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通用19篇)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
在20__年12月9日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的太空授課。
電視上,太空教學已經開始,航天員們通過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實驗,把我們帶進一個全新的太空環境。溫柔的語調,幽默的語言,讓屏幕前的我睜大了眼睛,聚精會神,通過觀看這次太空授課,我也頗有感觸。
王亞平老師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又通過一些實驗讓我們親眼見證了地球上與太空失重環境奇妙的差別,各種各樣的實驗是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的精心準備,密切合作的結果,是以先進的航天技術為保障的。
仰望太空,我們有牽掛,因為空間站里有我們兢兢業業的中國航天員;我們有底氣,因為中國航天人的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中國星”閃耀全球!浩瀚太空里有越來越多中國航天員的身影,正在抒寫著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上完這堂課后,我不得不為我國的航天技術感到驕傲,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作為一名小學生,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將來也要去太空探索奧秘。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2
金風送爽,夜色掩映下的大漠戈壁,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發射升空、對接進駐,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的托舉下,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出差”長達6個月,中國空間站有人長期駐留的時代自此正式開啟。
這份成功,來自幾代人對夢想的接力。承載著中國人對日月星辰、廣袤空間的幻想,對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追求,老一輩航天人篳路藍縷、艱苦奮斗,克服重重困難、跨過道道險關,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了我國的航天事業:東方紅一號衛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嫦娥一號衛星……自20世紀70年代始,中國航天器遍布寰宇,靜謐的太空不再孤寂清冷。神舟十三號完成預定任務,意味著我們正堅定走在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規劃中,“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此刻,三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眺望浩茫深邃的太空、俯瞰廣袤無垠的大地,他們代表了全人類對大自然無限未知和無限可能的精神渴求。在挑戰中創新,在重壓下跨越,中國航天夢想的腳步鏗鏘前行。
這份成功,來自黨對航天事業的堅強領導。20世紀50年代末,蘇美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彼時掌聲雷動。而后,我們更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華民族有智慧、有力量,沒有什么事情能夠難住我們!黨的xx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發展,為建設航天強國謀篇布局。“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推動航天事業造福全人類。”……夢想、創新、奮斗、共贏,這些關鍵詞,使每一位航天事業的奮斗者、奉獻者都無比振奮、信心滿懷,更讓每一名中國人增添了為國家民族作出更大貢獻的不懈動力。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當中華大地的先人們仰望星空,暢想嫦娥飛天、牛郎織女時,何曾想到后輩以勇氣與毅力、犧牲與奉獻大踏步走向太空。我們相信,在中國積極推動、合作創新開創世界航天新紀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將為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3
人類的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拓展過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航天技術,開辟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人類航天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航天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高技術群中對現代社會最具影響的高技術之一,不斷發展和應用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曾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中國最早發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迄今,中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從本國國情出發,繼續推進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美俄晚十年左右,但發展平穩。
當前中國的航天技術僅排在美、俄、法之后,領先英、日、印度等國,我們可以為此感到自豪。
中國的航天技術側重于實際應用領域,對于地外空間探測性質的航天器發射數量比較少。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4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讓我對太空有了新的認識,很神奇。
科普讀物讓我對太空有了好奇,神舟飛天讓我對太空的好奇又深了許多。今天,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廣富三人給我們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課,給我們講述了太空中有多么神奇,讓我們對太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太空中沒有重力,他們的生活與在地面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正常的行走、轉身;陀螺可以在空中直線飛行;乒乓球可以沉于水中;厚厚的水膜可以使花朵盛開;氣泡可以留在水球內,這些都是在地面上看不到的現象。
對太空的好奇已經變成了濃濃的興趣,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用我的知識與熱情來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領域。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5
