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院)
3、要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審判職能,切實更新司法理念,適應和諧穩定、科學發展的國家轉型期的司法要求。六中全會的建議涉及審判工作的明文只有第九方面的第32條和第十方面的第40條,但通觀全文,全都與法院工作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主要體現為:①平安社會的構建,要求刑事審判工作要繼續貫徹依法嚴打各類刑事犯罪,保衛國家主權,保護國家和公民個人、各種社會組織的政治、經濟、人身、生命財產安全權益,依法保障被害人和被告人的個人人權。使社會生產安全,生活安寧有序。②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我們創新司法手段,正確處理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加大民商事審判調解和執行中和解工作的力度,糾正失范,示范規則,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③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建立以科學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公正的良性互動,要求刑事審判和民商事審判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促進創
新能力的提高;創新審判理念和審判方式,支持金融、財稅、國有壟斷企業的改革,保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促進生產力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配置,推進城市化進程,妥善處理“三農”案件,土地承包、租賃權案件,資源糾紛案件,以司法手段推進新農村建設。④法治政府的建立,要求行政審判支持和監督政府依法透明行政,加快政府的改革和職能轉變。⑤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對我們的管理方式,隊伍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全面學習領會的基礎上,才能在體制、機制、隊伍素質和管理創新上做出有效的應對轉變,才不會辜負黨和國家對人民法院工作的公正廉潔司法要求與期望。
4、要立足于依法治國、科學發展、和諧穩定社會構建的高度,構建適應新時期要求的現代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要建立在符合國情民意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基礎上,而不能東施效顰,盲目照搬西方“三權分立”的那一套做法。那么這一司法理念的內涵有哪些?個人認為應是黨領導下的憲政憲治,民主人權,廉潔效率,司法公正的司法精神和司法觀念,以及在其指導下建立的司法制度、司法程序和司法過程。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可以概括為我黨執政、人民主政、政府行政、民主參政、司法公正的五位一體制度體系,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特征。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了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上,這是對市場經濟現代法治內在規律的高度準確把握,反映了黨的與時俱進和英明偉大。因為法的本質是治官治權而不是治山治水治電治民,故依法限制全能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行政方式。因此,現代司法理念是以法治權、治官,明晰公平競爭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則,明確市場經濟的各類主體,依法打擊犯罪保平安,制止制裁違規維秩序,把社會各種力量納入有序;是依法支持監督依法行政,而不是使司法淪為工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老先生說:建立市場經濟,或法治社會,本身是一個社會治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對社會矛盾狀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找到化解矛盾所需要的制度安排。適應社會利益多元化的要求,以科學合理的法律制度安排,讓各種利益群體公開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黨和政府、司法機關處于超然的裁判地位,使矛盾在立足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依序、理性得到化解。這就需要防止政府部門有自己的利益從而成為某種利益的代表,使黨和政府直至司法機關陷于利益的糾紛中。理解了這一點,黨領導下的憲政體制,審判機關依法獨立審判,公正裁判司法的司法理念就成了常識而不是難懂的理論了。
5、要正確處理好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的問題
第一,從司法角度講,所謂“效果”是指法律功能的實現。正如我們講審判效率指的是正效率一樣,所謂效果通常也是指的正面效果。任何法律都具有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雙重功能,人民法院一方面通過公正司法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使法律的權利保障功能得以實現,也就是使審判工作的法律效果得以體現;另一方面通過解決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則是審判工作社會效果的體現。一般來說,當社會關系比較穩定、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趨于一致時,法律所具有的雙重功能處于高度重合的關系,司法實踐中也比較容易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如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姑且不論當時法制如何不健全,“文革”中又被砸爛,但因當時的政治,社會價值被強行統一,你怎么判,都不會出現兩個效果的矛盾。相反,在社會轉型期,國家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新舊并存”的特點,社會關系極不穩定,人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權利保障功能與社會秩序的維護功能就經常會出現矛盾和沖突,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有的案件,從認定事實到適用法律并不存在明顯的問題,但社會認可程度不高,有關方面意見較大。因此,要跳出法院來思考法院,跳出案件研究案件,自覺從整體上全面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