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本研訓自查報告
②建立正常的教學研究機制,開展每周1—-2節教研課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各科組長組織引導老師們參加“說、授、評”活動,通過自身的實踐和討論學習成功的案例,學習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設計,組織與引導教師剖析自己的教育行為,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結合新課程標準精神進行備課、上課、說課、評課,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地結合。通過這樣的活動,有利于教師思維的碰撞和融合,有利于個體與集體創造力的培養。促進了教師之間相互啟迪與激發,使教研活動從形式向務實提高方面轉化,有利地促進校本教研上一個新的臺階。
(3)專業引領奠定新課程校本教研的基礎,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我校確定專業引領的方針是:校外延伸,校內培植。校外延伸的專業指導人員對象主要有二級:一級為國家骨干教師。主要采取直面對話和親臨指導等方式。邀請省、農墾教育專家現場報告指導點評,如請海南省教育教研培訓院副院長龍官吾為全體教師作“新課程課堂教學思考”報告,孫孝武、陳大均、楊耀南、陳良興等專家親臨課堂指導教學;二級為在教育界有影響的人士,如學校師生書法美術作品展覽期間,邀請省美協、書協、海大、海師的二十多位專家與師生座談、獻藝指導。校內培植主要是以校內骨干教師,他們是校本研訓的主力隊伍,是校本研訓培訓者的培訓者,如省特級教師張因親、全國優秀教師、省級課改領導小組成員岑啟和、省級骨干教師錢志忠、陳留寧,參加國家級培訓的教師以及二十多名墾區骨干教師。在校本教研的過程中他們能以身作則、示范及指導,做到人人能上導向課、示范課,能開講座,能深入課堂進行指導,能有效評價教學,能撰寫論文。如張因親校長作“新課程新理念”報告;岑啟和校長作“如何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活動”、“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報告;錢志忠副校長作“新課程心得體會”報告;張春教導作“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講座,滕紅楊傳達省教育廳關于綜合實踐活動的有關要求和指示等。充分利用現代化音像設備,組織教師觀看課程改革有關錄像,自攝自制教學錄像,形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更富有親近感。總之,校外的專業引導側重于理論導向,校內的專業引導傾向于實踐探究,理論與實踐兩者有機結合,使我校校本研訓工作開展得扎實而有效。
(4)同伴互動貫穿課程校本教研的全過程,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新課程中談到:“現代社會要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開放的視野”。遵循這一思維方式,我校制定了“同伴互動”一系列合作活動,堅持集體備課即單元內容分期備課、集體研究、教案共享、教后總結的集體備課模式。師徒結對子,即缺泛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選擇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為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問題經常請教師傅,師傅則熱心地幫助自己的徒弟。跟蹤聽課,或走上講臺進行示范,經常指導,提高徒弟的教學能力。此外,學校除了提倡師徒相互聽課外,還由科組確定了重點培養的青年教師,要求他們在本組之間相互聽課,每人每學期不少于20節,使青年教師迅速適應課堂教學,快速成長,有效的解決我校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