今天下午的三點四十分,“神舟十三號”里的崔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教師”為我們講授了一堂關于在外太空生活的課程,我聽完之后感覺非常有意思,也收獲了很多。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漂浮著的陀螺,之后,就陸續出現了三位老師,首先登場的呢,就是王亞平老師,她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在太空艙里的東西,比如:太空跑臺,太空櫥柜,飲水分配器等等。我認為太空真的很奇妙,在太空艙里的太空廚房功能很全,以致他們還可以吃到鮮蘋果,王亞平老師還告訴我們在太空中如果看上去胖胖的,是因微重力致血液上涌,也讓我們知道了在太空中如果長時間不鍛煉會影響健康。
在王老師的一步一步帶領下,我們看到了葉光富老師和崔志剛老師,他們兩個則是給我們介紹了葉老師身上穿的服裝——企鵝服,它在許多地方都有一些拉帶,也可以對抗肌肉萎縮心管血功能下降,很神奇吧,小小的服裝背后,迎來的竟是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之后,葉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太空細胞學實驗。等同于他們開展的是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發育的有關研究,當然,顯微鏡是在“醫學樣本顯微觀察記錄裝置”中拿出來的,把樣本放在顯微鏡的鏡頭下,再利用軟件,就可以對細胞觀察檢測了,在太空中的細胞和在地球上的細胞不一樣,在太空中的細胞非常“活躍”,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啊,看來,這節課對我們的生物學也會有一些幫助。老師在乒乓球實驗當中,給我們傳授了“浮力隨著重力出現,空間站內浮力幾乎消失”的知識。到這里,就已經有了不少收獲了。
這堂課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于水球的一系列實驗了,在水球里面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就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如果是在地球上,那么水球都不可能有,他會直接變成液態后消失,何況會有這一現象?還有一個實驗,是在水球里面放上一個泡騰片,我們都知道,泡騰片遇到水后都會形成一串小氣泡,三位老師首先是將水球染成了藍色,之后把泡騰片放進了那里。當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水球和地球很像,所以有一種親切感。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讓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技術真是一流,以前的中國被人踐踏,欺負,現在的中國終于站了起來!不會在被人欺負!而且我也很敬佩這三位“老師”,他們連過節都回不去家里,而是為世界繼續在外太空研究東西,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真的希望“天宮課堂”還會有第二課,第三課,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6
今天老師說神舟13要在太空上與我們直播,我們都很開心。
在直播中先是介紹太空艙的結構和宇航員的休眠艙,然后又是太空中的小實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制作一個大水球。
先是用一個放大鏡放到水里面制作一個水膜,然后是用水袋往上擠水,把大水球變得很圓很圓,這樣就像一個凹凸鏡一樣,人在它的前面就是倒過來的。然后再往里面擠一點空氣就變成了一正一反的兩個宇航員,非常神奇。再往里面放一個泡騰片,泡騰片的泡沫不會出來,而是在大水球里面沸騰,再來一些顏料就變成了五彩斑斕的大水球。
然后又是乒乓球實驗,同學們先是在地球上把乒乓球給放在水面上,乒乓球會浮起來。宇航員們在太空艙里面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也可以浮起來,可是他們把乒乓球一往水里按,乒乓球就浮在了水里,這充分說明了地球與太空的差別,地球有重力,而太空中卻沒有重力。
看完這次直播我體會到了,一定要好好學習,做祖國的棟梁之材以后會創造出更多神奇的實驗。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7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關于神州十二號航天員在天空講課視頻,我不禁心中想:在天空看地球,地球是什么顏色呢?為什么航天員出空間站要穿航天服等等的問題。緊接著,在屏幕里,航天員阿姨帶我們去參觀并講解飛船內每個地方的用處,到了臥室區,我看見一個小窗,外面有一個黑黑的大大的圓圓的星球。我很好奇,這是什么星球?而航天員阿姨跟我們說: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我驚訝地下巴都快掉到膝蓋上,她緊接著說:“因為種種原因,太空中的地球并是不是藍色的,而是由藍、黃、綠、白顏色組成。”太空真是神秘,遙不可及,但也浪漫至極。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8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_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9
航天事業已建立多年,人們一直向往著天空,盼望能向鳥兒一樣自由地在天空中飛翔,看看天上的世界。我的母親從事航天事業,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航天事業是多么的偉大,我也成了眾多盼望人中的一員。而現在,我要正式宣布:航天,我的夢想,讓它撲進我的懷抱吧。
記得母親說過,第一個登上火箭,駕駛著它沖向宇宙的偉人是楊叔叔。我一直都很羨慕楊叔叔,因為他不僅是第一個個“飛”上天的人,他還是第一個讓我們看到了地球母親和宇宙有多么美麗。所以我也想像楊叔叔一樣,讓更多人了解太空。
但是想要實現這個夢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從母親那里得知,楊叔叔在火箭發射前,坐在火箭艙時,測得他的心跳一點兒也不快,他的臉上流露出的不是緊張,而是嚴肅。我聽到時覺得不可能,他是是怎么控制住自己的,作力第一個登上天的人,他怎能不緊張?之后,我知道了。原來,楊叔叔訓練時每一刻,每一秒都很認真,不馬虎。所以我暗下決心,告訴自己,我要以楊叔叔為榜樣,認認真真學習,做事,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最后,我想跟我的母親說,您以前常問我:“你喜歡航天嗎?你喜歡當航天員嗎?”以前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心里總是非常緊張,因為我想嚴肅地說,我很喜歡,但是我又擔心自己做不好。現在我知道了,航天是偉大的事業,航天員很是偉大。只要我愿意努力,多多關注航天的相關知識,再憑借著我對航天的喜愛,我一定會有機會去探索充滿好奇的宇宙。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0
“天哪!真神奇!”,一聲聲驚嘆此起彼伏地從教室里傳來。是什么讓同學們如此興奮?原來他們正在享受一堂來自太空的授課。
“太空是什么樣的?”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疑問,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日益深入,太空神秘的面紗也逐漸被揭開。為了激發同學們探索宇宙的熱情,讓同學們感受太空的奧秘,“天宮課堂”開課了!
