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通用14篇)
《散步》教案 篇1
《散 步》 教 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 文章生機蓬勃的意境美。 。
3、學習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重點、難點:
1、重點:(1)整體感知 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的語言美。
2、難點: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寶》,導入新課 :
聽著這溫馨甜美的音樂,我想同學們一定會想到溫暖的家。我想問問大家,你們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來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樂融融的。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作家莫懷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讀文生情、整體感知
輕聲朗讀,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
。2)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三、品讀課文 、 探究主旨
1、朗讀課文1-4段:
(1)、問題探究:“我”決定出來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設想:第2自然段說“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假設你是文中的“我”,你準備怎樣勸說呢?(要求以兒子的口吻,結合課文內容來說。)
2、輕聲朗讀5-7段,思考下列問題:
a、 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
b、 “我”是怎么解決的?
c、 結果又是如何?
d、 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給文中的哪一個?為什么?
3、讀第8自然段,說說你的理解。
a、深情朗讀
b、問題探究:
(1)、課文最后一句說:“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睘楹我兀穩地,走得那么仔細?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默、朗結合,品味意境)
。ㄟ@是一篇短玲瓏剔透、短小精悍的敘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
1、 思考:①文章哪幾個段落有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 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 樹、魚塘(“粼、鱗”、)
2、思考:①從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樣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機、春天的召喚——哲理: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五、賞讀入心 拓展運用
抒寫親情:發短信給至親
看到這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的場面,想必同學們心中也撥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寫一段50字左右的溫馨短語,把它發給你的親人。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親情無處不在,它在我們每個人的家中,更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請你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書設計:
人物:母親、我、妻子、兒子
“我”委屈兒子——孝順(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分歧——解決
承前啟后
母親依從孫子——滋愛(愛幼)
《散步》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朗讀,較準確地評價作品人物,體味人性美;
2、過程和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特別能品味美文的語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表述并感受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難點:
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形象分析;品析優美的語言。
學習方式:
朗讀、品味、討論、質疑。
學習步驟:
一、導入:
A:家,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情,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親情和關愛的空間。今天,讓我們步入一個家庭,去感受這個四口之家濃濃的親情。
B:(或:我問同學們一個小問題:咱們班的同學有經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嗎?請舉手!堃晃煌瑢W談談和父母一起散步時有什么感受。——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項內容,它是一種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敘事散文——《散步》。)
二、第一遍閱讀——理解文意(自讀)
現在請同學們將課文讀一遍,建議你用自己擅長的讀書方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邊讀邊這樣理解文意——試著給文章再擬一個標題,并說明你擬這個題目的理由。
。◣熒樱
三、第二遍閱讀——品評人物(品讀)
課文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現在老師建議你再這樣朗讀課文:你把自己當作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讀課文,好像作者寫完文章后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
讀后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本文一共寫了幾個人?哪一個最令你感動?為什么?請讀出文中寫的感動你的人的句子。
。◣熒樱
母親:“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边@句話說明了什么?——信賴。哪一個地方寫到了母親的語言?“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為什么改變了主意?那么母親的這段話怎么讀才好呢?誰來試一試?(奶奶仁慈和善良、愛孫子)
爸爸:作者為什么令你感動?作者希望在母親的有生之年能多出來幾次散步。作者對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作者的這種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過?哪幾個字應重讀?——又、太。作者在內心深處為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而高興。這是什么描寫?——心理。(爸爸孝順、有責任心)
孩子:說一說孩子令你感動的理由。文中小孩說了兩句話,誰來讀一下?這個小孩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靠自己細致的觀察得出的。說明這個小孩怎么樣?——聰明。(我乖巧、懂事)
妻子:“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句話有怎樣的含義?。為什么這個妻子在外面總是聽丈夫的呢?那是因為她維護夫妻之間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給丈夫什么?——面子。下面我們把文章最后一段齊讀一遍。(妻子 默默奉獻、賢妻良母)
四、請談談這個家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印象?
