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歷,垂萬世則,是以麟鳳百數,嘉瑞雜遝。猶朝夕恪勤,游情《六藝》,研機綜微,靡不審核。若復留意廢學,以廣圣見,庶幾無所遺失矣。
書奏,帝嘉之,賜布五百匹,衣一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顏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賜,以校書例多,特以錢二十萬,使潁陽侯馬防與之。謂防曰:"賈逵母病,此子無人事于外,屢空則從孤竹之子于首陽山矣。"
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詁訓相應,詔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逵集為三卷,帝善之。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并作《周官解故》。遷逵為衛士令。八年,乃詔諸儒各選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為左中郎將。八年,復為侍中,領騎都尉。內備帷幄,兼領秘書近署,甚見信用。
逵薦東萊司馬均、陳國汝郁,帝即征之,并蒙優禮。均字少賓,安貧好學,隱居教授,不應辟命。信誠行乎州里,鄉人有所計爭,輒令祝少賓,不直者終無敢言。位至侍中,以老病乞身,帝賜以大夫祿,歸鄉里。都字叔異,性仁孝,及親歿,遂隱處山澤。后累遷為魯相,以德教化,百姓稱之,流人歸者八九千戶。
逵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余萬言,又作詩、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后世稱為通儒。然不修小節,當世以此頗譏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時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除兩子為太子舍人。
論曰:鄭、賈之學,行乎數百年中,遂為諸儒宗,亦徒有以焉爾。桓譚以不善讖流亡,鄭興以遜辭僅免,賈逵能附會文致,最差貴顯。世主以此論學,悲矣哉!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也。年數歲而知孝讓,雖出入飲食,自然合禮,鄉人號為"張曾子"。七歲通《春秋》,復欲進余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曰"饒"焉。
后就長水校尉樊鯈受《嚴氏公羊春秋》,遂博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學焉。
舉孝廉光祿主事,稍遷,永元中為會稽太守,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松等。奉后為潁川太守,松為司隸校尉,并有名稱。其余有業行者,皆見擢用?ぶ袪巺栔竟,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
初,霸以樊鯈刪《嚴氏春秋》猶多繁辭,乃減定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
霸始到越,賊未解,郡界不寧,乃移書開購,明用信賞,賊遂束手歸附,不煩士卒之力。童謠曰:"棄我戟,捐我矛,盜賊盡,吏皆休。"視事三年,謂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蓋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
后征,四遷為侍中。時皇后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后當為五更,會疾卒,年七十。遺賴諸子曰:"昔延州使齊,子死嬴、博,因坎路側,遂以葬焉。今蜀道阻遠,不宜歸塋,可止此葬,足藏發齒而已。務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當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為受之。"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縣,因遂家焉。將作大匠翟酺等與諸儒門人追錄本行,謚曰憲文。中子楷。
楷字公超,通《嚴氏春秋》、《古文尚書》,門徒常百人。賓客慕之,自父黨夙儒,偕造門焉。車馬填街,徒從無所止,黃門及貴戚之家,皆起舍巷次,以候過客往來之利?财淙绱耍m徙避之。家貧無以為業,常乘驢車至縣賣藥,足給食者,輒還鄉里。司隸舉茂才,除長陵令,不至官。隱居弘農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后華陰山南遂有公超市。五府連辟,舉賢良方正,不就。
漢安元年,順帝特下詔告河南尹曰:"故長陵令張楷行慕原憲,操擬夷、齊,輕貴樂賤,竄跡幽藪,高志確然,獨拔群俗。前比征命,盤桓未至,將主者玩習于常,優賢不足,使其難進歟?郡時以禮發遣。"楷復告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