太空中怎樣喝水?怎樣走路?怎樣睡覺?同學們的問題就像水中浮上的泡泡,一個接著一個,不過不用擔心,講解員老師一一耐心為大家解答。
太空中怎樣喝水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太空中是沒有水的,那在太空中要怎樣用水呢?難道要在太空艙上載幾噸水嗎?當然不是啦!只需一小袋水和一套再生水裝置就可以滿足航天員一天的日常用水,而且這種再生水與原水并無區別,可謂節約又環保!而且在太空中,水可是一種神奇的物質,根據日常經驗,我們知道不是任何東西掉進水中都會沉下去的,這是因為水有浮力,這種力會托著物體,使其不會下沉。但是在太空中,水的浮力幾乎不存在,這就造成了一種有趣的現象——東西掉入水中后會懸浮在水中靜止不動!這是多么奇妙啊!
相信同學們都知道,太空中處于失重狀態,所以如果要在太空艙中行走,必須得借助特制的釘鞋和太空艙中的把手,在教學中,葉光富老師在太空艙中不斷揮舞左手,竟使身體懸浮了起來,這也是失重的原因。根據這個特性,講解員做出了一個特殊的水球,水球晶瑩剔透,里面的水還在不停流動,真是令人驚嘆!
我們知道人在太空艙中會懸浮起來,那么在太空中應該怎樣睡覺呢?宇航員為了不被“原地升空”,需要睡在特殊的睡袋里,并且把自己綁起來,防止飄來飄去。本次太空授課還讓我驚奇的是宇航員們一天會看到十六次日出,真是太神奇了!
太空神奇而美妙絕倫,希望航天員們能夠順利完成任務,返回地球,期望未來有一天我們能夠了解到更多太空的奇妙之處,最后祝愿我們祖國的航天事業越來越興旺發達!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1
還記得小時候坐飛機時,總會望著機窗外的藍天白云,內心充滿了自豪,因為我終于飛上天了!長大以后才明白,這根本不算什么,宇宙飛船能帶我們飛到浩瀚的宇宙,宇航員還能去月球玩呢!從此我便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一名宇航員。
雖然成為一名宇航員對我來說,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但是有一天,我卻夢到我變成了一名帥氣的宇航員,與楊利偉叔叔一同登上了月球。那天我來到了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領取了小號宇航服后,便在楊利偉叔叔的帶領下登上了飛船。飛船上應有盡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掛在壁上的睡袋。因為空中沒有重力,一躺就會漂起來,宇航員只能鉆到睡袋里面掛著睡。很快倒數聲響起,“10、9、8、7、6……”,只聽“轟”的一聲,飛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空了!我瞧著窗外那一閃一閃的星星,心情無比激動。總覺得廣袤的太空美得驚心動魄,讓人無法形容。經過兩天的漫長旅行,我們終于到達了月球。我懷揣著興奮的心情跑出了飛船。誰知月球的引力很小,我只是輕輕一跳,就已經打破了跳高的世界紀錄。可是,還沒玩多久,我就感覺到四肢無力。楊利偉叔叔告訴我:“這是受太空中壓力影響,很正常的,習慣就好了。”我從來沒想過,原來成為一名宇航員還要克服身體的各種不適,要習慣種種壓力,還真是不容易啊!就在我大發感慨時,隕石探測儀忽然發出了“嘀——嘀——”的聲音。楊利偉叔叔大喊道:“一顆隕石正向我們飛來,趕快進入月登車!”我們一上車,叔叔便以最快的速度發動了月登車。車子子彈似地剛沖出去,便聽“轟”的一聲,隕石砸落在剛才停車的位置。這時,我終于從夢中驚醒,嚇出了一身冷汗。
從夢中醒來,心頭沉甸甸的。我忽然明白,作為一名宇航員還要時刻面對各種不可知的危險。于我而言,成為一名宇航員不再僅僅是帥氣和好玩,更是意味著偉大和犧牲。此時,我對宇航員的敬意和成為一名宇航員的自豪感更是油然升起,我更加堅定地想成為一名宇航員。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帶著成為一名航天員的夢想,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插到月球上。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2
20__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這是時隔8年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此次“天宮課堂”是“太空授課”的延續。和8年前一樣,今天這堂課的講授者依然有王亞平老師。但不同的是,這堂課的講臺更大了——在中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內,未來還將擁有“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課程表的內容更豐富了——增添了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浮力消失實驗、泡騰片實驗等新環節。
航天員老師們也熱情地給同學們送來太空祝福。翟志剛:“太空科技,奧秘無窮,未來屬于你們!”葉光富:“天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希望同學們張開夢想的風帆,向無盡的宇宙遠航。”王亞平:“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此次“天宮課堂”第一課,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邁出了一大步。體現了空間站為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彰顯了我國強大的國力,激發了同學們對宇宙空間的向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偉大的航天精神、科學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3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著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他們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第二批“入住人員”,這次全球直播的“天宮課堂”更為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該怎么睡覺呢?”“太空看到的星星是否與地球看到的一樣呢?”……隨著課堂的深入,激起了我無數的好奇心。航天員的每一個回答都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讓我更加了解太空,對太空充滿了向往。