和睦,溫馨;ハ囿w諒、關愛家人。這是個互敬互愛,充滿著骨肉之情的家庭。這個家庭是非常團結幸福的,他們都能顧全大局,為他人著想。
五、第三遍閱讀——品味語言(跳讀、析讀)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美,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把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同位之間探討一下。(提示:從景物描寫句、含義豐富句、對稱句入手,注意語言的品味)
教師舉例子:“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蹦銈兛蠢蠋煂@句話的品味:“散步”緊緊扣題,全句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另外一個角度: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在的寫法,表現出了濃濃的親情。還可以品味,“我”這個字擺的地方非常重要。把“我”放在前面,就表現出“我”的一種責任感,且與后面“我”起的作用是相呼應的。還可以看,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是一個倒過來的句子。這樣寫很莊重。表現了“散步”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看。這個句子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品味。
再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侯很聽她的話一樣!北葲r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這種妙思來自何處呢?就是由甲說到乙,再由乙說到甲,便構造成這種妙句。
大家就選一個地方,找一找。(師生互動)
六、情感生成
說一說: 你記得父母的生日嗎?在你父母生日那一天你是怎樣做的?你準備怎樣做?
七、結課
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啊!
八、布置作業
回到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孝敬父母的事。
《散步》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掌握字詞,有感情的朗讀,整體感知內容;
2、領會主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3、品味精巧自然樸實的語言。
【 課前預習】
自學要求與步驟(一定按照要求做喲!)
1、有感情的朗讀,注意標畫、識記文章中的重要字詞。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語言方面的特點。
3、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填漢字(不要看課本!)
分歧( ) 一shà( )時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 你就背( )著我 我背( )上
4、《散步》作者( ),重慶人,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詩禮人家》等。
5、讀了全文,你從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 導學探究 】
一、整體感知:(放錄音或誦讀)
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簡要的用一句話概括)
2、學生討論,圍繞“散步”這件事概述事情的經過。
3、整個散步的過程,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個家庭?
二、研讀探究:
4、深入探究,把握主旨,體會親情
。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產生分歧,誰做的最好,你最欣賞哪個人物,為什么?用簡單的詞語概括文中人物的特點
。2)朗讀文中最動人的場景,體會句子的含義“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既然母親不算重,兒子也輕,我和妻子為什么還這樣做?)
A“慢慢地,穩穩地,很仔細”表明 。
B“整個世界”表明。
(3)本文通過( ),體現了( )。
。4)我說我家的故事(通過本文學習你體會到家庭中這種尊老愛幼的濃濃親請了嗎?)
5、品味語言 (我們喜歡這篇文章不僅因為喜歡這家人,也喜歡這篇散文清新雋永的語言,請同學們找出你喜歡的語句,朗讀出來,并說出喜歡的理由。)
示例:我喜歡“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句話,因為這句話表現了兒子天真可愛,聰明的特點,話里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6、探究技巧
你能發現值得借鑒的寫作技巧嗎?
。1)我發現:本文選取了祖孫三代( )這樣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現了中華民族( )的傳統美德,這一重大的主題,這是采用了( )的寫法。
(2)我發現:文中通過對母親進行( )和( )等細節描寫,表現出對孫子的喜歡與愛護,對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恰當的描寫很重要。
三、小結全篇
【 能力提升 】
北風乍起時
看完電視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電話,直到9點,那端才響起兒子的聲音:“爸,什么事?”
他連忙問:“昨晚的天氣預報看了沒有?冷空氣南下了,厚衣服準備好了嗎?要不然叫你媽給你寄……”
兒子漫不經心地答道:“不要緊的,還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說。”
他絮絮不休,兒子不耐煩了:“知道了,知道了,馬上就買。啰嗦!绷塘穗娫。
他剛準備再撥過去,鈴聲突響,是他住在哈爾濱的老母親,聲音顫巍巍的:“天氣預報說,你們那兒今天變天,你加衣服了沒有??”
