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閱讀筆記心得體會(精選6篇)
堂吉訶德閱讀筆記心得體會 篇1
堂吉訶德在旅途中感到愉悅,遇到巨人、軍隊、洞穴,那些他希望看到的。這些是對現實的消解。在文本中穿插的田園牧歌式的故事是荒誕主線的相對的另一面,故事只是很短的片段,擴展不了很長的距離就被荒誕主線截斷,堂吉訶德只能站在邊緣觀望田園。即便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也是虛假的,看似和藹的牧人把堂吉訶德和桑丘打得個半死。堂吉訶德打算做牧人在野外度過承諾的一年之期,可是他已經沒有時間了。
也可以說,堂吉訶德是一個具有游戲精神的流浪者。他看到曼波里諾頭盔、城堡、公主;其他人卻只看到理發師的盆、旅店、村婦。他們不是堂吉訶德,他們沒有那種精神。他以游戲的眼光觀察世界,世界應該是有趣的,看到的不應該只是農業社會,而應該是騎士社會。
對于堂吉訶德,瘋就是生活,因此他要無緣無故地發瘋。“他僅有的瘋狂舉動就是對死亡的圣戰:‘堂吉訶德的瘋癲真偉大,原因在于產生瘋癲的根源也偉大,即永遠不熄滅的生存渴望,這是最張狂的傻事和最英勇的源頭。’”神父和剃頭師傅把堂吉訶德帶回家,以為待上幾個月他就不會再犯瘋病,可是堂吉訶德只有發瘋才能活下去,所以他開始了第三次出行。
堂吉訶德只不過是鏡子里面的奧德修斯,在旅途中尋找故鄉,即便那是一種無節制的生活。他只是在過自然的生活,順應身體的召喚、情緒的宣泄,而不是節制。堂吉訶德只有在旅途中才是堂吉訶德,在村莊里,他只是吉哈諾或科薩達。他總是在和由于為人正派而博得“好人”名聲的阿隆索的身份對抗,堂吉訶德可以離開阿隆索,但是阿隆索卻不能夠離開堂吉訶德,如果堂吉訶德意味瘋的話。
最后,堂吉訶德說:“我終于明白了,那些書籍均為荒誕無稽之談。”后來,他死了。他不瘋癲了,意味著向死亡妥協。桑丘說:“一個人生活中能犯的最嚴重的瘋是無緣無故地死去。”堂吉訶德離開阿隆索,阿隆索也就死了。他自己不愿意發瘋了,可是他還是以瘋告終。
堂吉訶德閱讀筆記心得體會 篇2
四百多年前,《堂吉訶德》首次出版,這位奇情異想的西班牙騎士正式開始駕著駑骍難得馳騁在所有讀者的幻想世界里。這位騎士揮動長槍,在文學界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至今仍未平息,反而愈加猛烈。
別林斯基這樣評價這部小說:“在歐洲所有一切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的美麗如此交融……這樣的范例僅見于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確實如此,可《堂吉訶德》又并不是單純的悲劇和喜劇,它更多的是如同史詩一般的莊重。它絕不僅僅是為了引起我們的歡笑和淚水,更是要引發一場深邃得令人生畏的思考:有關信仰。
塞萬提斯在這部作品中,將堂吉訶德塑造成這個世界唯一的一位信仰者,也正因如此,堂吉訶德無法融入,甚至無法忍受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于是他用想象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世界,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恣意馳騁,信馬由韁。
最初,人們將堂吉訶德視為一位滑稽角色,認為他瘋了,竟如此奮不顧身地捍衛信仰。可他們不知道,在堂吉訶德眼中,他們才應該是被嘲笑的對象,竟如此可憐,連信仰都沒有。堂吉訶德曾對侍從桑丘。潘沙說:“桑丘,讓他們管我叫瘋子吧,我還瘋得不夠,所以得不到他們的贊許。”或許,堂吉訶德已是世界上最后一位信仰者了,盡管他只活在文學世界中,這才是這位騎士最深的悲哀。
隨著尼采的一聲高呼:“上帝已死”,信仰被正式押上絞刑架。如今,依然有著宗教,有著信徒,可已經沒有了信仰。如今的宗教,只是人們用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與庇護的工具罷了。人們開始知道索取,計較得失。為了信仰付出一切?或許,真的是瘋了……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體會到那令堂吉訶德奮不顧身的力量,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他的尊敬。我們會永遠記得,他為了心中的騎士道被斫掉了一只耳朵,也曾在交戰中摔斷過雙腿,還有他一次次忍痛提起長槍繼續沖鋒,一次次夜晚忍著饑餓默默擦拭鎧甲。
終于,在這樣的一個不屬于他的世界里,堂吉訶德最終失敗了。憔悴的晚花奄奄殆盡,花上壓著沉甸甸的淚珠,夜鶯早已不知下落。我們的騎士癱倒在地上,面盔也沒有去掉,向著對手銀月騎士喊到:“你舉槍刺罷。”
天色漸淡,夕陽淪落,最后一位騎士消失了,最后一絲信仰黯淡了。
堂吉訶德閱讀筆記心得體會 篇3
堂吉訶德做了自己一個人的騎士。我該怎樣做呢?
