本節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通過眼看、口說、動手操作、腦想等多種形式感知生活中的整數的認識,提高對整數的運用能力。
《整數》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對分數和小數、百分數和比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還不能熟練掌握它們的意義性質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本節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通過演示,運算,聯想等多種形式熟練分數、小數、百分數和比的內容,溫故而知新
1、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學有特色。
在整理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簡潔、清晰、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整理。整理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用大括號,有的用表格,有的用集合圖的形式,還有的用樹狀圖,借此培養學生獨特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
2、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學得有法。
本節課中,我首先教給學生整理的方法。在評價各組的整理情況時,讓學生比較歸納,這些方案雖然形式不同,但他們都是根據什么來整理的?得到他們都是抓住了整理的關鍵,也就是根據知識要點和知識見的聯系進行整理。并鼓勵學生今后用這種方法去整理其他的知識。其次,注重教給學生學生復習的方法,復習過程中教師教師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復習。這樣,學生不僅體驗獲取知識的方法、步驟,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將逐步提高到“會學”的層次。
3、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
整理和復習,不是重復的、機械的做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注意設計一些綜合運用的習題,使學生在“創造”中享受成功的快樂,人人在“運用”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數學教學心得800字 篇2
由于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這種特殊身份及其生活環境,使他們之間的交往、野外活動大大減少,導致他們“事實經驗”貧乏。而這種“事實經驗”又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材料”。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來填補學生“事實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實現這種體驗學習。
⒈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研究的對象。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能感到親切,能產生數學情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⒉優化數學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可體驗的數學事實。
數學中概念課一般比較難教,如能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采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教學,就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建立1毫米的空間觀念,教師為學生提供1分硬幣、學生非常喜歡的“王牌”卡片和一些撲克牌等實物,讓學生在這些實物中找出1毫米的實際長度。這樣,就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事實——找1毫米的實際長度。學生找的積極性很高,有的說:“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王牌’卡片的厚度是1毫米。”有的說:“1分硬幣上表示的年份的小數字如‘1978’的長度是1毫米、撲克牌中‘J’豎直的地方的寬度剛好是1毫米、撲克牌中‘4’一橫出頭部分的長度是1毫米。”你看學生觀察得多仔細啊!有的說:“我發現了三張撲克牌疊在一起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借助實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諧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創新“火花”得到了迸發。
⒊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
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和當前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來設計有結構的學習材料。設計的學習材料如果太難,學生的學習往往會不能成功,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就不會有愉悅的體驗;如果過易,思維的強度不夠,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愉悅的體驗就不夠強烈。
數學教學心得800字 篇3
由于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以致于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秘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㈠ 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么會產生。
如:在教學“厘米”的認識時,一位教師讓學生選擇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度,結果學生中有的說六支鉛筆長,有的說五把尺長,有的說有八支鋼筆長,也有的說七個信封長…… 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么同樣的桌子量得的結果卻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這樣同學們就會深深地感悟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須性。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㈡ 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心理特征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于從學生生活中尋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㈢用于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里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例如:學習了“求平均數”這一知識后,便可讓學生圍繞“在唱歌等評比活動中,各個評委給同一參賽者打的分不一樣,怎樣確定其最后得分?”等實際問題思考并展開討論;使學生通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味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數學教學心得800字 篇4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并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缺乏認識。因為質量單位并不象長度單位那么直觀,特別對于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更多的是關注它的大小、長短等表面特征,而對質量的輕重關注較少。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呢?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由老師來代替。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么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操作活動中,感受1千克的重量。可是學校里沒有用千克作單位的秤,老師用的都是自己到外面去借,更別說是每組一個了。于是,我布置了學生課前預習:(1)到超市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2)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我自己還事先準備了:兩袋鹽(每袋重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蘋果、1千克棗、1千克雞蛋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先交流超市里看到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把我事先準備好的各種1千克物品拿出來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等活動,真正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又感受到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激發起了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學生在這一單元的解決問題方面由于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完成的情況相對是比較好的,基本都能解答,對于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部分學生敘述不完整,在填寫單位名稱的時候,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想一想自己的填寫是否合理的,這樣效果比較好。但是對估計物體重量的時候掌握的比較薄弱,因為做這樣的題目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先找出最重,然后找出最輕的,最后剩下的物品再進行比較,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在完成這類題目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