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名師幼兒園經典教學活動心得體會(精選3篇)
浙派名師幼兒園經典教學活動心得體會 篇1
詩人何其芳說秋天是寧靜悠遠的,而我覺得其實秋天也不乏夏日的激情。
11月5日,20xx之秋的“浙派名師暨全國初中名師經典課堂教學藝術展”如約而至。中心禮堂座無虛席,來自多個省的專家和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靜心傾聽著每一堂課。上課名師們精當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不斷出現的高潮迎來了聽課教師們的一次次掌聲,也讓我們對自己的日常教學有了深刻的反思。語文教學泰斗余映潮、特級教師韓軍、喻旭初、新秀金曉燕等,不僅展示自己精深的教學思想和精湛的教學技藝,而且還引領與會語文老師進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爭鳴。
時常聽同行說“上課要上出一個‘我’來”。我覺得聽過八位名師的課,每堂課都能有自己的個性,都具有學習意義。對于正在語文教學道路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說,這次觀摩學習使我產生很大的思想震動,收獲頗豐。
金曉燕老師執教語文拓展課《生命常常如此之美》。《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是喬葉散文集《天使路過》中的一篇文章,它文質兼美,作者寫了“這些塵土一樣卑微的人們”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之美。我覺得讀喬葉的作品,有一種漫步在西湖蘇堤時的愜意和悠閑。金老師抓住“美”,通過“發現美——感悟美——尋找美”來體味“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走進文本,感知文本,感悟文本,升華文本。從文本拓展到生活,使學生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而且這堂課做到以文講文,金老師在執教過程中大量引用《天使路過》中的優美且富有哲理的語句,將這些語句完美地穿插在文本閱讀中,水到渠成,既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感悟,也有利于引導學生繼續閱讀。總之金老師這堂課可謂是文章之美、人物之美、生命之美、作者之美、課堂之美,深深地折服了我們。
余映潮老師為我們執教了七年級簡短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這堂課沿襲余老師創立的“板塊教學”,這堂課他安排了“朗讀、辨析、品析”三個板塊。余老師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朗讀,從學生齊讀初步感知文章,到“進行有力度的訓練”,指導學生讀出課文的兩個層次,再深入指導學生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余老師又用兩兩相對的五個小問題認真梳理了全文的知識點:“兩個意義難解的字或詞”、“兩個分別表示敬與謙的美字”、“兩個同形而意義有別的詞”、“兩個不同形而意義相近的詞”、“兩個能表達全文要義的字”,教學思路異常清晰。最后是品析文章: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在余老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恰到好處地講出了“這是一個開門見山的故事,這是一個有詳有略的故事,這是一個余味悠長的故事”等。最后總結“讀文析———語;讀文識———禮”。整堂課井然有序,余老師總是和顏悅色,慈祥地為學生解答疑難,使學生在這堂課上不僅熏陶了文言意蘊,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也是余老師“新簡實活”教學理念的實踐體現。
建蘭中學的王旭東老師揮灑自如,他的教學風格具有創新性。在教學中他的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人文積淀,張揚學生的個性。他執教《水調歌頭》,開場以自己滿含感情的朗讀導入,初步將學生帶入《水調歌頭》特有的情境中,繼而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朗讀、誦讀方式來與文本進行溝通,從而走進文本,走近詩人。一直以來自己比較懼怕上詩歌,一是因為自己的文學底蘊不夠,因而底氣不足,再是這樣的課型沒信心把握,聽了王老師的課才發現詩歌的課也可以上得如此激情澎湃,如此有效。但是談一點本人拙見,王老師設計的展現學生預習成果這一環節,我覺得不妥。學生的預習成果體現出學生課前預習非常成功,有老師提出質疑:既然學生在課前已經基本“吃透”詩歌,能寫出高質量的感悟,那么還上什么課呢,不是畫蛇添足嗎?所以我們建議在詩歌賞析之后讓學生當堂寫感悟呈現杰作,效果會更好。總之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下,讓我們明白了:詩歌也是可以這樣上的。