而當我了解到宇航員前往太空前的訓練后,我深感他們的不易和那持之以恒的精神。為了能夠適應在太空的生活,他們每天不得不穿著重400斤的訓練服,一次又一次的模擬在太空失重的感覺,每次訓練就長達七八個小時。王亞平曾經說過:“每次訓練完后,吃飯時我的手都拿不穩筷子。”他們經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訓練,忍受著各種苦難,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之學習嗎?
然而成功飛往太空的一切一切,更離不開團體的協助,如果有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那么整個飛天過程都無法實現,這就要求每一個工作人員足夠細心、足夠的仔細。而這也正展現了團體精神——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努力,也不會有現在的《天宮課堂》直播,這些默默無聞,甘愿奉獻的人,同樣值得我們去贊頌。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為現實”。的確,因為他們,實現了我們一直以來認為不可實現的事情,我們也不會看到如此多的太空趣事。用熱情探索太空,用知識了解太空。我們應好好學習,學習科學知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4
神舟出征傳遞實干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會自己向我們走來,也不會主動面向我們變得越來越廣闊,必須有我們自己去開辟、去拓展。正如廣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發揚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延續和發展。邁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有中國航天人踩下的堅實腳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奮斗,亦呼喚我們靠實干拼搏,向著星辰大海前行。
神舟出征煥發開拓創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逐夢之路絕非一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堅定不移開拓創新,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勇于走向科技“無人區”,推動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持續進步,奇跡迭出。有鑒于此,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夢想必然要始終洋溢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善于創造、善于創新的銳氣。只有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進途中的“婁山關”“臘子口”。
回首來時路,艱辛而輝煌;展望未來景,任重而道遠。神舟出征激蕩邁向星辰大海的更強勁的力量,而我們的任何事業、任何夢想,也同樣期待著我們以理想信念之力、實干拼搏之力、開拓創新之力,不斷開啟更為廣闊的星辰大海。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5
在這節神奇的太空課上,有些問題還有可能在飛船上得到驗證和解答,讓奇思妙想變成“眼前的現實”,這個“天地連線”的課堂,還有全國億萬人民的密集關注,強烈鼓舞了孩子們,他們的科學意識、想象力、求異思維終于呈現了井噴。只要我們為孩子搭建了寬敞的思維平臺,提問機會,允許孩子思想奔放甚至撒野奔跑,充分理解、包容其不足,孩子潛在的發散性思維,就能夠噴薄而出。一堂課,讓奇思妙想和怪想終于得到了回歸,這種精神收獲,要比課堂本身更有意義和價值。如果我們平時的教育,也能想方設法,給孩子制造提問機會,鼓勵孩子多提問、善提問,這對于孩子潛在的發展,以及創造活力,肯定是一個積極的推進。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6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天宮課堂的太空授課,整個過程讓我非常震撼。隨著我國科技日益發達,許多曾經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今天宇航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授太空科學知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伸出了橄欖枝。此次授課引起了了我們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更深深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通過此次觀看,也激發了我們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情感,未來我必將努力學習,做好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7
當我仰望夜空,那漫天星斗使我感到無比的震撼,還有宇宙的浩瀚和深奧都讓我深深地著迷。我想探索宇宙中那些未知的奧秘,我要好好學習,將來造出一艘功能最齊全的飛船。它有著“流線體”一樣的堅固船身,可以抵御任何宇宙射線。船內設有重力系統,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它還攜帶一顆通訊衛星可以隨時和家人、朋友聯系。最重要的是它能把所有可利用的元素轉變成能源,讓飛船在太空中自由地邀翔,并在飛船內過濾出氧氣和水。那時候所有的人都可以坐上飛船在宇宙間自由穿梭。這就是我的夢想,我的中國夢!
