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課程學習心得(精選3篇)
選修課程學習心得 篇1
張海迪說過:“一個熱愛音樂的人因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我深以為然。從小,我就喜歡唱歌。幾乎于流行樂一切有關的東西,我都喜歡。我現在回憶起我童年時最深的歌曲,不是什么《丟手絹》《兩只老虎》之類,而應該是哥哥們教唱的《小背簍》。可以想見,這首歌在那個年代肯定非常流行。《小背簍》旋律優美,朗朗上口;歌詞也清新活潑,也容易被同樣是山村孩子的我所理解。盡管高音部分可能唱沒有可能出現上去,但被天真爛漫的兒童唱來,想來別有一番情趣。以至我覺得之后自己長大后偏愛民歌、流行歌曲的欣賞傾向與夸贊童年的啟蒙是不無關系的。
這學期,我上以了劉老師的音樂選修課。一開始,老師詳細、系統地給我們講解一些理論方面的'音樂基礎電子音樂與簡譜知識。我當然相當有興趣的來學習怎樣識簡譜。因為我向來只會唱最簡單的簡譜,或者先會現場表演再會識譜。通過學習我知道,和語言一樣,不同民族都有過自己創立有所不同并傳承下來的記錄舞蹈的方式---記譜法。各民族模式的記譜方式各有千秋,但是目前被更廣泛使用的是五線譜和簡譜(據說簡譜是由法國哲學家盧梭于1742年發明的)。有一點很有趣,即五聲雖然不是出現在中國,但是好象只有在中國得到非常廣泛的傳播。老師先告訴一些入門知識,如音高、音質、音符、節奏、休止符等。同時,輔以鋼琴伴奏,從簡單常見的兒童歌曲的簡譜入手。
另外,劉老師設立的“中外名曲欣賞”這一環節是我最喜歡的。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古琴、古箏、琵琶、二胡、巴烏等多種樂器的來源、演奏特點經度以及各自的春分點代表曲目。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樂聲中,我仿佛看到了街頭波波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以一種慢板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山泉的景色和藝人那飽含滄桑、無限深邃的感情。古箏曲《高山流水》讓我不得不聯想到“伯牙鼓琴覓知音”的故事,古詩詞里也有“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少”,“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之句,難怪有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我想這對于我們肯定是有啟示的。我們還欣賞了琵琶《陽春白雪》、葫蘆絲《竹林深處》、嗩吶《百鳥朝鳳》等,領略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樂器的最最經典的樂曲。特別一提的是,廣東樂曲《步步高》歡快活潑,昂揚向上,疊起疊落,一張一弛,讓人因格外精神爽朗。
我們在課堂上也觀看了歌劇《貓》,音樂電影《洪湖水浪打浪》。說實話,對《貓》我并不是很喜歡,但《貓》里面的那首片頭曲〈〈Memory〉〉特別讓我感動,很有感染力,真的很棒。我想,同文學作品一樣,常常那些有故事的、悲劇性的、失意時的情感更加震撼人心,盡管人們在現實當今世界里強調成功、看重名利,但不可否認,其實誰不渴望被人關愛、誰不喜歡被人肯定呢,誰沒有一個自己無向往的世界呢?而當下與理想總是隔有許多路,因此,,正因為這路上布滿荊棘、充滿泥濘,人們更容易被那些敢于決不堅持、追求夢想的人因所感動。
總的來說,音樂課帶給了我不少美好的感受。我覺得音樂也是一種語言,當然就像說話寫字一樣,帶有感情與思想的語言,才是最動聽的語言。我仍然相信,熱愛音樂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并能感受生活的人則。
后記:實在沒人時間寫自己的文章,所以就貼了一篇“論文”。呵呵,大家不要全信。要給老師看啊,不完全客觀,當然盡量寫好的一面啦。其實這個課是有點兒枯燥的,盡管我很偏愛音樂。
選修課程學習心得 篇2
