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節高二作文(通用3篇)
又是一年中秋節高二作文 篇1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又是一年中秋節高二作文 篇2
今天晚上的星星很少,只有中秋的月亮獨自在天空中,顯得更大更圓了。
我和媽媽還有小表姐去廣場賞月,在穿胡同時,小表姐絆了兩個跟頭,媽媽說“明天的日記就叫廣場掉牙記。”我們都哈哈大笑。
廣場上的蚊子很多,媽媽用驅蚊花露水往我胳膊上噴了又噴,我大叫:“快跑啊,媽媽來熏人了!”小表姐笑著說:“這篇日記應該叫廣場熏人記。”
廣場的月光和燈光使人心情愉快,我們三人又追又鬧又喊一些開口音互相噴別人,“葡萄、蘋果、破車......”每個人都被噴了一臉口水,笑的肚皮都要爆炸了,都說明天的日記就叫“廣場噴人記”了。
回到家門口時,天上的月亮更高更亮了,媽媽陶醉地朗誦了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一聽也詩興大發,立刻背誦了一首《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這個中秋夜真是又開心又充實啊!
又是一年中秋節高二作文 篇3
農歷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中秋節。這不僅是個全家團圓的日子,其中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呢!相傳有一天,神箭手后羿拜山訪友,途中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去天上的仙藥。這一幕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看見了。于是,便趁后羿外出打獵時,向嫦娥索要去天上的仙藥。嫦娥自知不是蓬蒙的對手,便吞下了去天上的仙藥,飄飄悠悠地升到了冷冷清清的月宮里。所以,每年農歷十五時,月亮上便會若隱若現地出現嫦娥和玉兔的影子。
每逢過中秋節時,是我們全家團圓的日子,全家人臉上都掛著喜氣洋洋的笑容。坐在院子里仰望著皎潔的圓月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當然中秋節的月餅也是我最忠愛的食物,它那香香甜甜的味道令我回味無窮。所以每過中秋節,我都狼吞虎咽地把月餅吃個凈光。而且我一邊吃,一邊對月餅贊不絕口。我還發現我吃的月餅上面不是刻著“福”字,就是刻著“團員”兩字。所以我覺得中秋節的月餅更香更甜了。這也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在外游子的思鄉之情。
晚上來臨了,一輪圓盤似的明月慢慢地掛在了天空。我們都迫不及待地來到野外拿著望遠鏡觀看。啊!我仿佛看到看見了嫦娥姐姐和玉兔正在向我們招手呢!
看了幾十分鐘,也回味了幾十分鐘,我的脖子都疼了,才戀戀不舍地回到了家。那皎潔的圓月依舊靜靜地鑲嵌在天空中。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這句詩。
啊!我愛中秋節,更愛它濃濃的團圓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