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同學聚會發言稿:曾經有幸是同窗
各位尊敬的老師,各位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從1985年那個的天高云淡的秋天,到XX年這個暑期蒸騰的炎熱的夏天。仿佛只是眨眼之間,就是30年的光陰。
三十年前,我們青春年少,我們懵懂無知——當然,個別的同學已經情竇初開,30年后,我們走過了而立,走過了不惑,除了個別同學保養有方風采尤似當年,這三十年的光陰,讓大多數同學體態變得臃腫,頭發變得稀疏,皺紋爬上了眼角……總之,我們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青春少年。
三十年前,我們的老師正當人生盛年,風度瀟灑,才華橫溢,年富力強。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這所樸素的校園里辛勤耕耘,為我們的未來開路導航。三十年后,他們或者過了耳順之年,或者已年近花甲;有的依舊寶刀不老,在崗位上指揮若定,叱咤風云;有的已在家中他含飴弄孫,頤養天年。
三十年前,我們入學的時候,校園內唯一的辦公樓,正在建設中,——我們是高二的時候,搬進這座樓的。三十年后,這座樓已經顯得寒酸破舊,老態龍鐘;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廢棄拆除。三十年前,樓前的楊樹和樓后的那棵柳樹,也正值青春好年華,青枝綠葉,生機勃發,曾經見證了我們在這個園子里走過的青蔥歲月。三十年后的今天,雖說是仍枝葉婆娑,但終究抵不過時光的殘忍,或者身體傾斜,或者肢體殘損。
三十年前,坐落在山下的這個院子,曾經是包括我們在內的許許多多的寒門學子心中的圣地:大家懷揣著夢想而來,載滿收獲而去;在以后的歲月里,哪怕是遠走他鄉甚至是漂洋過海,這個地方都是他們魂牽夢系割舍不掉的精神家園。
三十年以后,這個學校就要搬遷了,將要搬到縣城北邊白塔村外。據說,今年的秋天,新一屆的高一學生,將不在這里報到。如此,對我們而言,真正意義上的高中母校將不復存在。
三十年后,我們重回母校,面對這物是人非的景況,真的是感慨良多。
但我們始終堅信,是三年的高中歲月,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師恩深重,什么叫山高水長。
當年能忝列門墻,拜在老師們的門下,是我們一生的光榮。在那個我們急切地要改變自己身份和命運的年代,老師們的殫精竭慮,老師們的耳提面命,老師們的勞動和付出,為我們的堅定前行、為我們命運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強大的助力。我們忘不了老師們的恩情,忘不了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在這里,我們倍加懷念已經離我們遠去的張新生老師、孫敏老師。在這里,讓我們對今天到會老師和沒能到會的老師——郝建華老師、張獻明老師、楊婧蘭老師、楊淑芳老師等,表達最真誠的謝意和祝福,感謝老師們引領著我們走過了屬于我們的高中三年,祝福我們的老師身永遠身康體健,永遠幸福如意!
我始終相信,同窗友誼,地久天長。
是上帝的善良,是命運的垂青,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如此,我們才有可能成為同桌,成為一個宿舍里上下鋪的兄弟或姐妹,成為同一屆文科班里的同學。那三年,我們一起挑燈夜戰,焚膏繼晷,一起走過黑夜迎來黎明;我們在同一個教室,看著同一塊黑板,聽著同一位老師為我們講經布道;我們讀著同一篇課文,做著同一套習題,參加了同時舉行的一場又一場的考試;我們吃著同一個食堂里同樣的飯菜,同步感受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唱著同步流行的校園歌曲嗎,我們一直到多年后,還能一起唱響當年熟悉的旋律。
人與人相識相交的方式和機緣有很多。在命運的安排和驅動下,原本素不相識的兩個人,也許會成為生意場上的伙伴,也許會成為官場上的同僚,也許會成為麻將桌上的牌友,也可能會成為姻親關系中的連橋或者妯娌,但那絕對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同學,更不是這一屆我們這一班的的貨真價實、足斤足兩的、郭老師、曹老師、侯老師等人的學生。而且,就因為我們有了同學同窗這一種神圣的關系,我們才有了更多的包容與默契,才能夠在多年后重新聚會時,我們依舊如親兄弟姐妹一般親切,才能不管你高矮胖瘦、俊丑妍媸,都怎么看都怎么順眼。同學相聚,不看你的官位高低,不問你的財富多寡,關鍵是看我們對共同走過青春歲月如何理解,看我們對同學這兩個字怎樣認識。
曾經有幸是同窗,曾經相伴好時光。
——我自作多情地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工作和家庭的特殊原因使自己實在無法脫身,沒能參加此次聚會的同學,應該感到一種終身的遺憾。
在這里,我衷心地祝愿我的同學們,只要力所能及,事業上再有大成!除了升官發財,一定要身體健康!除了工作和所謂的事業,一定要家庭幸福,開心順心!
我始終堅信,豐寧一中使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