最近選修課也開始考試了,我選的其中一個是創業管理,選這個課的初衷很直觀,想要在學習英語專業之余,了解一下關于創業的地理知識,方便以后自己去過有這方面需要的時候也有一定的理論,不會那么盲目。
聽完這個創業選修課以后,我收獲頗豐,愈發了解了創業的不易性。首先創業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做好長期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同時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整合自身資源,勇敢嘗試。
同時要把握緊緊抓住好自己的創業目標定位,想好針對的適于人群。
其次,現在這個社會創業并不容易,一個人的力量是...的,但如果是一個創業團隊,集思廣益,效果可能出現就不一樣了。俗話說,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創業成功資金不僅在于他自身的能力與否技術還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社會關系,資源等等。所以所說團隊的力量遠遠比一個人創業好的多。
在這個社會上,也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有的人面對了挫折,臨陣逃脫。有的人,堅持不懈,最終成功了。一個團隊里要有一元化統一的.價值觀,然后每個人發揮每個人的基本功特長和作用,就像新東方的董事長俞敏洪,為大家所熟知,但新東方有今天肯定不是俞敏洪一個人的功勞,其實是一個團隊在顯現出來發揮作用。
最后,當然是要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努力跟上時代,扎穩自己的技術,才不會被淘汰,才有創業成功的機會。
選修課程學習心得 篇3
在開學初的通識課搶選中,我好不容易選到了(現代學習技術)這門課,本來以為這門課跟其他通識課一樣,純粹是死板的理論課。沒想到第一次去上課就讓我完全打消了逃課的念頭,老師提到的一系列現代學習技術的軟件引起我極大的興趣,課后我馬上下載了并抽空去學習雜志制作、音頻、視頻剪輯等技術,原本以為制作雜志等技術性強的東西離我太遠了,接觸后才發覺原來是這么有趣的。
到了分組研究時,在眾多研究話題中,“對同性戀的研究”這一話題使我眼睛一亮,聽說我們學校之前有個彩虹社,據說還是中國大學第一個關于同性戀的社團,曾一度在各大學引起風騷,后來因種種原因該社團被取消了,茶余飯后也常與同學談起這個話題,現在終于有機會探究這個話題了,于是我報名加入了這組。
我們小組共10人,看來對這一話題感興趣的同學不少喔。確定主題的第二周起,我們就開始進入調查研究,第一次討論時,我分配到的任務是搜集有關的資料,包括影視作品和深入了解同性戀名人,于是我通過問同學、上網、看書等途徑進行資料搜集,并搜集到大量可供調查研究參考的文獻、電影、文學作品、專業人員做的調查研究等資料。第二次分配任務時,我的任務是做問卷調查,通過發問卷、訪問的方式,我共發了50份問卷,回收了40份,訪問了10位同學,完成了問卷調查這一環節。接著我們小組進入了下一階段的調查——訪問調查。搜集了同學們最想問同性戀者的問題后,我聯絡了幾位同性戀者,對他們進行了訪問并錄音,訪問過程中,被訪者十分配合,這樣近距離地與同性戀者接觸還是第一次呢,與他們交談后發覺,其實他們與異性戀者沒什么不同,但外界總是給他們以歧視后異樣的眼光,這使我更肯定對這一課題研究的必要性。準備工作完成了后,我們小組進入ppt制作階段,為豐富ppt的內容,我做了電影鏡頭截圖的工作。當ppt完成后,看到采用了多種技術的精美的ppt,我心情十分激動,我們努力了幾個星期的成果終于出來了!
在整個過程中,我親身體會到團隊合作精神的魅力與作用。從調查前期準備工作到調查過程,再到調查過后總結,大家都熱情高漲,積極賣力,才有我們最后的成果。為了能為我們小組出份力,我也有目的地學習了幾種多媒體技術,翻閱了大量資料并與同學和組內其他成員交流。這次調查結束了,最后還是回到我們研究的目的上,真心希望我們這次調查能讓同學們對同性戀有個全新的認識,對同性戀者有更多的理解,讓他們在感情上活得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