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理論熱點面對面心得體會
的“新概念”,來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寫文章,搞宣傳總喜歡擺弄幾個新詞兒,把時髦當作標簽到處亂貼,本來可以用很明白簡單的文字說清楚的話,偏偏要用艱澀之詞, 本來并不難懂的意思,卻偏偏拐個大彎,結果使人難以理解。毛澤東同志歷來倡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身體力行,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一是從內容上看,它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是中國革命經驗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總結;二是從形式上看,它必須有一個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誠然,內容無疑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和內容相適應的表現形式, 人民群眾就看不懂, 因而不能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通過群眾的自覺實踐把理論變為現實。我們的理論宣傳工作主要是同廣大群眾交流思想,它需要我們與群眾交流,化為百姓實踐的語言。多說群眾熟悉的話、能懂的話,這不光是一個文風的問題,也是理論宣傳工作做到“三貼近” 的基本要求。“三貼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對普通群眾說話,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鮮活有趣。這除了要有筆下的張力和文字的功夫外,關鍵在于作者要有面向群眾、為群眾服務的強烈意識和愿望。 七個“怎么看” 一書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心里裝著群眾,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大眾化看作自身的歷史使命,不僅用群眾性、平民化的語言表達理論的內容,還用許多生動的事例和比喻來活躍讀者的思維,讓人們更易于觸摸到理論的精神實質。該書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善于從群眾的語言中汲取營養,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成就時,用農村群眾的話來說:“中央給咱辦實惠,農民種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又如講到分配制度改革時,用人民群眾的俗語加以說明:“事不公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寥寥數語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談到怎樣讓群眾看病更便捷時,書中用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區張大媽的一番話,道出了城鄉基層醫療機構在緩解群眾看病難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里總犯嘀咕,怕這里(指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看不好病會誤事。沒想到不用掛號直接就能看,而且醫生服務態度好, 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 像這樣的表述方法可以使群眾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包含著深刻的道理,理論就在自己身邊。這些栩栩如生的語言和事例,讓人讀起來輕松愉快很親切,有一種作者和讀者“面對面” 拉家常的感覺,收到了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
實現理論大眾化, 離不開理論的通俗化。這就要求在理論宣傳教育中必須注意文風,就當前來說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 因此,我們在宣傳方面不必繁文縟節,不必文過飾非,而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則是、非則非,不夸大成績, 不掩飾問題。文風,不僅是一個態度和立場的問題,還是一個能力和水平的問題。強調,文風反映作風、體現黨風,“人們從文風狀況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克服不良文風,提倡優良文風,事關黨的性質、宗旨,事關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事關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親和力。必須適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把改進文風作為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新鮮活潑、清新樸實的馬克思主義文風。善于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清新簡潔的文風,深入淺出地開展理論宣傳,正是通俗理論讀物的“通俗” 之處,因此,一本優秀的通俗理論讀物,不僅要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求作者能以干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表述方式透徹明白地把理論知識傳遞給他們。在此,無須抽象的概念演繹和繁瑣的邏輯論證, 更不要大段大段的引證和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讓厚重的歷史、鮮活的事例、翔實的數據和直觀的圖表說話。(七個“怎么看” 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無疑是成功的,它不愧是通俗理論讀物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