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和中秋節的故事(通用4篇)
關于我和中秋節的故事 篇1
又是一個月兒滿盈的日子。
每到這時,我總會不由地仰望空中泛著幽幽銀光的明月,沉淀在心底的那份思念變悄悄地酸澀了我的鼻腔。
還記得那一年的中秋,也是這同一片天空,同一輪明月,不同的是,那夜家家戶戶親人團聚,開懷暢飲,那時的我,很快樂。
月兒圓了,哥哥也回來了——這是一個闔家團聚的日子,我自然高興不已。
哥哥,中等個兒,膚色黝黑,這都是他長年累月在外工作造成的。家里窮,父親很早便去世了,母親又體弱多病,所以哥哥初中未畢業便外出打工賺錢來維持生計。現在他是我們家里的頂梁柱。
“哥哥,你又瘦了許多。”“沒事兒,苦力活嘛,瘦那是‘家常便飯’,無大礙。”正說著,他便轉身向行李包里摸索了一陣,然后,扭過頭遞給我一個十分精致的小盒子。“這是我在市里時看到的一支鋼筆,送給你。”我高興地接過盒子打開一看,是一支很不錯的鋼筆哩!
這時,晚飯已熟,大家便圍聚到桌旁。今天的飯菜尤為豐盛,我看得口水直流,還沒等飯盛上,幾塊紅燒肉便已落入我的口中,媽媽忙道:“看看你的樣子,書都讀到哪去了,就不能等等你哥呀!”“沒事兒,弟弟的性子我還不了解嗎?”隨即又挑了幾塊好的夾到我和母親的碗里,自己卻夾著青菜吃。媽媽見了,忙又夾肉去給哥哥,道:“都這么大了,還不會自己照顧自己。”我看看,笑了起來,哥哥和媽媽也笑了。
晚飯罷,一家人到院中賞月,擺開地毯,斟滿甜酒,邊喝邊聊天。我躺在毯子上,望著天空,自言自語道:“月亮若是一塊大月餅,還能掉下來該多好呀!”哥哥一拍腦袋,“哎呀!你看我這記性我買的月餅還在包里呢!”即跳身朝中堂走去,一會兒便拎出一袋水果和一袋月餅,我趕忙到廚房里拿刀來切。媽媽笑道:“這會兒你的‘月餅夢’可實現啦!”一句話,逗得一家人都笑了。大家喜滋滋的吃著月餅,說來也怪,那夜的月餅特別香,雖是同一種類,但現在吃起來卻不如那時的味道好!
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次日一早哥哥便因工地缺少人手要走了——雖然很不舍。臨走時,他的眼眶里飽含著淚水,但始終沒有流出來。這一天,我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晚上,我仰望天空,雖說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我始終感覺今天的月是缺的。
濃濃親情猶如美酒,
歡歌笑語共慶中秋。
別后,
望空下明月灑相思,
聞門前花草吐寂寞;
懵懂,
不曉人有悲歡離合,
期望一世長久;
回首,
看思緒點點,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關于我和中秋節的故事 篇2
俗話說,中秋的月亮圓又圓。今天是中秋節,又可以欣賞到這圓圓的月亮了。
晚上7點多,我們全家圍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吃著團圓飯。我吃完飯了,便走到窗前。咦?那是什么東西?只見一個粉紅色的圓圓東西掛在東邊,我想搞清楚那個"粉紅圓盤"到底是啥,就一直注視著它。過了幾分鐘,那個"圓盤"越升越高,慢慢地從淡淡的粉紅色變成了金燦燦的金黃色。啊!原來那就是中秋月啊。遠遠望去,它是那么的圓,那么的亮。
我們把桌子椅子抬入陽臺,一邊賞月,一邊吃著香甜可口的月餅。在月光的照射下,樹葉被照得一清二楚。為什么今天的月亮會那么大?聽說,中秋節這一天,月亮是離地球最近的,怪不得那么大,那么亮。
聽爸爸說,在中秋節這天,許多出門在外的人都會回家團圓,如果有些人回不了家,他們就會看著這明月,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家鄉的親人也會對著這輪明月想念在外的游子。
聽了爸爸的話,我深思起來: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像今晚的月亮——團團圓圓。
關于我和中秋節的故事 篇3
清風別鳥枯葉,半夜時有鳴蟬。圓月青光揮灑,落入點點人間。
行云漸無影,醜時已全新。坐石靜觀明月,笛弄悠悠三聲。笛聲不絕于耳,涼風為閉身繞。月光照九州,處處夜落明。
低看河水如鏡,涼風輕扶細柳。明光輝映河面,別鳥枯葉又見。
翻譯:
涼爽的清風送別了鳥兒,吹落了枯葉,半夜中,時而有鳴蟬。月亮的光芒輕輕地照在地上,把明亮一點點地送給了人間。
漂浮的云朵逐漸沒有了影子,到半夜二點時明月已經明亮極了。坐在石頭上靜靜看著明月,悠悠的笛聲忽然飄來。笛聲一直都沒間斷,涼風也沒有停止,身上依舊冷冰冰的。月光照在萬里神州,每一個深夜都非常明亮。
這時低頭看看河面是那么平靜,涼風習習,吹著楊柳的身軀。后來,月光變得愈來愈明亮,輝映在河面上,飛離的小鳥和吹落的枯葉又一次看到了。
關于我和中秋節的故事 篇4
輕輕地,嫦娥散落人間,贊不完的是驚羨的美艷與優雅的舞姿;
柔柔地,月光灑滿大地,剪不斷的是故鄉的情愫與親人的眷戀;
美美地,合家歡聚一堂,樂不盡的是團圓的感動與中秋的芬芳。
翻開歷史的長卷,泛黃的書頁記載著中秋的古色古香。幾千年前,人們在這個夜晚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叫嫦娥的女子在月圓之夜飛向遙遠的月宮。于是,人們常常在這個夜晚賞月,遙想月宮中的嫦娥,或快樂?或悲傷?或寂寞?
也許,人們早已淡忘“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寂,只記住了那舞姿帶動裙擺飛揚的柔美,只記住了那驚艷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這樣也好,一個月圓的夜晚,又多了一份神秘的美麗,一個動人的傳說。
一個夜晚,一輪圓月,品杯茗茶,莫過于高雅清靜之事了。“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深邃的蒼穹,一輪滿月如白玉盤高懸著,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傾瀉在大地上,撒成一片片弱嫩的薄紗。整個大地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般,又極似籠著輕紗的夢。
微風輕輕地吹著,時不時送來縷縷清香,仿佛月宮中那棵桂樹彌漫的芬芳,飄灑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如此靜謐之景,如此誘人的清輝,怎能不觸動遠在他鄉的游子的思鄉情結呢?
幾百年過去了,不變的依然是對中秋的事情。有多少文人墨客與異鄉游子在中秋用心凝成了一首首詩篇,那是他們對家的呼喚,對親人的眷戀。正如《虞美人》中所描述:“初佳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不論是身處異鄉的游子,還是一心牽掛的親人,都把思念與祝福傳給月亮,讓圓月將這份牽掛傳遞給彼此。那月光,如同剪不斷的思緒,是故鄉的情愫與親人的眷戀。
我想,此時此刻,每一個游子的心中都充滿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愁緒,每一位異客都帶著一份“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急迫心情。在這樣的月圓之夜,一股濃濃的鄉愁縈繞心頭,渲染成一圈淡淡的苦澀,串成“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