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校園欺凌從我做起心得體會(通用3篇)
拒絕校園欺凌從我做起心得體會 篇1
校園欺凌,這是一個威脅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的問題,為全社會所關注。當孩子走進校園,作為家長或多或少會擔心自己的孩遭受校園欺凌。但大部分家長對什么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怎樣應對校園欺凌等問題并不了解。11月28日晚和孩子一起觀看了沈老師主講的《面對校園欺凌,既保護好自己也不做旁觀者》線上直播講座,讓我和孩子對校園欺凌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沈老師的講座內容十分豐富,講課的形式也很多樣,十分易于學生和家長節接受。她通過與線上家長和同學的互動開始,從小調查導入引出什么是校園欺凌,然后講解了是什么原因導致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形式、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等問題。和孩子一起聽完這些內容,對以上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明確了雖然每個孩子個性不同,面對校園欺凌的具體情行不通,但在面對的校園欺凌時都應該堅決說“不”,應該及時跟老師和家長反饋和溝通。但正如沈老師在講座中多次提到的:很多老師和家長不知道如何應對校園欺凌,即缺乏應對校園欺凌的技巧和能力,我個人認為面對校園欺凌學校和家長錯誤的處理方式可能會使校園欺凌事件變得更加糟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教師應對校園欺凌應對能力還是十分必要的,家長也要掌握基本的應對校園欺凌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聽完沈老師的講座感覺這個話題確實是很有必要讓學生、家長和教師了解的,這次講座使我對校園欺凌有了更明確的認識,能深深體會到了校園欺凌的危害,希望孩子在學習完后不但能夠區分開玩笑和欺凌,而且能知道平時應該怎么做,真正會敢于對校園欺凌堅決說“不”。
拒絕校園欺凌從我做起心得體會 篇2
8月29日下午,夏河縣扎油鄉寄宿制小學五年級開展了關于“預防校園欺凌”的主題活動,全班40多位同學積極參與互動討論。 在一開始的環節社工給大家播放視頻,使學生們認識一些日常的行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傷害,引導同學們通過換位思考角度去理解被傷害者的內心感受。
在了解被傷害者的內心感受后,社工給出了關于校園暴力的定義和類別,在案例的`學習與相互討論中,同學們能夠對其進行分類且認識到校園暴力的危害。為了讓學生在遇到校園暴力時懂得如何求救,社工鼓勵大家開啟頭腦風暴模式,進行小組間的討論和自救知識,也為了提高同學們學習自救知識的積極性,社工引導同學們主動選擇方法,同學們的參與度有所提高,踴躍舉手發言。就如何幫助受到暴力威脅的同學,同學們紛紛表示只有當旁觀者站出來大聲說“stop”的時候,欺凌的現象才會有所減少。在課堂的結尾,有的同學表示“今天我認識到取外號是不正確的,以后再也不會隨意喊同學外號了”, 整個活動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和深思中圓滿結束。
9月9日晚,我校重磅推出安全生產(教育)月活動之主題班會展示課。展示課以《預防校園欺凌》為題,全體班主任、宿管組及政教工作人員參加。
兩堂示范課各有老師取點新穎,力圖從占多數的“旁觀者”角度分析其行為的內在心理,激發其參與管理的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進而敢于與校園欺凌行為做斗爭。“預防校園欺凌”對于職業更顯任重道遠。各老師所推之課也是求真務實,力圖闡明校園欺凌的危害,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還大家一個陽光、安全的校園。
拒絕校園欺凌從我做起心得體會 篇3
為了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促進學生遵紀守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20xx年11月16日下午,我們四年級年級舉行了“嚴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活動。
什么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此類案件不僅給被害者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甚至影響人格發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違法犯罪的歧途,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活動中,同學們收看了關于校園欺凌的專題教育片,深刻體會到了校園欺凌行為對同學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傷害。讓學生知道當好朋友受人欺負的時候,要學會選擇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向老師、家長、警察求助),不能教唆別人搶劫,實行打擊報復,否則,就會構成犯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列舉了小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為:為一點小事與同學打架、亂花錢、講哥們義氣等,提醒大家要及時改正,防止犯罪;教育學生要聽老師、父母的話,不要到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去,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主題班會結束后,學生自發辦了防校園欺凌手抄報。同學們把自己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和學習心得以手抄報的形式加以鞏固,效果良好。
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同學們牢固樹立了“遵紀守法為榮,違法亂紀為恥”的思想,增強了同學們反欺凌的意識,為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敲響了預防的警鐘,學會了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學生不僅明白了知法、懂法、守法,而且讓法律知識在全體師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應對校園欺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校應嚴肅校規校紀,攜全體教師共同規范學生行為,想方設法確保校園平安、和諧。 校園欺凌安全講座心得體會6
校園是我們增長知識、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該為欺凌事件的陰影籠罩,可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區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絕大多數為像我們這樣的在校學生。
從80年代末到現在已出現了一個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國出現的校園欺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由于影視業的商業化,欺凌恐怖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充斥我們的視野,許多作品中對于犯罪過程細節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園又成了他們“付諸實踐“的理想場所。
校園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響的絕非個別學生,我們全體青少年都會受此不良影響。校園本應是我們學習的凈土,但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卻打破了校園應有的寧靜。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傾向十分令人擔憂。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校園欺凌同時也體現出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需要風度,風度就是用溫柔去對待倔強的人,用寬容去冰凍苛刻的人,用熱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學說認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開始只是一個萌芽,而且它隨時會遭到私心雜念和外界誘惑的摧殘。這萌芽要成熟、長大,就需要特別的守護和滋養。提高德性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修養過程。游戲人生,看起來固然瀟灑,可如此泛泛而過又能找到什么樣的人生感覺?生命是單程線,沒有回頭的機會。
我們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包容,反對校園欺凌從我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