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禮儀常識有哪些(精選4篇)
中秋節的禮儀常識有哪些 篇1
中秋起源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習俗
1.賞月
中秋節即農歷的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值秋分前后,晝夜一樣長,加之秋高氣爽,故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圓最亮,人們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慣。由于中秋正值秋收的黃金季節,明亮的圓月又象征團圓,人們便賦予它吉祥、美好的含義,合家團圓,飲酒賞月,吟詩作畫,共度佳節。
2.吃月餅
中秋節,人們賞月的同時,還要吃月餅。月餅象征著合家團聚和歡樂,所以,月餅也被稱作“團圓餅”。其形取月之圓,其餡盡味之美,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3,回家團圓
中秋佳節,月亮圓,自古“團圓”是中秋節無法逃避的話題。在外游子們魂牽夢繞的是家鄉和父母;在家的父母們想念的是在外打拼的子女們。每逢佳節倍思親,愿天下在這時和諧團圓永安寧
4,聚會
在中國大小節日都少不了聚會,中秋節也不例外,中秋團圓的節日,聚會大多是親戚朋友,圖的就是個團圓。
中秋節的禮儀常識有哪些 篇2
中秋節禮儀常識
送禮對象:父母
選禮原則:實用性
父母,大多是從艱苦年代過來的人,這輩子講究勤儉簡約,省吃儉用,平時舍不得亂花一分錢,所以送他們的禮物,他們更看重實用。首先禮節要做到,送月餅是必須的,但別被華麗包裝迷了眼,避免買到華而不實的月餅,如果送給父母,他們估計會不愉快地說“一個月餅20多元,還不如論斤稱的劃算”,所以盡量到正規商店購買,以免買到“三無”的山寨月餅。除了月餅,你還可以再為他們購買舒適的衣服,急需的生活用品,甚至可以在國內知名的第三方理財平臺如嘉豐瑞德上為父母配置穩利精選基金這樣的穩健型理財產品,優勢就在于能每月固定拿到投資收益,貼補父母的生活,可能更會博得父母們的歡心。不僅父母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兩代人的感情也加深了。
送禮對象:愛人/戀人
選禮原則:具有紀念性
都說現在是物質時代,結婚必須有車,有房,有存款;談戀愛,必須陪吃、陪玩、陪喝,啥都離不開錢。究竟是重情?還是重錢呢?常說道,黃金有價情無價。禮輕情意重,再大的鉆石,再豪華的車也比不上與愛人或戀人之前的那份真情和溫馨,所以中秋除了和家人愛人一起共度佳節,吃月餅,送愛人/戀人的禮物應以具有紀念性意義的禮品為佳,以此來告知對方那份相思與相知,比如暖暖的手套,一首詩歌,一束鮮花,一番情話、一起看日出日落等等,都將會深印在彼此的幸福記憶中。
送禮對象:孩子
選禮原則:能啟發智力
對于孩子,父母們必須讓他們知道中秋節的意義,為什么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讓孩子們對我國傳統的節日必須要有概念,而且要代代傳承。現在的孩子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非常充裕,中秋節吃月餅可能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但是送孩子禮物不是盲目地送,隨便選擇一款有趣的玩具車?帶他們出去吃個大漢堡?等等,都不可取。送孩子禮物也要有講究,應多選擇那些能開發孩子智力的禮品,比如智力玩具、學習用品、圖書畫冊等會更好。嘉豐瑞德理財師還建議可以為孩子購買儲蓄罐或和孩子一起進行一次投資,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另外提醒,玩具和學習用品等也盡量在正規商店購買,避免一些劣質商品,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送禮對象:朋友
選禮原則:趣味性強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離不開朋友,少不了朋友的友誼和支持。同時,也要學會維護這份友情,那么禮尚往來是必須的。但是在選擇禮品時可以多在趣味性上多想些點子,尤其是年輕的朋友,比如一起節日看場電影,親手制作的工藝品,搞笑的玩偶;有創意性的生活用品或者漂亮又實用的車載空氣凈化器等等。對此,嘉豐瑞德的理財師表示財富不僅僅體現在擁有很多錢,維護好朋友之間的友情,也是你一輩子的財富,那就在節日送份禮品吧。
中秋節的禮儀常識有哪些 篇3
中秋傳說之一——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二——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禮儀常識有哪些 篇4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