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那一晚話題作文(精選3篇)
中秋節的那一晚話題作文 篇1
今天雖是中秋節后的第一天,但我始終忘不了昨天那些難忘的時光。
那一天,我早早就起床了,看看父母和弟弟,原來他們早就起來了。媽媽一大早就出去買菜了,我和弟弟在家里等著媽媽買回來那新鮮的菜和水果,中午吃上可口的飯菜,當然也少不了家里的大饞貓——爸爸了。他一聽到中午會有好吃的飯菜,口水早已“垂涎三尺”啦!中午,望著一盤盤令人忘不掉的大蝦、排骨和燒魚,我真想一口把全部的菜都吃完呀。
終于要開吃了。我完全不顧“淑女”形象,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像一頭餓了三天三夜的老虎。弟弟望著我樣子,不禁哈哈大笑,他怎麼容許我都吃完呢?他也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嘴上都是油。過了幾分鐘,那些菜都被我們吃完了,而父母卻沒吃幾口,在這里要向他們說聲對不起啦,誰讓我和弟弟都是小饞貓呢,連我們家的大饞貓——爸爸也只吃幾口。我吃得直打嗝,肚子圓鼓鼓的。
昨天是我最難忘的一天,中秋節就是要團圓才有意義,這讓我想到臺灣同胞多麼希望和我們團圓啊,我希望和臺灣同胞團圓的日子早點到來,祝他們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的那一晚話題作文 篇2
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夜,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收看20__年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江門月,中華情”。
中秋晚會在江門舉行。舞臺后是帶著白色邊框的“城堡”。隨著歌舞《月圓人圓》,晚會開始了。舞臺邊有中間帶著燈燭芯的3朵小白花地玫瑰色的花,非常美麗。
我最喜歡的節目有兩個:一個是雜技芭蕾《小鳥天堂》。一只小鳥銜回來一顆樹種,幾百年后綠蔭達一萬多公頃,這就是巴金爺爺筆下的《鳥的天堂》。在優美的音樂中,許多穿著白裙的女孩兒在舞蹈。一位白衣男子把一位白裙女子輕輕托起,女子在空中輕盈的舞蹈。隨后,男子又將她放在肩上,女子又一次那么優美輕盈地舞蹈。真是精彩絕倫的表演!
中秋節的那一晚話題作文 篇3
20__年9月__日,是中秋節,我在家里過中秋,賞月。有很多人一定想知道中秋節有什么來歷吧,我來告訴你們。
中秋節,顧名思義,“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一定要吃什么?大家一定知道,當然是月餅。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