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選取的不是我們成人的視點,而是一個與我們的學生年齡相仿的少年人的視點。一個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觀察和感受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觀察和感受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是與少年人有所不同的。這篇小說由特級教師韓軍執教,韓老師的課堂教學最大的特點便是領著學生跳躍性地讀文本,在朗讀文本的過稱中,弄清人物基本關系,梳理故事基本情節,聽讀故事情節高潮,動作外貌心理語言,風景描寫稱呼變化。這堂課的設計給在場老師眼前一亮的便是兩份信的設計:《一封沒有寄出的信》(于勒寫給家里人的第三封信)、《菲利普未公開的日記》(父親的信),學生通過設想這兩份信的內容,更好地通透了小說人物的性格特點。
趙富良老師執教《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趙老師的課緊貼文本,注重感悟,讓學生能深刻體會課文充滿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痛惜之情。這堂課老師帶著學生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借助文本蘸滿情感的語言與鮮明的對比手法,體悟文章內容;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用朗讀震撼心靈巧妙的延伸,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的楊聰老師是有個性有才華的年輕老師,他的課也如他人一樣有個性有才華,他上了魯迅的《雪》,從文學語言角度解讀文本。阮長海老師教的《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兩篇短文,用夸父和共工的共同點作為切入點,教學設計獨樹一幟,充分體現課堂的有效性。
名師們上課風采各異,評課的大師們同樣因為他們睿智而精妙的點評給我們帶來很深的觸動和啟發。
有時我深深感到教育的現狀偶爾會逼迫語文教學很無奈地走向功利主義。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堅守語文教學崗位,我想今后我更會從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出發,且行且思,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堅持以學生為本,講求課堂的有效性,上出一個“我”來。
浙派名師幼兒園經典教學活動心得體會 篇2
為加強東西部教育交流,積極吸收教育發達省區先進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學水平。20xx年6月5日,由“浙派名師名校長”代表團前來河西堡第一小學進行經驗主題研討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聆聽了名師的示范課和主題報告,使我深受震撼,受益匪淺,真正感受了名師對學生、對教育、對生活那深情的愛;感受到了他們身上所透露出來的無窮的知識力量;感受到他們對學生身心發展以及語文教育、思品教育了解之廣、鉆研之深,讓在場的聽課教師都感嘆到聽名師講課就是不一樣。尤其是金華市浦江縣實驗小學的朱柏烽校長給我們展示的一堂二年級的識字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膚淺的心得體會。
一、教師課前導入風趣、幽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老師面對的是陌生的學生,學生面對的是陌生的老師。朱老師幽默的語言加上有趣的游戲進行課前互動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從介紹自己的名字“朱柏烽”開始,設置懸念讓學生猜出是哪個“烽”字,學生進行猜字游戲,從而讓學生在玩中掌握了“feng”的同音字(風、峰、鋒、楓…),并告訴學生自己起這個名字的來歷,因為小時候按迷信的說法缺火,所以取了烽火的“烽”,在快樂的猜名游戲中學生無形當中掌握了“烽”的字形,字義,接著恰到好處的引入到中國最早的漢字,激發起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從而進入正文的識字學習。
二、整堂課教師能夠輕松的'教學,學生愉快的學習。
朱老師的整堂識字課不是單純的識字而識字,而是將“字、詞、句、篇、章”貫穿于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達到“思維活躍流暢、自主學習進取”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課堂教學,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實處。。例如:教學生認識“烏鴉”這個詞時,朱老師不是簡單教學生掌握烏鴉的讀音、字形,而是多方面、多層次地深入理解,讓學生說出烏鴉的生活習性,烏鴉的優點、缺點以及關于烏鴉的故事,最后拓展到帶有鳥字旁的字,關于鳥的成語,環環相扣,由淺入深。整堂課把講解看成是對話的過程引導學生,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體會”、“品味”還給了學生。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學習興趣高漲。