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交流會心得體會(通用5篇)
家校合作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1
一個班級四、五十個人,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每天還要處理零零碎碎的事情,如作業不能按時完成,上課違反紀律,與同學爭吵打架等。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為了能夠和家長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教師應該有積極正確的態度。
首先,我們的態度不可居高臨下,要謙和。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往往是學生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才會與家長聯系密切些。我們在與家長合作中,就會帶有一些情緒:是家長管教無法或干脆就不管教,才會造成孩子今天這種狀況,因此一些老師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在家長面前盛氣凌人,指手畫腳。其實教師和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犯了錯,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家長應該比我們老師更著急。因此我們在與家長的交往中,努力營造和諧寬松的合作氣氛,需謙虛謹慎,講究禮貌,這樣才會縮短雙方可能產生的距離。
有位學生回家最近總是不能完成,多次在家作記錄本上寫道:請家長務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都沒有什么效果。后來電話聯系了家長,了解后知道她最近確實由于工作比較忙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以后會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從這以后,這位家長階段性地打電話詢問孩子在校的情況,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也在一天一天好轉。
其二,要尊重家長,避免傷害家長的感情。班主任往往對喜歡的學生大力表揚,而對一些不稱心的學生指責有加,在家長面前大力批評,好事沒一份,壞事份份有。這樣,導致家長感情受到了傷害,遷怒于孩子。結果造成學生家長怕見老師,于是影響了家校的聯系。因此,在與家長交往中,教師要客觀對待學生的錯誤,以商量的口氣與家長共商教育方法。對于素質較高的家長,可就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對于要求老師幫助的家長,也要想辦法給予具體指導。
其三,要讓家長明白教師是真心愛每個學生。作為教師,要熱愛學生,動之以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進而促使家長引起共鳴,愿意主動和老師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如學生學習上有攔路虎,教師不計得失盡心盡力地輔導;學生生病了,帶他上醫院,課程落下幫她補上;家長下班晚沒人接孩子,就讓學生在教室里寫作業;學生摔疼了,磕破了及時與家長聯系……事情雖小,但卻時時處處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老師的盡責。那么,當有些突發事情發生的時候,他也能站在老師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真心誠意地配合老師一起教育孩子,圓滿地解決突發事情。
總之,家校合作,是我們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班主任要多腦筋,為雙方合作創造有利條件,這樣我們許多工作就能順利開展,一切棘手問題都將有可能迎刃而解。
家校合作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2
1、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相輔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單單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也不代表學習文化知識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家長要做到言傳身教。另外對待孩子,我們要做到疼愛但不溺愛,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敗是正常的一件事,對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強求。
2、如何采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好小孩
我認為必須家庭與學校兩方面共同發力,掌握好小孩品德發展的共性。平時,家長和老師也要多多溝通,與老師一起查找針對小孩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緒是否穩定,言行是否一致,并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計劃,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得到改進。平時多與孩子平等交流,耐心聽取孩子的不同意見,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對于孩子犯錯,家長不必太過激動,可采取擺事實,明道理的說服教育法,榜樣示范法,欣賞激勵法等。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我們要通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家校合作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3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學中應抓住學生容易生疑的知識點設計互動問題。對于疑點,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圍繞疑點問題開展互動,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欲望,換來學生心態的開放和創造力的激活。
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落實和凸現,既是互動式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
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互動式教學才能有效開展。所以,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必須突出多邊互動。教學是一個全息的過程,要促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對于不主動發言的學員,教師可以采取“拋繡球”的方式,觸動其思考回答問題,也可點名回答。
互動式教學相對于傳統灌輸式教學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在于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對話”。在教學理念上,傳統教學看重的是經過教學后學生的成績,而互動式教學則著重于教學過程中“教了什么”和“學會了什么”,是一種提倡師生交流的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學方式上,傳統教學往往是教師“一言堂”、“滿堂灌”,而互動式教學強調師生及學生互相之間開展討論、交流和溝通。在師生關系上,互動式教學也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師生關系、教學關系,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互動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從單純接受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接受式學習改變為發現學習、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提升學生的創新興趣,培養學生產生新認識、新思想和創新事物的創新能力。
為了把互動學習落到實處,要做好以下幾點:
1、訂定計劃,并嚴格按照這個計劃開展學習。
2、目標意識,確立一個目標,有利于學習中的堅持。
3、范圍的確定,從所用的教材到知識面要先確定下來,除特殊情況,一般不能改動,不能今天以這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它為主了。
4、注重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可以和好朋友一起開展學習上的比賽,讓學習的環境活起來。
5、自我檢查與相互檢查。
總之,互動式教學反映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互、反饋和融合,使得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是一個對話的過程,理解的過程,創新能力形成的過程。
家校合作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4
家校學習使我很受啟發!真是父母眼界的高度決定了孩子以后的成長高度;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格局。
一味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受一點挫折,以后孩子只能成為沒有敬畏感、沒有擔當和責任心的人;只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不說明這樣做的后果有多嚴重,孩子只是照做卻不明白意義,相當于只知道個皮毛,一知懂三分,不知道精髓內含;以身做責的家長以行動影響孩子,讓孩子明白言行一致,做事要有擔當,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我們家長力爭做的父母親,努力讓自己成為的自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關注和教育孩子!
家校合作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xx月23日下午14:00,我參加了為時兩個半小時的《立德樹人.家校共育》講座。在講座正式開始前,播放了半個小時的教育短片。這些短片暴露出來一個很大的問題:“許多青少年,因一時賭氣,竟然拿生命來泄憤!
講座正式開始后,主講嘉賓段懿娟老師指出:教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身體喂養和精神喂養。大多數家長在身體喂養方面,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是在精神喂養方面,大多數處于亞健康、不健康的狀態。
專家列出了五類精神喂養方面的“垃圾食品”——內容不良的動畫片、節奏激烈的音樂、言情暴力影視劇、暴力游戲、父母吵架時的粗俗語言。專家指出:教育要遵循規律,應當“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讓青少年在14歲至18歲,便樹立遠大理想、追求,以期孩子獲得高尚的靈魂、富足的內心。如果家長在孩童少年時期不注重精神培養,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各類心理問題將“全面發作”。
有研究顯示,在孩童教育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分別占35%和14%的比例,而家庭教育占比高達51%。專家鼓勵參加講座的家長,爭做“學習型”家長,保持純凈之心,在家庭教育中,引入國學教育。國際文教基金會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確定了十六字國學經典的學習方針:“直面經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終生受益”。
我愿和我的孩子,在實小《弟子規》背誦的良好基礎上,繼續背誦《論語》、《大學》等國學經典。我希望這些好的國學經典,能作為孩子一生的精神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