夢想是風,吹拂著千萬人的心田;夢想是火,錘煉我們的意志;夢想是光,照亮著我們前行的方向。我們的國家會因為我們的夢想而更輝煌!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8
如果我是一名宇航員,我要做地球的“清潔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飛到南極的上空,用自己發明的特殊材料把臭氧空洞補得嚴嚴實實,讓我們地球重新穿上一件完整的“外衣”。我還要在宇宙飛船下面裝上一個巨大的“吸塵器”,把從地球上冒出來的濃煙、尾氣吸得干干凈凈,不管人們站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樣能看見湛藍湛藍的天空。這個“吸塵器”還可以吸掉龍卷風、大海嘯和暴風雨,讓人們不再因為大自然的災害而受傷。
如果我是一名宇航員,我還要做地球的使者。帶著人們的問候,飛出太陽系,飛出銀河系,飛向獅子座、水瓶座、雙子座……到十二個月歷星座上去做客,看看那里的人們和我們有沒有區別。我要告訴其他星球的人們:我們的地球是藍色的,我們的人們是美麗善良的;我們愛好和平、厭惡戰爭;我們向往太空,也歡迎其他星球的人們去地球做客。我要把地球上象征和平的橄欖枝送到許許多多的星球上。
如果我是一名宇航員,我還要做人類飛向太空的“先鋒”。去了解太陽發熱的秘密,發掘月亮上的寶藏;抓住彗星的尾巴,看看它里面究竟藏著什么亮晶晶的東西;找到飛往其它星球的路,畫出一張宇宙的旅游圖,讓人們可以經常去別的星球度假;學會所有外星人的語言,把它們寫成象英語書一樣的課本,讓人們學習后可以自由地和外星人交流。
今天,我還只是一名小學生,這一切只是我的夢想。可是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地學習,好好掌握老師們教給我的知識,將來就一定會象楊利偉叔叔那樣,乘坐巨大的宇宙飛船,飛向美麗的太空,讓我的夢想變成現實!
央視《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心得體會500字 篇19
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課上,宇航員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多實驗,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太空里轉身。
轉身?大家一定覺得這很簡單吧,想怎么轉就怎么轉。在太空里可就沒那么簡單了。一轉,你有可能飛;再轉,可你使出了吃奶的勁,卻發現自己的身體紋絲不動。那么,怎樣才能讓自己轉身呢?那就讓我們看看,宇航員是怎么挑戰這個艱巨的任務的。
第一種方法是用游泳的方法挑戰轉身。只見男宇航員葉老師一離開位置就飛了起來,在太空艙里飛來飛去,完全沒有了方向感,更別說什么可以挑戰成功,能找到方向感就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是我,怕早就嚇得哇哇大叫來吧,你想,身體不受大腦控制的飛來飛去,下不來,又站不穩。
第二種方法是用嘴巴吹一口氣。嘴巴吹氣身體就會轉彎?這不是說夢話吧!不過,現實就是這樣神奇,只見葉老師一吹氣,身體真的轉了起來。可是,這個動作可堅持不了多久。如果吹的時間太長,身體就有可能會缺氧,所以男宇航員吹了一會兒就停了下來,連連叫道:“不行了!不行了!”第二次挑戰又失敗了。我不可思議地看著視頻,心想:“轉身都那么難,太空生活真不容易啊!”
第三個方法開始了。這一次女宇航員讓男老師把雙手側平舉,然后舉起一只手,用力甩動。身體就轉動起來了。但是,如果把雙手放胸前的時候,身體就會轉得更快,像一個拼命旋轉的小陀螺。可轉的時間長了就會頭暈,所以也沒有轉很長時間給我們表演。我覺的那一定很刺激,不亞于玩過山車的感覺,還可以看周邊場景那才叫一個好玩。
第四個是和地面上一樣的動作一樣的方法,在太空展示的時候身體想要向左但手卻向右,反之相反,轉了好幾次可還是不行,剛要下來卻還飛了起來,不知是沒站穩還是一下子轉不下來了。這一個場面差一點把我給笑死了。
第五個方法也是女宇航員想出來的。她一只手在那轉轉了過去,女宇航員要他換一只手再來試試,也轉了過去,終于挑戰成功了。
這一次“天宮課堂”真的讓我大開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