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爆竹應急處置方案(精選3篇)
煙花爆竹應急處置方案 篇1
為進一步加強我店煙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特制定本應急救援預案;
一、應急救援預案的適用范圍
煙花爆竹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火災、爆炸等事故,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會引發中毒事件;該應急救援預案的主要對象是突然發生的、具有巨大影響和破壞力,造成火災、爆炸,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煙花爆竹突發性事故;
二、應急救援組織與職責
煙花爆竹事故發生后,負責人要第一時間趕赴事故現場進行現場指揮,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制定實施現場救援方案,組織現場搶救;
應急救援組
負責人:
成 員:
1.一旦發生事故時,負責人負責現場統一指揮,及時控制危險源蔓延,搶救傷員,清除危害后果;
2.報警姓名:
負責及時向周圍人員發出警報信號,并立即報告負責人,根據事故大小及時處理或報警;
3.搶險姓名:
組織滅火,控制火勢蔓延;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負責轉移物質遠離火源,解除爆炸危險;
4.救護姓名:
負責對重傷員聯系120急救中心救治,對輕傷員選擇安全地帶,就地進行醫療救護;
三、煙花爆竹零售經營事故類型主要有:
1電氣電路引發火災;2煙花爆竹著火;3外來火源引發火災;
四、應急處置措施
發現電氣電路引火;首先要立即切斷電源;然后迅速組織顧客及一切閑雜人員安全撤離門店,同時用干粉滅火器撲滅著火點;三是快速搬開著火點周圍的煙花爆竹及易燃物品,防止事態擴大;2發現煙花爆竹著火;首先要快速用水猛潑著火點,并用滅火器噴射著火點,同時迅速組織顧客及一切閑雜人員安全撤離店面;然后快速搬開煙花爆竹貨架及附近的易燃物品;第三,如火勢有蔓延擴大趨勢,應立即安排人員拔打火災求救電話119,全體人員應迅速撤離店面,并在店外安全地帶安排人員接應消防隊員,并動員鄰近店面人員撤離,不讓任何閑雜人員靠近著火店面;
發現外來火源引發火災;首先要迅速用水或滅火器撲滅火源,同時組織顧客及一切閑雜人員撤離;然后迅速把煙花爆竹搬離至安全處;如火勢有蔓延擴大趨勢在處置同時向119 報告火情,全部人員應迅速撤離,接應滅火人員并主動動員、疏散附近店面的所有人員至安全地帶,并不讓任何人靠近著火店面;
五、事故防范措施
1.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責任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防火制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對供貨單位,要求煙花爆竹產品有安全防偽標簽,對對方的資質進行確認,不得采購無許可證單位的煙花爆竹產品;運輸必須由供貨單位選取具有相應資質的運輸單位運輸;
3.對購進的煙花爆竹產品的包裝進行檢查驗收,不符合包裝安全要求的則不能上柜銷售;
4.確保消防器材處于完好狀態,確保操作人員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佩戴;
5.經營場所嚴格禁火,禁止在煙花爆竹銷售區吸煙,動火作業;
六、事故報警和報告
當發生煙花爆竹火災、爆炸事故時,銷售人員應立即上報經理或銷售負責人,根據事故大小采取相應措施,能及時解決的可組織銷售人員現場處置,不能解決的.則馬上報警,并按規定及時向區安監局及上級有關部門報告;
七、事故應急處理原則和程序
1.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實行“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單位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的原則;
2.事故應急處理程序:
①控制事故危險源;
②搶救受傷人員;
③指揮人員防護,組織相關人員撤離;
④保護好現場,清除危害后果;
⑤分析事故原因,寫出事故報告,接受事故教訓;
八、煙花爆竹事故現場處置措施
1、火災事故處置措施
立即報警,同時切斷電源,疏散無關人員至安全區域,搶救傷員并送醫院救治;
少量火源應用干粉滅火器滅火,或用濕棉被、濕布等覆蓋燃燒區,使其窒熄或減少火勢;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起火點附近的可燃物和其他物品搬移至安全地帶;
防止火勢向周邊蔓延,防止火星濺向其他易燃物品;
正確選擇最合適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火勢較大時應先堵截火勢蔓延,控制燃燒范圍,然后逐步撲滅火勢;
現場指揮者要注意火災現場動態,對有可能發生爆炸等特別危險的情況,需緊急撤退時,應立即停止滅火,疏散滅火人員,按照統一的撤退信號和撤退方法及時全部撤退,以免因爆炸而引發人員和財產損失的擴大;
火災撲滅后,仍要派人監護現場,消滅余火,保護好火災現場,接受事故調查,協助公安、消防和安監部門調查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查明火災責任;
2、爆炸事故處置措施
爆炸發生后,救護組成員馬上組織現場人員撤離至安全處;
如有受傷人員,立即將傷者帶離現場,送到安全和空氣新鮮處用醋沖洗臉部,并讓傷者大量飲水,情況嚴重者立即送醫院治療搶救;
如傷者身上有著火處,立即用干粉滅火器噴射,撲滅火焰;
如傷者有出現破傷出血,特備是動脈出血,應迅速采取臨時急救措施,止血后再送醫院治療;
九、應急救援演練規則
1.根據不同的事故類型,制定不同的演練方案,做好預防演練紀錄,增強煙花爆竹事故預防和防范措施能力;
2.銷售人員必須服從統一指揮,對應急救援器材和設備定時檢驗,保持其有效性;
煙花爆竹應急處置方案 篇2
