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來歷簡介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爛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的“團圓事事同”,似是在說元宵夜里月是圓的、圓子是圓的、人是團聚的等意思。詩中描寫的水煮圓子的情況,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況。圓子浮在水里,像珠子一樣翻滾,盛在碗里又白白的、圓圓的,很像天上的月亮,這可能也就是后來圓子又稱“湯圓”的原因。元人伊士珍在《郎環記》中還記載了一則用以解釋元宵節吃圓子的傳說:“嫦娥奔月之后,異晝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詣宮求見,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復為夫婦如初。”這是元宵節食圓子的風俗形成之后附會出來的傳說,但傳說中的“團團如月”的思想,耳實地反映了人們元宵之夜追求團聚的理想。元宵節的食品油饣追、圓子被稱為元宵始于清代,清代可以說是“元宵”、“湯圓”、”圓子”多種名稱并存的時代。這從清代詩人的一些詩中可以得到證明。從當時詩中的描寫看,清代已經把圓子稱作元宵了,而且做法已經基本與今天的做法一樣了清代的文學家李調元在《元宵》詩中描寫元宵道:“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格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賣元宵的小飯還在叫賣“湯圓”。這說明,“湯圓”一詞,在清代已出現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稱作湯圓。清代的時候已經把圓子稱作“湯圓”了,可見那種認為“湯圓”之始于袁世凱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據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蘇州一帶的元宵食品還有“圓子”和“油饣追”的區別。記載說:“上元,市人簸米粉為丸,日‘圓子’。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追’,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 這里的“圓子”即元宵,這里的“油饣追”有點像今天的烙餅,是近于宋代所謂“油饣追”的元宵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