疾風陣陣,從他忘了關好的窗縫里乘虛而入,他還不及答話,已經結結實實打了個大噴嚏。
老母親急了:“已經感冒了不是?嗨!怎么這么不聽話,從小就不愛加衣服……”絮絮叨叨,從他7歲時的劣跡一直說起,他趕緊截。骸皨,你那邊天氣怎么樣?”
老人答:“還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抵達的南國,卻忘了勻一些,給北風起處的故鄉,和已經年過七旬的母親。
人間最溫暖的親情,為什么,有時竟是這樣地殘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來臨時,他仍會趕在北風之前,向深圳投去問候和叮囑,可是他的第一個電話,應該是往哈爾濱去的。
1、 這兩篇文章的他與我在對待長幼的關系上有什么異同。
2、讀了《散步》和《北風乍起時》,你想對你的父母說些什么,你自己會怎么做?
課外閱讀與積累:
1、《主題學習》叢書中找出相關親情友情的章節,并做摘記。
2、節選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保ó吺缑簟缎⑿臒o價》)
名人名言:
3、 人和兒童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她)們的生活狀態,最能真實地反映一個社會國家的文明程度。
4、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的最好。
《散步》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間表達的濃厚感情。
2、品讀含義豐富的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品評鑒賞能力。
3、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到溫馨的親情,F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的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自學指導——預習與交流
1、讀準下面這些加點字的讀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時(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應該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
3、作者簡介
莫懷戚,1951年生,重慶人。當代作家,現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余年,用多種體裁創作,以小說見長。著有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中篇小說《詩禮人家》,長篇小說《經典關系》《透支時代》等。
三、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ㄒ唬┱w感知
朗讀課文,把握溫和、親切中含著莊重的語氣和平穩的語調,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并思考下列問題。
1、散步的地點在哪?哪個季節?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時發生了什么?
散步的地點是:田野;散步的季節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散步的過程發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樣產生的?
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我”決定委屈兒子,順從母親,走大路。母親固然聽兒子的,但在這種特定的情景下,更愛孫子,“變了主意”走小路。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
4、在解決分歧的過程中,誰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誰的權力最大?研討中對每個人物作簡要的分析并讓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注意品評,讀出感情。
。1)可以說每個人做得都好,因為“我”:孝順善良;母親:慈愛親切;妻子:溫柔賢惠;兒子:聰明乖巧。
。2)家庭成員之間不存在權力的大小,他們之間好像構成了一個循環的關系鏈,那是因為有親情。作者在字里行間都表達出這種永恒的情感,闡釋了一個重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
5、在解決分歧時“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
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文章告訴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責任重大。
6、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兒子對于“我”和妻子來說,背起來應該很輕松,可為什么我們都走得很慢很仔細?
答:“我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人的尊敬,對小孩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7、這是怎樣的一家人?
答:互敬互愛、溫馨幸福、融洽和諧、尊老愛幼。
(二)深層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答:這句話表達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大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為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2、這篇短文為什么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答: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出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即:對家庭的熱愛,對親情的珍惜和重視。
3、作者選取“散步”這個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親的關系為主線,逐步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和睦、互敬互愛的關系。那么作者是怎樣由小見大,從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答:通過散步,體現美好的家庭生活,寫一家人的互敬互愛!八F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蔽倚r候是一個乖孩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現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親很尊重我。母子之間互相尊重,相處和諧,充滿骨肉之情。“我的母親老了……她總是聽我的!蹦赣H老了,尊重我的選擇;兒子還小,習慣聽我的話;妻子呢?在外面往往聽從我的意見。一家人互敬互愛,非常和諧。
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祖孫三代的感情。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毙÷菲閸,孩子感興趣。母親慈祥,想讓孫子高興,改變了主意,反映了老母親對孫子的愛護。
。ㄈ┱Z言品析
1、寫景的句子
。1)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
這段文字描繪了新綠、嫩芽、冬水,展現了春天的氣息、生命的呼喚,寫得富有詩意,讀后使人似乎聞到了鄉間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現出勃勃的生機,同時也襯托了一家人散步時祥和、歡樂的心情。
(2)她的眼順小路望過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現了母親理解孫兒愿望的內心世界,同時渲染了一種和諧美好的氛圍。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師生適時點評)
(1)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兒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罢驗槿绱恕币痪洌滞嘎读恕拔摇钡奈幕摒B。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么樣的情態,就要用什么樣的語言。
。2)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比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1)有的濃,有的淡。
。2)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
。5)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很輕。
(7)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作用:語言精美,兩兩對稱,整齊和諧,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4、含義深刻的語句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我”是家庭主腦,如果處理不好母親、兒子兩者間的“分歧”,會影響家庭和諧。“我”把這種“分歧”的處理看得很重,可見“我”對家庭的重大責任感,表達了“我”對母親、兒子兩人濃濃的親情。
【小結】本環節意在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幫助學生養成一種閱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同時指導學生以后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樣的語言,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要的只是一份樸實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ㄋ模⿲懽骷记
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技巧?有怎樣的作用?