20xx年元旦、春節即將來臨,為鞏固xx區煙花爆竹禁放已有成果,確保禁放工作不反彈,減少環境污染,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和市民人身財產安全,確保《xx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的貫徹實施,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XX年煙花爆竹禁放工作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通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全面提升我市煙花爆竹禁放安全管理水平;
(二)減少環境污染,營造潔美有序、文明安定的社會環境;
(三)積極查處非法生產、違規燃放煙花爆竹行為;
(四)確保《xx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的貫徹落實,減少和杜絕違規燃放煙花爆竹行為的發生。
二、組織領導
為確保xx區禁止燃放煙花工作的順利實施,經研究,區政府成立煙花爆竹禁放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路分局副局長嚴文志任辦公室主任,路分局治安管理服務大隊大隊長陳少輝任辦公室副主任,與禁放工作相關的局委和各街道辦事處負責禁放工作主管部門的負責人為辦公室成員。各單位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詳細的煙花爆竹禁放工作方案,負責組織、協調本轄區內的煙花爆竹禁放工作的展開,計劃落實督導力量,確保各區域組織健全、檢查督導到位,各街道辦事處、各社區居委會落實有專人負責,安排有死看硬守的執勤力量,分片包格劃分區域并明確觀察員、責任人。
三、職責分工
(一)區委宣傳部:負責組織、指導新聞單位做好煙花爆竹禁放宣傳工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大造聲勢,宣傳《xx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組織、協調新聞記者對煙花爆竹禁放工作部署及各單位煙花爆竹禁放工作開展情況等跟蹤報道,對查處的違禁案例進行曝光。
(二)區綜治辦:負責組織社區巡防、網格員、治安積極分子做好居民小區禁放宣傳工作;并負責對各街道辦事處春節期間的禁放工作進行考核,納入全年績效考核成績。
(三)轄區各公安分局:負責對煙花爆竹禁放工作各環節進行監督檢查;做好堵源截流工作;對“違禁”案事件進行查處;參與春節期間的禁放督促檢查工作。
煙花爆竹應急處置方案 篇3
為進一步提升我街道空氣質量,打好環保攻堅戰,減少環境污染,確保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落到實處,經街道辦事處研究,結合我街道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做好20xx年度春節、元宵節期間我街道禁放區內的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保證空氣質量達標,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二、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青衣街道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領導小組(名單如下),扎實有效開展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各村(社區)黨委(黨總支)書記、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在應急管理辦公室,由孫宇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鄭杰、張亮為辦公室工作人員,負責協調、調度和統籌領導小組工作。
三、主要任務及措施
(一)禁放區域
1、以G245線、樂雅高速為界,依鳳村、青衣江村、鳳山社區靠城一側為禁放區。
2、千佛社區、濱江社區、迎春社區、在古社區全域禁放。
(二)宣傳教育
全街道按村(社區)范圍分為7個工作小組,由各村(社區)包村領導和各村(社區)書記實行包村(社區)負責,對本村(社區)村(居)民實施全覆蓋宣傳教育。(具體名單見附件1)
要求:戶戶知曉禁放區域,人人遵守禁放規定。
措施:各包村領導和各村(社區)書記帶領包村干部、村(社區)干部廣泛發動網格員、志愿者對禁放區域內所有農戶、小區全覆蓋粘貼發放禁放區域公告或宣傳單。
(三)巡查檢查
春節期間每日開展巡查檢查,特別加強重點時段和重點區域巡查檢查。
要求:春節期間各村(社區)及街道需安排值班值守人員開展禁燃禁放巡查檢查。
措施:
1、春節期間各村(社區)每日對各自轄區禁放區域開展巡查檢查,落實禁燃禁放規定。
2、各村(社區)在重點時段和重點區域需安排村(社區)干部或網格員在重點區域值守,勸導燃放人員遵守禁放規定。
3、街道值班組需每日對街道重點區域開展禁燃禁放巡查檢查,同時對各村(社區)落實工作情況開展督查。
4、1月31日(除夕)18:00--20:00,23:00--次日1:00;2月1日(初一)6:00--8:00;2月15日(元宵節)6:00-8:00等重要時段,街道值班組需到青衣江河堤兩岸、濱江廣場、千佛巖景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巡查檢查,確保無人燃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加強對禁燃禁放工作的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主要領導要親自動員、親自部署、親自落實,各包村(社區)領導和各村(社區)書記要親自帶隊開展入戶宣傳和巡查檢查,確保戶戶知曉,人人遵守。
(二)強化溝通協調。要強化與生態環境局、派出所、市場監管局、消防救援大隊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各帶班領導要主動對接,開展聯合巡邏、聯合勸導、聯合執法等方式,確保禁燃禁放工作人員及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