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通用3篇)
雙減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篇1
秋季,這個新學期的到來,伴隨著幾項政策的“落地”,注定老師的“事”會越來越多,在校的總時長也會越來越長,調整好心態,積極思考——如何有效應對?
“雙減”之下,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減少了,負擔減輕了,對作業質量的要求更高了。
教師在作業布置上,要精心選擇作業內容、精準針對不同學生、精確校正課堂教學、精細反饋作業情況。作業布置不能完全圍著考試打轉,要通過作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維品質,作業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
一、好的作業單一定是有挑戰性的。
如果一份作業單的設計,所有學生都會做,那么可以說這份學習單就是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好的作業應該是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是孩子借助支架,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的。因此,這份作業單并沒有像一眼看上去那么“高不可攀”,事實上孩子們潛心會文、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可以去挑戰的。
學生在整體解讀、生字詞歸類教學、感知課文內容、聚焦人物特點的學習當中已經對“寓言”有了“散狀”的認識,有了這一個“抓手”,學生就能通過它,立足單元整體,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梳理,從而有所收獲。
二、好的作業單一定是符合學習特點的。
作業的設計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還需要引導學生置身其中。學習一定是具有實踐性、活動性等特征的,是引導學生將“身體”置于認知實踐的中心地位的,強調認知是通過身體體驗及其活動方式形成。
所以,這份作業單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安排了10分鐘,目的是讓學生置身其中,潛心會文,合作交流足足安排了5分鐘,也是想讓學生通過同伴互助,形成認識的碰撞,點燃探究的火花,形成合作的成果。學生在體驗、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獨特感受,這種獲得是屬于孩子自己的。
三、好的作業單一定是開放的。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設計作業時很多時候都需要教師憑著自身經驗預設學生能夠到達什么樣的程度。這堂課上,學生呈現的“成果”,很多是筆者沒有預設到的。比如故事都是“虛構”的,我就借此契機拓展學生已讀的《克雷洛夫寓言》,引導所有學生證明這個觀點;再比如中國古代的寓言的題目是以“成語”的形式出現的,課堂上趁機拓展了本單元“日積月累”中的9個中國古代寓言,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點規律的鞏固。
所以,好的作業設計應該是這樣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是可以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的。
雙減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篇2
今年暑假的“雙減”政策,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中國大地。“雙減”政策明確指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雙減下怎樣合理布置語文作業,為此我們教研組專門進行了線上教研,可以從哪些方面科學設計語文作業呢?
老師親自試做,嚴控作業時間。教研中大家一致認為減負增效不是不布置作業,更不是隨意布置時間范圍內的作業,而是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的設計作業。有老師提議每次設計作業,老師輪流試做,推算時長,限時完成,提高效率。通過試做把有代表性的作業留給孩子,讓孩子從少量的作業中學會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求學生在作業清單上,標明完成作業時間,了解學生完成時長,讓孩子真正的減負增效。
科學設計預習作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預習作業主要為課前預習,建議在新課的前一天,對第二天所學內容進行有效預習,時間在15分鐘之內。為此開學第一課,我們對學生進行線上語文學科具體要求,重點引導養成預習的習慣,以及預習的步驟,提出了六步預習法:一標、二讀、三思、四批、五圈、六畫。六步預習法作業的科學設計,為孩子提供了預習的方向,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后作業分層設計,學生自主選擇。在提交作業時我們發現,學生由于學習基礎不同,提交作業時間先后差別兩個小時。因此對作業布置提出彈性要求,避免機械抄寫的作業,可以設計一些必做題、選做題等。不同層面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完成符合本層面特點的作業,同時鼓勵學生越級挑戰、互相趕超。個性化的作業,體現了量力而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布置實踐活動作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可以選擇學生喜聞樂見、愛做的實踐活動。如:猜謎語、做游戲、改編課本劇,成語接龍,校園模仿秀、創編故事,設計海報等。曾經我們學習了課文《武松打虎》后,讓學生自己根據課文改編課本劇進行表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很喜歡積極參與,在這些活動中更深刻理解了內容和人物形象。
拓展課外閱讀作業,開闊學生視野。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拓展性布置課外閱讀作業。例如:學完梁曉聲的《母親》一文,可以借助課文寫作背景,進而閱讀梁曉聲的整本書《母親》和《父親》,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雙減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篇3
興趣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產生興致的催化劑和推進器,興趣也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頑強意志。接下來由小編帶你走進語文的世界吧。
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產生興致的催化劑和推進器,興趣也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頑強意志。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識字本身比較枯燥,如果學生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他們的思維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識字、樂于識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一旦對知識產生興趣,將會產生巨大的認識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種享受。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形象思維。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我們可以將漢字形象地稱為“漢字娃娃”,讓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自然在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的過程。親切的稱呼易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習的興趣濃厚。當然,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等,都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只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使課堂成為學生識字的樂園,一定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地、主動地投入到漢字學習中去,使我們的識字教學變得更有效。
二、幾種常見的識字方法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同時運用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積極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識字,這樣有利于激發、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1、比較識字
在漢字中有許多同音字或形近字,在學習時我們可以將相近的字進行歸納、分類,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識字,在聯系中區別。如,學習“目”時,可以與“日”字相比較,“日”表示太陽,太陽只有一個,所以“日”里面只有一橫;而“目”表示眼睛,眼睛有兩只,所以“目”里面有兩橫。再如,學習“清”、“蜻”、“情”、“晴”這幾個字時,我就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聯系和比較,在學生觀察比較后,得出結論:這三個字的右邊都是“青”,但左邊有所不同,“清水”的“清”是三點水旁,“蜻蜓”的“蜻”是蟲字旁,“事情”的“情”是豎心旁,“晴天”的“晴”是日字旁。這樣,學生通過比較它們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義,就不會再混淆了。
2、利用兒歌進行識字教學
唱兒歌是一年級小朋友比較喜歡的活動形式。我們可以根據漢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編一些適合兒童心理和理解水平的歌訣,讓他們反復吟唱,使學生對字形產生直觀的印象,從而提高記憶字形的準確性。
3、字謎識字
一年級學生對猜字謎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可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漢字特點,把一些漢字編成謎語,讓學生通過猜謎語記生字。如學習“告”時,編成“一口咬掉牛尾巴”;學習“全”時,編成“大王頭上有個人”;學習“坐”時,編成“兩個人坐在土堆上”……同時,還可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練習編字謎,讓學生在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中,既識記了字音和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就是識記生字的過程,這種識記不同于機械識記,是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記憶,印象自然會非常深刻。在課堂教學中,還可鼓勵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生字,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學習潛力就能被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最終變成識字的動力。
4、在生活中識字
一年級的學生對什么都感到很新奇,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大人旁邊的孩子,時不時指著商店門口的招牌念念有詞,好像要讓大家都知道:“我認識這些字”。這時,他們的識字熱情是相當高的,我們應該適時地加以指導,適當地給予夸獎,那樣他們會對識字更感興趣,會進一步調動他們課內識字的積極性。
總之,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激發他們識字的興趣,教給他們識字的方法,引導他們在自主、愉悅的氛圍中識字,收獲識字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