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引思心得體會(通用3篇)
讓學引思心得體會 篇1
什么是“讓學引思”?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有什么變化?帶著一系列問題,昨天上午,鹽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市教科院院長顧俊琪。
“簡單一點說,‘讓學引思’就是提倡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顧俊琪向鹽城晚報記者介紹。目前,課堂教學大多屬于“滿堂講”的模式。題目一出現,老師迅速講解,學生狂記筆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無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
“一個好的教育,不應是提高學生模仿解題的能力,而是提高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核心素養。”顧俊琪說,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市推出了“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
按照顧俊琪的解釋,“讓”首先就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引”則是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和辦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主動理解知識。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對照《鹽城市中小學“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20xx-20xx年)》,今年是啟動年,重點在理解“讓學引思”的基本要求,并對照相關細則標準,尋找差距;20xx年和20xx年是推進年,重點在推動各學科教師按照要求進行教學實踐;20xx年和20xx年是提升年,重點進行品質提升,總結成功教學的經驗,并進行推廣。
“其實,最難的部分,還是在于教師如何理解和接受。”顧俊琪說。人都是有慣性的,習慣了一種教學模式后,教師所有的資料、備課等等,都是圍繞著原有模式轉的。現在新一輪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們就需要做出改變。
“理想的模式,老師上課給出一道題,首先要引領學生讀懂并理解這道題,隨后引導學生對這道題的求解方法進行探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交流和討論是重點。”顧俊琪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重點是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看得遠一點,“讓學引思”有什么好處呢?顧俊琪認為,如果實施得比較成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上去了,學習成績自然會有一個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個體的差異,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不同和差距。“讓學引思”可以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讓學引思心得體會 篇2
今天的講座精彩耐人尋味。顧琪俊教授以“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本質回歸”為題,從課堂教學為什么讓學引思;讓學引思的內涵;如何讓學?如何引思等幾個方面向我們詮釋了“讓學引思”的深刻內涵。他理論聯系實際,從當代課堂現狀,到“讓學”與“引思”的關系,多角度對“讓學引思”進行了詳盡闡述。 顧教授講到“讓學”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習活動真實發生和正常展開。“引思”就是引發、引導、引領學生思考,保證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入進行,養成思考的習慣,提升思維的品質,實現學習者和思想者的統一。
其實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理念跟顧教授提出的“讓學引思”是相一致的,問題就出在我們一進課堂就把握不好主導與主體的度。今天顧教授很系統的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讓學引思”是一種方法,體現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讓”和“如何引”兩個方面。
那就是課堂上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掌握充分的自主學習的資源;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只要是讓得好、引得好的方法都是“讓學引思”的教學方法。“讓學引思”是一種技術,要求教師把握好“讓” 的時機和“引”的技巧,充分且恰當地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
當我們把“讓學引思”當成一種“方法、技術”來看時,就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反復的實踐、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在反復的實踐反思---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獨到的“讓學”方法,提煉出自己特有的“引思”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收放有度,提升有質。然而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我們付出艱辛、付出努力。
讓學引思心得體會 篇3
貴州省簡稱“黔”和“貴”,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民族眾多的內陸山區省。
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還居住著48個民族,各民族歷史悠久,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俗。每年五彩繽紛的民族節日達1000多個。貴州少數民族粗獷豪放、熱情質樸、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為貴州民族風情和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
貴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它那濃郁的民族風情猶如醇美的茅臺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樓和風雨橋、苗族吊腳樓、布依石頭寨,精湛的銀飾花帶、綺麗的挑花蠟染、多彩的民族服裝,侗族大歌、儺戲歌舞、蘆笙銅鼓,壯觀的斗牛大賽,驚險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嘖嘖稱贊,心儀不已。
第一天——西江千戶苗寨
貴州的少數民族十分多,有侗族、苗族…...今天,我要走進頗有風味的苗寨,感受苗族的風味及苗族人的熱情。
哪里的苗家最多呢?當然是西江的千戶苗寨,那里有近1400多戶居民,個個都是土身土長的苗族人。一進大山,就呼吸到了新鮮空氣,打開車窗,一陣陣涼風朝臉上吹來,感覺好極了!車子開了近1個小時,才到西江千戶苗寨。
千戶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我們的車穿過一座橋,開上了山頂,到了千戶苗寨的最高點。當車子開進的時候,一群穿著鮮艷衣服的苗族人正在歡迎我們,他們有的在吹奏蘆笙,有的在跳舞,也有的在放鞭炮。下了車,他們就立馬迎上來,向我們問好。
大家往里走進,發現他們的房子大多為吊腳樓,吊腳樓多為三層,基座以青石、卵石壘砌,一層圈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為糧倉。居住層有長廊,圍有木欄,設有長凳,苗家姑娘多在此 挑花刺繡,人稱長廊木凳為"美人靠"。
這時,熱情好客的苗族人擁了上來,他們手里拿著各式各樣的苗族衣服,請我們穿上,媽媽穿上了一件紅色的長服,衣服上繡著許許多多鮮艷的花紋,有紅色、藍色、綠色、橘色的,五彩繽紛;頭上戴著一個銀色的頭飾,頭飾上有花,有星星;如果搖幾下頭,那些銀器還會沙沙作響呢!真像一位苗家婦女。而我呢,卻穿著一件黑色的戎服,衣服上有一條五顏六色的彩帶;頭上則帶著阿拉伯人戴的盤帽,帽子上掛下一條帶子,帶子下端有一個橘色的絨球;褲子黑黑的,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爸爸的衣服也和我一樣,大家站在一起如同一個苗族家庭,我們拍了許多照片,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天越來越黑,我們來到了吃飯的地方,一進入寨子,就受到了苗族姑娘的熱情款待,她們每人端著一碗自家釀的米酒,唱著敬酒歌,只要我們一上去,就必須得喝一小碗米酒,就連我這一個小朋友也得喝。輪到我喝的時候,我將嘴湊近碗里,一故刺鼻的酒味進入鼻子,好不容易喝下去了一杯,還要我再喝一杯,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的手碰了碗,天哪,我大叫,出于禮貌,我強迫自己喝了下去。進入房間,發現有一中間有一張很長的矮桌子,上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苗家菜。大家入位以后,開始吃起來,快要吃完的時候,苗族姑娘又來到了我爸爸的面前要我爸爸喝酒,我爸爸先是喝了一小杯,由于手碰到了杯子,要重喝一杯,只好再重喝,可爸爸卻不同意了,喝了這么多酒,不能再喝了,苗族姑娘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筷子夾了一塊白斬雞,給爸爸吃,爸爸湊過去吃,就在這時,姑娘飛快地往爸爸的嘴里灌酒,爸爸實在吃不消了,奪過姑娘筷中的白斬雞,往嘴里塞。敬酒結束了,姑娘又把矛頭對準了媽媽…….后來我們才知道,唱歌敬酒是苗家對貴賓的招待。
天色已暗,往山頭望去,點點燈光如同閃閃發光的星星煜煜生輝,把整一個山頭、整一個苗寨都照亮了,這樣的情景永遠印刻在我的腦海里。
苗寨之旅是我貴州之行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