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習俗的六年級作文(通用3篇)
關于中秋節習俗的六年級作文 篇1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見月亮有點圓了,我又想到,我過了這么多中秋節,還不知道它的來歷和習俗。
于是,我立刻上去讓媽媽上網去查,查了之后,我才知道來歷是: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十個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的傳統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習俗是: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后由當家主婦切好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我還學會了一首古詩,那就是《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聲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
今天我不但學會了一首古詩,有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真是高興呀!
關于中秋節習俗的六年級作文 篇2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系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里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制作月餅,用于自身和贈于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制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于中秋節習俗的六年級作文 篇3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過中秋,在我國是一項十分古老的習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我們早早地吃了團圓晚飯,迫不及待地坐在電視機前看中秋晚會,我們一邊看晚會,一邊吃月餅。就在吃月餅的時候,我問爸爸:“爸爸,中秋是怎么來的?”爸爸得意地說:“你說呢?呵呵!”我心想:賣什么關子?以為我不知道,哼,讓他吃驚一下!我說:“哈哈,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浠,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才定為節日。爸爸,你說是吧?”爸爸驚訝地說:“這你也知道?”我得意地說:“你不要瞧不起人呀!”媽媽說:“就是啊,你不要小看兒子喲!”說完我們哈哈大笑起來!我接著說:“常言道:月到中秋分外圓,我們去賞月吧?”大家同意了,于是便一起走出了家門。
我走在路上,抬頭看天空,天還是那片天,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今晚的月亮比以往更圓潤、更皎潔了。仰望著那美麗的月亮,好像嫦娥姐姐和玉兔弟弟正在向我招手,想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在月亮上遨游……不知不覺的我們就來到了嘉陵廣場,廣場上的人真多啊!人們或休閑,或娛樂,或跳舞,或聊天,或賞月,一家家,其樂融融,到處是一片溫馨、國泰民安的景象!
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遙遠的邊關——新疆和田,因為它是我的第二故鄉(爸爸以前在這兒當兵),那里有我最要好的小朋友,還有我最敬佩的解放軍叔叔,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一人辛苦萬人甜,一家不圓萬家圓”,如果沒有他們無私奉獻,哪有祖國現在的和平安寧,哪有人民的幸福安康!請月亮帶去我對他們無盡的思念,并捎去最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祝大家節日快樂,愿天下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