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月散文(精選3篇)
中秋賞月散文 篇1
中秋節在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它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因為它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
我國很早就有中秋的記載,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那時候,描寫中秋節的詩詞和傳說非常多,我記得宋朝大詩人——蘇軾寫過一首詩,叫《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看,詩人把中秋的月亮比作玉盤,是不是特別形象呢?
我國不同地方慶祝中秋節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蒙古族愛玩“追月”的游戲,西藏的習俗是“尋月”,傣族的習俗是“拜月”,而我們廣州的習俗是“樹中秋”。
就拿我們家來說吧,最開心的當然是在晚上。全家人一起吃過晚飯后,就端出月餅,切開一起品嘗。媽媽還捧出早就洗好的水果,有香蕉、葡萄、哈密瓜、西梅、櫻桃、還有我最喜愛的柿子,五光十色的水果美麗極了,讓人垂涎欲滴。到了再晚一些,我們還會吃一些小食,像炒田螺、小芋頭、菱角、湯圓等。但我的心思早就不再這些美食上了,我總是惦記著跟小伙伴們的約定——一起去“樹中秋”。我隨便吃了幾口小食,就提著燈籠,像兔子一樣跑到大院里跟小伙伴玩游戲。媽媽說她小時候玩的燈籠是用紙和竹條扎成的,有水果的、鳥獸的、魚蟲的,里面點著蠟燭,用繩子系在竹竿上,將竹竿放在高處,所以叫“樹中秋”。我們現在玩的燈籠先進多了,都是在商店里買的,電動的。雖然很方便,但卻少了一種傳統的味道。我們幾個伙伴提著燈籠去“探險”,又玩捉迷藏,玩的興高采烈,都忘了回家。玩累了,我們就坐在地上賞月。只見月亮時而含羞地躲在云層里,時而有大大方方地露出笑臉,跟我們的燈籠爭相輝映,多美好的中秋夜啊!
我喜歡中秋節,因為它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中秋賞月散文 篇2
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秋節后的一天,和幾個朋友吃完飯大家相約著到抱石公園賞月。一片透明的灰云,輕輕地遮住了月光,月兒把清輝從云朵的周邊映射出來,仿佛在四周鑲成了一個燦爛的光環,光環托著云朵從月亮那秀美的面龐上輕輕拂過 。看著如此的月色朦朧,如同墜入了夢境啊!輕柔的晚風拂過,灰云煙消云散,純凈的月光,沖洗著柔和又美麗又讓人陶醉的秋秋夜。 月光融融,把秋天的夜空襯得涼爽無比。
小時候不知浪漫為何物的我經常賞月,只覺得賞月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因為每到夏天,在有月亮的夜晚,爸媽就會帶著我們兄妹兩人,坐在屋前的空地上納涼,一邊望著滿天的星空,一邊講故事給我們聽。有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如今依然記憶猶新:話說在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有夫妻倆做完客帶著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在前面跑,父母在后面大聲地跟他們說,往白色的路面跑。話音剛落,就聽到“撲通”兩聲,小孩子掉入河里。因為月光將水面照得象一面鏡子一樣,白白的。
而每當我們指著天上一輪圓月的時候,大人總會告誡我們:不要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月亮公公會下來割你的耳朵,到時候你的耳朵就會一邊大一邊小。小時候的我們總是非常相信大人說的話,從那以后,再也不敢用手指月亮了。只是靜靜的看著月亮,想著月亮里的吳剛何時能夠將桂花樹砍倒,將美麗的嫦娥娶回家。
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陪父母賞月的時間越來越少,這種一家人坐在月亮下聊天的溫馨畫面也就越來越少了。自己參加工作之后,也曾經和幾個好友一起躲在草地上,用手枕著頭,一邊欣賞著天上的月亮,一邊說著漫無邊際的話。只是不知道何時,再也沒有這種悠閑賞月的心情了。
而今,偶爾在月亮下漫步時,腦海里就時不時地浮想起小時候經常唱的,不知從那里傳下來的歌謠:月亮公公,挑擔雞籠,跌到橋下,打只蛤蟆。
中秋賞月散文 篇3
在一年的傳統節日中,我最渴盼的,不是春節,而是中秋,最喜歡的,不是年糕,而是月餅。
老家在熱帶,熱帶的四季不明顯,每年,當村口那個小賣部月餅飄香的時候,便知道中秋快要來了,盡管竹木還是那么蓬勃,天氣還是那么燠熱。
小賣部是鎮供銷社設在大隊的一個分店,離學校不遠,每天放學,不管口袋里有錢沒錢,我都要到小賣部去呆一會兒,翻翻小人書,聞聞糖果的氣息,打一回精神的牙祭。
中秋一近,月餅的香氣就彌漫了整個小店,店里賣的,是清一色的廣式月餅,月餅的餡兒,除了花生芝麻核桃瓜子外,還有當地人最愛吃的香料黑欖仁。月餅包裝簡單,十個一摞,用白紙卷著,月餅的油透紙而過,香氣也跟著溢了出來。有人買了月餅,掰開來吃,那香氣就濃得令人直咽口水。
那時我在念四年級,家貧,不到中秋那天,家里絕對不會買月餅,就是買,也只買一個,切成數塊,幾兄妹一人一角。
那天,我實在想過一下獨自一人吃完一個月餅的癮,就把以前的舊課本捆了,拿到大隊收購站去賣了兩角錢,之后就興奮地撲進小賣部去買月餅,可那個自稱童叟無欺的店主卻給了我一個缺角的月餅,我哪里肯干?正同他理論,進來一個人,我一看,是班主任韋老師,她手里提著一捆東西。我跟她打招呼,她只點點頭,之后對店主說,買一摞月餅。我拿了那個有缺角的月餅正要溜出去,韋老師說,等等。之后把手中的那捆東西提到柜臺上來,我一看,卻是我剛才賣掉的課本。韋老師說,再窮也不要賣書,你把課本賣了,以后考初中,拿什么復習?說完,她把書和月餅塞給我,走了。
我在店里呆了半晌,不相信這是真的,等我反應過來,走出小賣部,眼前只有空蕩蕩的村路在朝前延伸著,我看了一下小賣部墻上的扯歷,永遠記住了這一天:1977年9月27日,星期二,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那夜的月亮特別大,特別圓,特別亮,皎潔的月光,照在身上,照在心里,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