生甲:以小見大,小題大做,大詞小用。文章以平常事來探討家庭倫理中的大原則,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幾處大詞小用更有利于主題的表達,展現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母親不愿散步卻讓“我”勸出來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決——“我”決定走大路,母親卻改變了主意。親情、倫理、人性的亮麗之光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輝。
生丙:語言平易樸實卻生動活潑,內涵豐富,音韻鏗鏘。全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滿著生活的情趣,表現了家庭的幸福和溫馨,不少句子言微意遠,意在言外,含義豐富。句式的整齊與錯雜,語意的對稱和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于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四、板書設計
開篇點題:寫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環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現親情
五、拓展延伸
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請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學們分享。
《散步》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培養學生學生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3、提高散文的閱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
品味細節,感受課文的人性美;
教學難點
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蘊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里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盡可能不著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都喜歡些什么?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臺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飯后散步——一般都誰去?喜歡去什么地方?意見一致嗎?記憶中爭執最激烈的一次是怎樣有]的?結果呢?
【設計理念:閱讀為寫作服務。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么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為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么”,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 “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發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因為關于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說“你們來寫什么”時,我并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現在我知道應該說:“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范文的學習:導入范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一家人有分歧,到底怎樣解決?有一位莫老師也遇到這類似的事,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看看他是如何解決的?我們又能得到什么樣的啟示? [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范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嘗,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生:(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佟拔摇笔莻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理念:閱讀感知是最必要的一步,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對文章的理解。這種理解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拔恼虏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說真有什么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閱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范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說說,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么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說“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边@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為一個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后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夸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傥恼乱婚_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愿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散步的原因。 )
、谀赣H為什么不愿出來?(老了,走遠了會累 )為什么又出來了呢?(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對兒子怎樣?(母親也很聽話)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么不同? (小時侯我聽話出于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于信任和尊重。 )
、邸拔覜Q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并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后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說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愿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茏詈螅掖蛩阍趺崔k?(委屈兒子。)
為什么?(大路方便老人,為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么意思?(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最后走大路了嗎?為什么?(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
這反映了母親什么樣的情感?(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摸摸 )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不,因為母親兒子都很輕。)
、菽敲,為什么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后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蘖恚荷⒉角,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理念: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里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進程式,因為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新學期開始了,希望這篇初一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能夠幫助各位老師與同學。祝大家學習愉快!
《散步》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這一活動是在主題活動“我們的城市”背景下進行的。故事情節與我們在中班階段進行的“逛街”游戲十分相似,于是我們借助有趣的故事情景嘗試開展了一次器樂活動。
活動目標
.能用不同的樂器或用相同的樂器不同的演奏方法模擬故事里的各種聲音,并嘗試運用回旋曲完整表演故事。
.按場景以小組輪換的方式進行器樂表演,體驗合作表演故事的快樂。
活動準備
.各種樂器,故事圖片等。
.幼兒已聽過故事,并探索過部分情節的聲音。
3.樂曲《稻草中的火雞》。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今天天氣真好,母雞蘿絲準備出門去散步了!
.幼兒聽音樂用肢體動作學母雞蘿絲散步。
3.我們還可以怎么表現母雞蘿絲很高興的樣子呢?