西風瘦馬,破鎧爛矛,頭頂銅臉盆,后跟騎驢伴隨從,這是堂吉訶德的經典形象。
邪惡的魔法師,國色天香的公主,金碧輝煌的城堡,構成了一個虛幻而荒謬的世界,這便是五十多歲的落魄貴族的精神土壤。他將現實與理想完全混淆在一起,陷入一個囚籠,他走不出來,也甘愿沉淪。
從許多方面來看,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他把客棧當作城堡,在馬棚內舉行受封儀式;把風車當作巨人,與之作戰,卻換來傷痕累累;把與他素無來往的鄉下姑娘想象成絕代佳人,“眼睛是太陽,臉龐是玫瑰”。他愚昧地模仿騎士小說中的種種情節與說辭,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與現實分離得越來越遠。堂吉訶德做了一個人的騎士,他在虛無中得到滿足,而大多數的旁觀者只當他是神智不清的瘋子,投向他的目光不是對騎士的景仰,而是同情,憐憫,甚至嘲諷。
但我并不對這樣一個孤獨的騎士嗤之以鼻。在我眼中,他同情弱者,疾惡如仇,追求真理,不畏艱難的美好品德卻比那些道貌岸然只知粉飾太平的所謂紳士要崇高得多。他表面荒唐可笑,對于真實的世界毫無感覺,但已注入他的血液甚至已經滲入他的骨髓的騎士精神是不能抹殺的。魯迅先生說得好,堂吉訶德的立志打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錯誤是在他的打法。我想,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去改造這個世界,哪怕是一點點,也就給這個現實世界帶來了一點希望和陽光。這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堂吉訶德本應該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他單純、勇敢、無畏,可是卻遭人鄙夷,是什么改變了人們的.眼光?還是說,單純與正直本來就是不適合于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堂吉訶德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之中,而我們又有多少人敢像他一般固執地去追求做一個人的騎士?人是為自己活著的,是需要一點精氣神的。“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保留自己的一片天地,保留一份哪怕狂熱的理想,也是幸福的精神支撐。
固然,現在看來這樣的做法太過“一根筋”,甚至極容易變為愚蠢的代名詞。因為現實世界正在變得愈加趨炎附勢愈加功利浮躁愈加不堪承受挫折,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丟掉了自己的理想,達不到目標,便一個勁兒尋找理由開脫,放棄追求,安于現狀,迷失信念。或許某些時候,學著做一個勇往直前的騎士也是挺好的,孤獨也罷,被別人瞧不起也罷,至少那些奮斗拼搏挑戰的光陰是不會輕易被人忘卻的。
堂吉訶德閱讀筆記心得體會 篇4
《堂吉訶德》的故事大體如下:16世紀的西班牙有一位鄉紳名叫堂吉訶德,他酷愛騎士小說,不分晝夜的看。以致中毒太深信以為真,著火入魔。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要模仿小說里面的騎士,信奉騎士道,當一個游俠騎士,闖蕩世界,鋤強扶弱,濟世為民。他一共出行過三次,還招了一位樸實忠誠。的農民做侍從。但是,在游歷的過程中,堂吉訶德時不時處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他把客棧看做城堡,風車當成巨人,羊群看做軍隊,并常常與想象中的敵人作戰。
因此,經常弄得狼狽不堪,遍體鱗傷。大部分的看客也把他看做是滑稽可笑的瘋子,貴族的夫婦更是喜歡暗地里設局捉弄他們主仆二人,為自己平淡無聊的生活增加一點歡樂的氣氛。然而,面對嘲笑,困難,挫折。堂吉訶德總是百折不饒,越挫越勇。他認為自己遇到的一切的磨難都是有一個魔法師搗的鬼。直到有一次在比武中他被另一外鄰居假扮的騎士打敗,遵守諾言回鄉在家呆一年。自此信心受到打擊,漸漸變得失魂落魄,一蹶不振,最后,郁郁而終。他在臨死之前幡然醒悟,認清了騎士小說對人的毒害思想,痛恨自己以前的荒唐行為。
