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寫關于諸葛亮的評價(精選4篇)
怎么去寫關于諸葛亮的評價 篇1
蔣琬的主動讓權,在漢末三國絕無僅有,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極為罕見。他寬容而又不失真性情,無論是作為領導、下屬、還是同事都是無可挑剔。他沒有前任的驚才絕艷,卻繼承了前任偉大的人格并發揚光大。蔣琬剛去世,劉禪就下詔,不再設立大司馬,一如當年諸葛亮去世不再設立丞相。許多年以后,一度控制蜀地,眼高于頂、鼻孔看人的鐘會出于內心深處五體投地的尊重親自前去拜祭的也只有諸葛武侯和蔣恭侯兩人……
這一年,董允也病逝了。費祎推薦陳祗接替董允的尚書令職務。陳祗擅于迎合劉禪和黃公公,深得劉禪的歡心,黃公公則開始干預朝政。當然,這對很會做人的費祎來說也沒什么。他下令在全國大赦,大司農孟光說他閑著沒事兒突然大赦是收買人心、姑息養奸。費祎無法反駁,孟光的前途也就此止步。
而姜維在這一年正忙著應對少數民族的叛亂,他恩威并施,迅速平定。這份功勞加速了他的升遷,同時也引起了費祎的“高度重視”。
公元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首都衛戍司令),與大將軍費祎共錄尚書事,主持朝政。姜維要出兵北伐,費祎沒說不行,但是交給姜維的軍隊不超過一萬人。姜維不氣餒,就憑這一萬人的軍隊,抓住羌人反叛魏國的機會出兵接應,成功為蜀國增添了生力軍。
公元248年,在上一年度取得戰果,腰桿兒正硬的姜維再次提出北伐,費祎說:“我們都比不上諸葛丞相,他老人家都搞不定的事兒,何況是我們呢,不如保境安民,以后什么時候出了天才,再由他去克復中原好了。不要老想著搞個大新聞,指望打一仗就能怎么樣,萬一有個閃失,后悔可來不及。”
怎么去寫關于諸葛亮的評價 篇2
第一、當年跟隨劉備入川、諸葛亮北伐的將士們老的老、死的死,蜀地招募的將士,保家衛國很積極,主動出擊就差得遠了。而吳國那邊,孫權正忙著與天斗與地斗與吳國全國斗,一天比一天不干正事兒……
時間,已經容不得再拖了。
第二、吳國雖然靠不住,但單憑蜀國肯定是獨木難支,靠不住也只能靠!從東路進軍才有可能協同作戰,將兩國優勢兵力集于一點。如果是北伐,消息的來往必然嚴重滯后。退一步說,如果吳國內亂,把主力部隊駐扎在東邊,也方便去趁火打劫。
第三、公元244-公元245年,魏國正在與高句麗王國交戰,雖然魏國所派兵力不多,高句麗王國也完全不是對手,但這時出兵畢竟能使魏國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這樣的機會,下一次誰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呢?
然而這一切因為蔣琬的積勞成疾、費祎的陽奉陰違、姜維的不理解被永遠擱置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面壁計劃,恰好有一個雙關語——付諸東流。
怎么去寫關于諸葛亮的評價 篇3
司馬懿隨未曾對諸葛亮發表評論和看法,但死狼狽逃竄的表現,已將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盡致。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司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兩員魏將趕上,扯住馬嚼環,叫曰:“都督勿驚!”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二將曰:“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
怎么去寫關于諸葛亮的評價 篇4
費祎率領主力部隊去漢中屯田,朝中所有政務都要送往漢中經他同意才能辦理。而在朝中替他主持工作的自然不是姜維,而是他所器重、提拔的尚書令陳祗。
公元249年,魏國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推翻大將軍曹爽一黨,朝野震蕩。魏國右將軍、討蜀護軍夏侯霸眼看司馬氏要篡權,棄魏投蜀,被蜀漢封為車騎將軍,單看官職的話,比姜維還高,相當于張飛生前的職務(張飛的老婆、劉禪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后夏侯霸死心塌地給蜀國當向導。
這下姜維終于得到了出兵的機會,這不就是丞相《隆中對》中指出的“天下有變”嗎?而且現在還有了活地圖夏侯霸的幫助,這讓一直以來都很孤獨的姜維倍受鼓舞。姜維詢問夏侯霸:“司馬懿既已把持魏國朝政,你看他會不會有征伐別國的企圖?”夏侯霸說:“他正在經營整理內部事務,還顧不上對外征伐。但有一個叫鐘會的人,年紀雖輕,如果得到重用,將是吳、蜀兩國的心腹大患。”
再看費祎,他也是真有原則,面對這樣的機會絲毫不動心,還是只給姜維一萬人,讓他放手去做!
明知費祎在耍他,姜維還是不愿放棄機會,真的帶著一萬人北伐了。等在他面前的,光是名將就有三位——司馬懿的親密戰友郭淮、天下士族領袖陳泰以及后來滅亡蜀國的鄧艾。這種局面,就是姜維本人被活捉也算不得他無能,可他竟然能與魏軍對峙許久,直到司馬昭率領大軍來援助才不得不撤兵。撤退時,負責斷后的部將句安、李歆向魏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