4.母雞蘿絲在散步時發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聽故事。
二、講述故事,組織討論
.講述故事。
.狐貍的壞主意得逞了嗎?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狐貍呢?
3.母雞蘿絲去散步時去過哪些地方?它先去哪里再去哪里?
4.共同探討其中一個故事情節的聲音。如,你最喜歡哪段故事?在這段故事里,你能聽到什么聲音?這些聲音是怎樣的?什么聲音在前,什么聲音在后?
5.你會用什么樂器表現這些聲音?
6.導幼兒嘗試用樂器表演。
7.請部分幼兒表演。
三、交流分享,共同游戲
.分別請幼兒選擇樂器嘗試游戲。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幼兒的探索情況。
.交流分享。請幼兒仔細看看某組小朋友表演得像不像,他們用了什么好方法。
3.請一個幼兒扮演母雞蘿絲用肢體動作表現散步的情景,其余幼兒分組用樂器表演各個場景,共同游戲。
附:從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到音樂活動的演變
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講述的是母雞蘿絲在農場里散步時和一只狐貍之間發生的故事。故事內容如下:母雞蘿絲出門去散步,狡猾的`狐貍跟在身后。咚!梆!狐貍被釘耙撞倒在地。母雞蘿絲繞過池塘,狡猾的狐貍跟在身后。撲通!呱呱!狐貍一下掉進池塘。母雞蘿絲經過磨坊,狡猾的狐貍跟在身后。嘩啦啦啦!嘩啦啦啦!狐貍被面粉袋砸到了頭。母雞蘿絲穿過籬笆,狡猾的狐貍跟在身后。咕嚕!咕嚕!咕嚕!咕嚕!砰!狐貍跳到滑下山的車,撞倒了一大片蜜蜂房。嗡嗡嗡嗡!蜜蜂追著狐貍跑,狐貍嚇得趕快逃。母雞蘿絲散完步,高高興興回了家。在仔細閱讀后,我們發現這個故事可以作為三種活動的素材:
●故事創編。雖然該故事情節簡單,僅用很少的文字介紹了母雞所經過的地方,但是畫面精美,能讓幼兒展開想象,嘗試編講故事,有助于豐富幼兒的語言,開拓幼兒的思維。
●器樂探索。每個故事場景中的音響描寫都十分生動,可以為幼兒提供用樂器探索表現各種音響的機會。
●合作表演。雖說故事中只有母雞蘿絲和狐貍這兩個角色。但是班級中的幼兒個個都可以模擬故事場景中的聲音,人人都可以有配音任務,都需為成功表演而通力合作。
《散步》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多角度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深層意蘊。
2.把我朗讀技巧,學會通過語氣、節奏的變化把握語言所表達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語言特點,了解什么是“對稱句”“回環句”并品味。
難點
1.熟讀課文,多角度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深層意蘊。
2.探究本文的語言特點,了解什么是“對稱句”“回環句”并品味。
一、預學單(課前)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熬過分歧霎時水波粼粼
2.根據課文內容,在下列的缺空處填上恰當的詞語。
。1)大塊小塊的新綠地鋪著。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的父親。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終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
。1)樹枝上的嫩芽兒也蜜了。
。2)不過,一切都取絕于我。
(3)我決定委曲兒子了。
。4)兒子雖然很胖,畢競幼小,自然也很輕。
4.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中國足球的發展壯大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這個欄目辦得惟妙惟肖,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C.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D.鄧稼先作為一個國內外展露頭角的優秀物理學家,在公開場合便銷聲匿跡了。
5.文中“有的濃,有的淡”中的“濃”意思是
A.氣味或味道很重。
B.液體或氣體中所含的某種成分多。
C.這里指顏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二、互動單(課堂)
探究點一:本文通過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題?
探究點二:文中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探究點三: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边@句話的深刻含義?
三、課堂練習
7.朗讀下列語句,標注朗讀重音,體會句子的豐富內涵。
(1)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2)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
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3)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領袖人物在嚴重關頭時那樣。
8.找出文中對稱的句子,讀一讀,說說你的發現。
9.下面兩句話,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道德品質?
