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同學聚會發言稿:曾經有幸是同窗
除去師大的四年,我這大半生的光陰都消磨在這個院子里了。這一點,有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座堪稱“古老”的教學辦公樓為證,有樓前的這棵老楊樹和樓后的老柳樹為證,有我送走的一屆屆學生為證。我對這個學校的感情很深的,也是很復雜的。可惜,這里將不再是豐寧一中了。對于肉食者的胡作非為,我又何間焉?豈敢妄加評論?只能用四個字真誠贊美:“他媽的!”我在這里工作了22年,從剛畢業時的摸爬滾打、轱轆馬爬、灰頭土臉,到今天的依舊一事無成、庸庸碌碌、乏善可陳,說起來一言難盡,這里不再啰嗦,下去再聊。
我要說的是,咱們豐寧這個地方,說他小,他的確很小,不過是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的一個小貧困縣而已。但說它大算得上很大。她有8755平方公里的面積,現有人口約40萬;我們當年上學的時候,也應該不少于30萬。而豐寧一中,應該是一代代豐寧學子心中的圣地啊!三十年前,你是黃旗的,他是鳳山的,沒有豐寧一中,你倆成不了同桌;你是菠蘿諾的,他是蘇家店的,沒有這個校園,你們就不會住進同一間宿舍,成不了上下鋪的兄弟或者是相伴一生的閨蜜。你是外溝門的,他是南辛營的,沒有這個校園,你我不會在同一個秋天走進豐寧一中,最后成了8856文科班的一員。
可是,這一個校園就要搬遷了,舊地重游,昔日的記憶已經無法與三十年后的現實對接,就如文天祥痛徹骨髓的詩句“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又如唐代詩人崔護的所說“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所以,作為豐寧子弟,我們衷心地祝愿我們的母校興旺發達。衷心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子里,多親多近,有機會常常就會;特別是遠在他鄉的兄弟姐妹,你們每一次的歸來后的一個電話,都是促成小范圍同窗聚會的機緣,是把同在一個小城的同學聚集在一起的一個契機。
情之所至,未免啰里啰嗦;有感而發,難免絮絮叨叨。
謹以兩首七律作結——
其一
蒼狗白衣嘆逝川,師生初見卅年前。
焚膏繼晷送寒暑,戴月披星忘苦酸。
歲月如歌明日曲,詩書有味勵學篇。
此來重聚龍山下,追撫今夕一泫然。
其二
那年七月輕揮手,云散風流四海間。
當時未曉春光暖,別后方知月色寒。
夢魂久鎖龍山下,心事長留潮水邊。
此日同窗再聚首,一杯薄酒酹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