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月散文(精選3篇)
中秋賞月散文 篇1
中秋節在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它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因為它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
我國很早就有中秋的記載,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那時候,描寫中秋節的詩詞和傳說非常多,我記得宋朝大詩人——蘇軾寫過一首詩,叫《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看,詩人把中秋的月亮比作玉盤,是不是特別形象呢?
我國不同地方慶祝中秋節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蒙古族愛玩“追月”的游戲,西藏的習俗是“尋月”,傣族的習俗是“拜月”,而我們廣州的習俗是“樹中秋”。
就拿我們家來說吧,最開心的當然是在晚上。全家人一起吃過晚飯后,就端出月餅,切開一起品嘗。媽媽還捧出早就洗好的水果,有香蕉、葡萄、哈密瓜、西梅、櫻桃、還有我最喜愛的柿子,五光十色的水果美麗極了,讓人垂涎欲滴。到了再晚一些,我們還會吃一些小食,像炒田螺、小芋頭、菱角、湯圓等。但我的心思早就不再這些美食上了,我總是惦記著跟小伙伴們的約定——一起去“樹中秋”。我隨便吃了幾口小食,就提著燈籠,像兔子一樣跑到大院里跟小伙伴玩游戲。媽媽說她小時候玩的燈籠是用紙和竹條扎成的,有水果的、鳥獸的、魚蟲的,里面點著蠟燭,用繩子系在竹竿上,將竹竿放在高處,所以叫“樹中秋”。我們現在玩的燈籠先進多了,都是在商店里買的,電動的。雖然很方便,但卻少了一種傳統的味道。我們幾個伙伴提著燈籠去“探險”,又玩捉迷藏,玩的興高采烈,都忘了回家。玩累了,我們就坐在地上賞月。只見月亮時而含羞地躲在云層里,時而有大大方方地露出笑臉,跟我們的燈籠爭相輝映,多美好的中秋夜啊!
我喜歡中秋節,因為它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中秋賞月散文 篇2
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秋節后的一天,和幾個朋友吃完飯大家相約著到抱石公園賞月。一片透明的灰云,輕輕地遮住了月光,月兒把清輝從云朵的周邊映射出來,仿佛在四周鑲成了一個燦爛的光環,光環托著云朵從月亮那秀美的面龐上輕輕拂過 。看著如此的月色朦朧,如同墜入了夢境啊!輕柔的晚風拂過,灰云煙消云散,純凈的月光,沖洗著柔和又美麗又讓人陶醉的秋秋夜。 月光融融,把秋天的夜空襯得涼爽無比。
小時候不知浪漫為何物的我經常賞月,只覺得賞月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因為每到夏天,在有月亮的夜晚,爸媽就會帶著我們兄妹兩人,坐在屋前的空地上納涼,一邊望著滿天的星空,一邊講故事給我們聽。有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如今依然記憶猶新:話說在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有夫妻倆做完客帶著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在前面跑,父母在后面大聲地跟他們說,往白色的路面跑。話音剛落,就聽到“撲通”兩聲,小孩子掉入河里。因為月光將水面照得象一面鏡子一樣,白白的。
而每當我們指著天上一輪圓月的時候,大人總會告誡我們:不要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月亮公公會下來割你的耳朵,到時候你的耳朵就會一邊大一邊小。小時候的我們總是非常相信大人說的話,從那以后,再也不敢用手指月亮了。只是靜靜的看著月亮,想著月亮里的吳剛何時能夠將桂花樹砍倒,將美麗的嫦娥娶回家。
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陪父母賞月的時間越來越少,這種一家人坐在月亮下聊天的溫馨畫面也就越來越少了。自己參加工作之后,也曾經和幾個好友一起躲在草地上,用手枕著頭,一邊欣賞著天上的月亮,一邊說著漫無邊際的話。只是不知道何時,再也沒有這種悠閑賞月的心情了。
而今,偶爾在月亮下漫步時,腦海里就時不時地浮想起小時候經常唱的,不知從那里傳下來的歌謠:月亮公公,挑擔雞籠,跌到橋下,打只蛤蟆。
中秋賞月散文 篇3
“一月可得閑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秋天本是個多愁的季節,但在這秋天,卻有一個熱鬧的節日——中秋。又到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相傳這個節日是由嫦娥奔月,后羿為了思念她,年年在她飛上云霄的日子,在月光下擺她愛吃的東西所演變而來的。所以我國自古就有賞月這一習俗。
古時候的玩月,賞月,可不如今天。古代每逢中秋,就要“秋暮夕月”,也就是拜月神,求月亮保佑人們接下來的一年圓圓滿滿。不僅如此,還要擺上特制的月餅和切成蓮花狀的西瓜,時令水果,還要擺大香宴呢!人們坐在一起,曬月光,吃月餅,團團圓圓。除此之外, 還有一些地方有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等習俗。
如今,中秋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向往,也逐漸變成家人團聚的日子了。人們趁著這個假期趕回家里,與家人圍成一桌,吃一頓熱飯,感受一下家的溫暖。和家人們在月光下散步,沐浴著皎潔的月光,品嘗著時令水果,拋開日常瑣碎的煩惱,脫下疲憊的倦容,放松心情,聊聊家常,一家人嘻嘻哈哈,四周充斥著家的溫暖,好不溫馨!大家平時都因為事務繁忙而沒有時間,好一些的話都不能互相傾訴,在這時,就都全部說出來了。
但是今年的中秋,缺少了點什么。往常,還沒有到中秋,大街小巷早已擺滿了形形色色的燈籠和孔明燈,但今年卻全沒了蹤影。我們為了買一個燈籠,甚至要跑遍大街小巷才能找到。往年,在一些還沒有禁止放煙花爆竹的地方,總會升起一盞盞孔明燈,像星星一樣,星星點點,但今年的孔明燈缺少得讓人心寒。本該掛滿紅燈籠的家中也是光禿禿,只有清寒的月光照在我們身上,顯得很是寂寞。本來應該轟轟烈烈的鞭炮聲也只是寥寥幾聲便事了。不禁讓人少了興致啊!為什么今年的月亮公公會這樣寂寞?這些習俗不應該舍去啊!
我呆呆的望著拜月亮的燭火,燭火輕輕搖曳,希望明年的中秋更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