我說:“走大路。”
(母親)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四、課后練習
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
本文擬一個標題,并說說你的理由。
五、反思總結(困惑或收獲)
《散步》教案 篇8
重慶一中 皮坤龍
一、教學目標
1、感受親情,體味濃重的情意。
2、學習文章巧妙構思,體會文章平易樸實而又內涵豐富、耐人尋味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重點
1、體味濃濃的親情,品味語言的準確性。
2、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
4、學會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親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教學難點
1、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2、領悟儒家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四、導入 新課
如果世上有一種水能讓你喝了會醉,那么這種水一定叫母愛,因為母愛如水,如果世上有一座山能讓你學到堅韌,那么這座山一定叫父愛,因為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祖輩們,在艱辛和苦難里繁衍生息,沒有畏懼,從不悲觀,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安適。可是,等到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已擔不起重負,他們如同風中飄蕩的落葉一樣,預測不了明天的行程。做兒女的我們這時應該怎樣做呢?(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鄙系蹮o法照顧到每一個人, 所以才創造出母親!)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莫懷戚筆下的這一家人是怎樣做的?它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五、教學新課
。ㄒ唬、速讀課文,感知課文(請同學們翻開書,集體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思考這樣兩個問題)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5’
1、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1’
2、這篇課文你讀懂了哪些內容?書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 3’
明確:(1)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2)中年人的責任感;(3)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4)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搖籃;(5)互敬互愛的·家人……
(同學們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大家肯去發掘,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一家人營造的溫馨和諧的氛圍,這洋溢著的濃濃的親情真讓人羨慕,惹人向往。那他們是怎樣營造的呢?他們有怎樣的性格呢?請同學們自由表述文中人物留給你的印象,并從書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品味分析)4
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
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ǘ⒀凶x賞析
。ㄍ瑢W們都很準確地摸清了人物的性格,相應的句子也找得很正確?蓵泻孟筮有幾句寫景的句子在那顧影自憐,無人問津呢!在哪幾段?好的,請同學們把這幾句話集體讀一下。語言清新明麗,景色優美動人,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沒有?是像個花瓶擺在那里,僅做裝飾,還是作者別有深意?)
4段描寫了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第三段寫的是“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潛臺詞是什么?死神的背影是讓人望而生畏,當它悄然而至的時候,氣氛壓抑,令人窒息,文章在這的感情基調變得深沉的,很顯然不能讓陰云籠罩著我們散步時頭頂上的星空,作者這幾句輕描淡寫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讓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4
7段寫景交代了兒子走小路的原因。
。ㄟ@樣美麗的景色,這樣迷人的春光,我們全家人才出來踏青,本以為風平浪靜,誰知微風拂過,湖面蕩起點點漣漪,我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
。1)在面對分歧時,我的決定是什么?“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為什么這樣說? 4
明確: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親聽我的,兒子聽我的,妻子聽我的,現在祖孫發生了分歧等我定奪,處理好了,全家高高興興,處理不好,別別扭扭就會影響家庭的和諧,于是我感到責任的重大,表達我對母親、妻子和兒子三人濃濃的親情。
。ê玫哪兀椰F在請同學們展開想象,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文章并未寫妻子、兒子的反應,想象一下二人的反應?請同學們拿起筆,任選一個題目,迅速掬捧起你腦海那思維的浪花。好的,給你們三分鐘時間)
。2)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3)文章并未寫妻子、兒子的反應,想象一下二人的反應?