堂吉訶德是一個矛盾復雜的人物。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第一他信奉古時騎士道,對愛情忠貞,希望能自己主持正義,救助弱寡。他憎恨現在這個時代,認為這是一個“黑鐵時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他要用騎士道恢復古時的“黃金時代”而且,當堂吉訶德處于理智時。他看某些問題往往一針見血,見識高明。又深諳人情世故,懂得法律行政。綜上所述,如是觀,堂吉訶德是一個有崇高理想,有才華,并親身付諸于實踐的“英雄”。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又是一個患有極度幻想癥的“瘋子”相信騎士小說里面的種種內容。并把它嫁接到現實生活中,他時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沖鋒拼殺。當幻想與現實發生沖突之時,他又有點盲目的樂觀和自大,在這里似乎有些阿q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了。堂吉訶德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看上去如此可不理解。最淺的一層解讀是這主要原因是他癡迷騎士小說,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所以,瘋瘋癲癲,行為古怪。這也是塞萬提斯創作的主要目的——————反當時流行的騎士小說。
然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有多層的闡釋空間。很多時候,作者未必有此意,但是讀者可以做此想。那就是在整部小說里,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個問題———理想與現實。主人公的理想很高大上。但是他實現理想的方式方法與現實世界的行為規則相沖突。以致屢戰屢敗。言而總之就是舊思想難行于新世界。堂吉訶德最后是郁郁而終的。我們可以善意的理解這何嘗不是一種夢醒之后無路可走的悲哀呢。理想與信仰的毀滅有時候對一個人的打擊是致命的。
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古今中外大抵都會有像堂吉訶德似的人物,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代表了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有時候看上去有些迂闊或者不可理喻。他們的有些思想或者超前于這個時代或者滯后這個時代。就因為這樣,他們在現實世界面前極有可能碰到頭破血流,從而注定失敗。即使是這樣,我覺得我們廣大的'看客如果碰到此類人,應該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因為善良和勇敢是一份可貴的品格。
堂吉訶德閱讀筆記心得體會 篇5
金燦燦的麥穗一個個低垂著頭,像個靦腆害羞的少女,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微黃的光,麥田里響起孩子們嬉笑的聲響,風鈴般的笑聲勾動陽光的溫熱,他就這樣靜靜地、靜靜地看著,會心的笑著。
他是一個愛做夢的懶散人,是不愿醒來的避世人,活在自己的天空,走在眾人的世界,融不進去,走不出來,彳亍行走的魂靈,找不到心靈的共鳴。茡茡而立,任風霜侵蝕。所以他叛逆,逃避,桀驁不馴,只為追尋心中的信仰。他迷茫無措,就像失去指南的航船,面對大海的洶涌,手足無措。世人皆醉我獨醒,該是怎樣的悲涼與無奈。但是面對復雜黑暗的社會,他依舊是一張純潔無瑕的白紙,他追尋美好與真理,用單純的心思去看世界,只希望當個麥田的守望者,在那混帳的懸崖邊守望那些狂奔的孩子,留住那些迷失的靈魂……
我知道你那善良火熱的心擱淺在麥田的深處,化作稻草人,守護孩子們天真純潔的夢。