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愿學、越愛學。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整堂課教師特別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學生要學會聽;學會說完整的一句話;學會動腦思考,善于發現;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教“隹”這個部首時,孩子們不認識這個部首,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是什么部首,而是讓孩子通過查字典解決這一難題,在查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困難,在單人旁中查不出這個字,老師還是鼓勵孩子想其他的辦法自己解決這一難題。最后,孩子們終于從“隹”這個部首中查出了這個字并理解了字義短尾巴的鳥。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一種成功的喜悅。這樣通過自己解決的問題想必孩子們已經根深蒂固的印在腦海中,終身難忘。
四、注意書寫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生寫字時朱老師首先進行示范,講解書寫要領,學生認真觀察。學生練習時老師始終強調寫字姿勢,用筆方法,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進行展示交流,評價。同朱老師的寫字教學相比,深感自身在寫字教學上的差距。今后我會按照名師的教學方法努力的。
五、教師評價學生的語言到位,親切
整堂課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么貼切,到位。 “你最聰明”;“你的坐姿最美”、“孩子你來回答,答錯沒問題”“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你知道的真多”等。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后的課堂上,我也試著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名師是大樹,能改善一方環境,且在枝葉間閃動精彩。短短的兩節課和一堂專題講座,使我深切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教育素養,更要有不斷學習、多思多想的意識,這才是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關鍵。同時,在新的課改理念下,如何使教育教學工作煥發出新的光彩,是我們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教學中,針對自己的教學的薄弱環節,以名師為榜樣,研究他們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思想,為己所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更趨完美,努力提升我的教學的品位。
浙派名師幼兒園經典教學活動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我懷揣著激動與期望的心情,帶著“空杯精神”,來到中國科大幼兒園進行觀摩活動。兩個教學活動來自山東省文登教育實驗幼兒園的教學能手李蘭老師和江華老師。特別是李蘭老師的音樂游戲《快樂頭發》激起了我的心靈火花,讓我靈感的思緒不斷涌動。她的教學活動是那樣的有趣,讓孩子們不知不覺中沉靜在她的游戲里;她的語言是那么的具有親和力,讓我們不忍心大聲呼吸;她的動作是那么的優美,讓我們的眼睛無時無刻圍著她打轉。。。。。。
而這些之所以能吸引我們,離不開她們平時工作經驗的積累,與充分的準備工作。就拿這節課中,首先,李蘭老師結合生活實際,選材“頭發”,并將頭發生長、隨風舞動、梳理、燙發、剪發等幼兒掌握的一系列生活小常識進行自由創編小律動。在創編過程中,李蘭老師并不局限幼兒動作的規范與一致,而是鼓勵幼兒主動自由發揮。其次,幼兒在掌握要領后,教師能運用故事情境,將一系列動作聯系起來,進行集體表演。再次,李蘭老師選擇的音樂停頓、連貫、強弱的變化非常明顯。最后李蘭老師的個人魅力讓我們在場的人員不得不折服。
在這之后,我就一直在反思思考,如何才能將她的教學方式運動到我們的教學生活當中呢?首先,要想上好一節課,那就得先認真設計活動,從準確的定位目標,到活動設計中必須有情境性、活動性、操作性、趣味性的環節,并且各環節應該具有邏輯性和挑戰性。而且在活動中應重視幼兒學習方式的設計。其次,在活動準備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只關注物質準備,而不關注心理準備以及操作材料要適合。就比如李蘭老師只準備了一根頭發和音樂。 再次,在活動互動過程中,老師的語言要簡潔明了,問題不應過多,且不應寬泛和籠統,有時也可以試著讓幼兒問問題。最后,一名好的老師在活動之后,在科學的評價下懂得反思。
今天的時光,我們在學習中不知不覺的度過,從觀摩學習教育能手的優質課,到教育專家董旭花老師的教學活動演講,讓我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并希望能將所學知識運動到自己的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