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大家了解一下中秋節(jié)的歷史與特色(精選3篇)
帶大家了解一下中秋節(jié)的歷史與特色 篇1
中秋燃燈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中秋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樹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中秋燃燈的規(guī)模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吃月餅
吃月餅,中秋節(jié)飲食習慣。“月餅”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一種圓形有餡的餅餌,為農(nóng)歷中秋節(jié)應時食品,元周密《武林舊事》:月餅為“蒸作從食”。至今山東掖縣、濰縣等地還有此種月餅。取團圓之義。咸豐九年《金鄉(xiāng)縣志》:“中秋日:作月餅、買西瓜,饋送親友”。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帶大家了解一下中秋節(jié)的歷史與特色 篇2
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中國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咸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沒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經(jīng)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zhì),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zhì)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yún)莿偪彻穑纫槐鸹劬疲瑲g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xiàn)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帶大家了解一下中秋節(jié)的歷史與特色 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又來了,在人類已經(jīng)登上月球的今天,究竟慶祝中秋意義何在?這里,就讓我們重溫一些有關中秋與月餅的故事。
根據(jù)古書《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日,”此處所謂“潮汐”皆為祭拜之意。唐朝開元遺事寫道,“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而宋朝《東京夢華錄》亦記錄“中秋夜民間爭餐灑樓玩月,至于通曉。”由此可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祀月賞日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今日,我與爸爸媽媽來到外婆家,在此之前,舅媽與舅舅及一些親戚已先來一步。
我們在吃完年飯后,因為床少的可憐,所以我們沒睡,小孩子們及我聽大人們說故事,年紀又頗有文采的外婆給我們講了中秋節(jié)團圓之意,根據(jù)我有限的記憶再用大家聽得“懂“的文體來復述一遍。
“中秋節(jié)——月餅何以能寓團圓之意,蘇東坡絕句中說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已道出了人們中秋吃月餅盼團圓的愿望。古往今來普天之下,中華游子莫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只要是炎黃子孫,不論離國多遠,離鄉(xiāng)多遠,一到中秋就會想起月餅,眷戀親人。
講完了,不得不承認,確實有番道理,月餅確實是思念家人的“替代品,”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么月餅總是吃不厭呢?因為自從月餅成為中秋節(jié)日的食品后,品種不斷創(chuàng)新,一次次獲得大眾的贊賞。
中秋節(jié),吃月餅,念親人,這已成為習俗,也已成為習慣。那些在外的游子們,有時間回去看看你們的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