不知何時起,搖滾的曲風,快速的節奏,強烈的律動取代了抒情優揚的小調,成為這個季侯的`主打;不知何時起,鍵盤的敲擊,鼠標的快速,屏幕的絢麗,取替了油墨書香的手卷,引領了近一個世紀的潮流,不知何時起,郭敬明、韓寒的校園小說,哈日哈韓風的盛行,許嵩的《素顏》取代著周樹人的白話,馬克思主義,席卷著整個校園……一切都在上演著時代的變奏曲。
迷茫、失措、無奈周遭被快速的生活方式所感染。我們不得不為那決定我們一生命運的分數奔波,期待某一天地停歇,為那依舊黑暗的前途尋找出路,等待著象征希望的曙光,為我們身上承載的責任孩子。
絢麗的社會,噪雜的世界,麥田里的我們已不復當年模樣。可是你是否記得,曾經奮筆疾書,寫下一張張斗志昂揚的座右銘,只為老師鼓勵的眼神,是否還記得,兒時偷偷摸摸臨摹的涂鴉,是否還記得,曾經笑得很大聲,用左半邊的笑顏牽扯右半邊的心房,用右半邊的淚水撕扯左半邊的悲傷,大聲笑,縱情哭,不會為害怕受傷躲起來偷偷哭泣,是否還記得在某個陽光正濃的午后,喝著奶茶,拉著閨蜜,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聽小販的吆喝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只為尋得舊時最愛的書籍,體味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妙趣……是的!真的太久了!久到忘記心底最初的悸動。
親愛霍爾頓啊,如果你在,請一定要抓住那些孩子,他們只是暫時不屬于自己罷了,等他們長大了,一定會記得,停下來,好好看一看世界。
那一片麥田,有著大冷天穿著風衣,帶著紅色獵人帽的稻草人,孩子們追逐的身影,彩虹一般的稻田,你望見了嗎?
堂吉訶德閱讀筆記心得體會 篇6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
長長的小說到了尾聲才第一次出現了與主題相關的描述,要命的是描述得還這么詩意溫暖。是啊,原本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充滿詩意的。荷爾德林說:“人生充滿勞績,但詩意地生活在這大地上。”一個十六的孩子用自己疼痛的成長經歷洞悉了成人世界的一切虛偽,包括師長、室友、女友,甚至父母,唯一留在記憶力的美好就是逝去的十歲的弟弟艾里和他現在努力想要去保護的同樣十歲的妹妹菲苾的種種言行。可誰又知道他們在這個充滿虛偽的世界里終會變成何種顏色呢?所以有一方凈土,有一個守護者就成了一個愿望了。小說最后讓菲苾坐在旋轉的木馬上,那么單純無邪,而守護在旁邊的“我”連下雨了也不在乎,只有一種充實的快樂。此時的“霍爾頓·考爾菲德”是哥哥,更由先前的理想者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行動者。他勇敢地擔負起了守護的責任。
所以整個小說從邏輯層次上來講,就形象地探討了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麥田的守望者)的問題。“為什么”當然是重點,這是整部小說的價值所在。小說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的成長是一個由純真到虛偽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孩子或者我們的童年就成了寶貝,變得稀貴。真是莫大的諷刺,卻又如此真實,生生地刺得人心疼。
《麥田的守望者》于我是一本老書,多年前就讀過。年少時有點輕狂,似乎不買老塞林格的賬,不喜他筆底下人物的玩世不恭、放蕩不羈,便連帶的不愿去細想文字底下的那份深沉與溫情。昨晚一口氣讀完,夜不能寐,只為感動,發自內心的感動。我們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容易,都值得讓人放下一切的偽飾來呵護。但我們做得似乎遠遠不夠,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感謝老塞林格,讓我們自慚自省,更讓我們學會擔當,擔當起原本就應該屬于我們的那一份責任。
最后要說的是,《麥田的守望者》是一本如《小王子》一樣精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