明確:文中對妻子、兒子著墨不多,但他們也在盡自己所能維護著家的溫馨和諧。妻子溫柔賢惠;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決定后他欣然接受沒有一點蠻橫無理的態度。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后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從小到大孩子就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6
(4)(同學們的描寫細膩生動,想象也切合情理,準確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已經達到了人我合一的境界,通俗的說法就是“成了他們肚子里的一條蛔蟲”。我還有最后一個問題要問同學們)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拔摇北衬赣H,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為先,信奉天下為公。作為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4
。ㄋ模┦銓懹H情,發短信給至親。(散步在緩緩的進行著,作者的筆尖蘸飽了情感,親情在字里行間不經意的流淌著。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也撥起了感情的弦,心中有千言萬語想對知心的人傾訴。學校12月份要舉行一個發短信比賽,現在我們就先預演一下。請同學們按照屏幕上的要求,以親情為主題,寫一段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把它發給你的親人……)6
。ㄎ澹┙處熜〗Y:課雖然結束了,但留給同學們的求索卻遠遠沒有結束。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痹竿瑢W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1
《散步》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渡⒉健愤@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拔摇睘槭裁锤械截熑沃卮?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币龑W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谠谏⒉街袃蓛蓪ΨQ的句子很多!澳赣H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垡孕∫姶蟮膶懛ǎ和ㄟ^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丶铱纯础,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散步》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品味文章語言表達上“舉輕若重”的特點。以詞語的選用與句式結構兩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
教學難點 :
小組活動時,尋找典型詞句,體會“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表達作用。
教學方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構新的學習。學習策略有: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 學習
1.回憶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一起散步會發生些什么事情?
請兩至三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交流。
(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建構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給新知的學習構筑起合適的背景,以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要求: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檢查閱讀效果:
A. 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 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現。
(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起點)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么重要。作者從中感受到責任的重大,領悟到家庭、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內涵。(總結可以請學生做。)
二、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1.朗讀第一、二兩節,師生共同探討。
朗讀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詞語或句式很“特別”。
學習第一節:以學生平常習慣的表達方式作為參照進行比較,發現作者選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習慣的表達有:
我們一家四個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在田野上散步。
……
歸納比較結果:文章選用的句式有強調的意味,鄭重其事地推出一個一個鏡頭。
(進一步朗讀并感受課文語言,切入到本課主要目標——語言的探究,通過比較發現句式的不同尋常。)
學習第二節:自主發現句式比較特殊的句子。推選用得巧的詞語。
句子: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詞語:信服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會發現句式與詞語的選用上都有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寫得很重,寫得意義不凡。)
2.學生歸納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作者用心選用句式與詞語,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顯得那么不同尋常。
(歸納的環節非常重要,它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
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1.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后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 的真正達成在于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四、拓展:強化發現
1.調用積累,向課外拓展。
交流明確:
(1)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由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如“免受鯊魚之吻”。
(2)有時舉輕若重能使得文章輕松幽默,如“扛著一支鉛筆”,“學生周末大逃亡”。
(3)分場合與對象,輕重得體,例如北京申奧時何振梁的一席話:“無論你們今天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將創造歷史,但是只有一種決定能改變歷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將通過運動促進世界和中國的友誼,從而使全人類受益
2.與作者原文比較,推進研究。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出示這三句話,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并且評價刪改的效果。
(教學中,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于初一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
(教師根據學習情況決定是學生個體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養成平等審視的意識,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同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合理、能說得通就可以。)
3.總結
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風格。
(學語文,更應該用語文。用中才會思學,學也才會其樂無窮。)
五、比較:驗證發現。
自讀(金黃的大斗笠),比較兩篇文章語言的特點,并研究造成兩文語言風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黃的大斗笠)寫了一個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溫馨世界,語言是活潑潑的。
(比較是研究性學習經常用到的方法,(散步)與(金黃的大斗笠)的視角截然不同,表達的感情也相距甚遠,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也就各有千秋,這兩篇文章作為一組教學材料,比較它們的語言風格,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角度。當然,教學中不要趕進度,來不及1課時完成,可以把這一項任務放在課后,作為一次研究性的作業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批改后進行適當評講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業
假設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兒子”,寫一寫這件事情,感受語言的另一種魔力。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會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散步》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
1.品味文章語言表達上“舉輕若重”的特點。以詞語的選用與句式結構兩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
教學難點 :
小組活動時,尋找典型詞句,體會“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表達作用。
教學方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構新的學習。學習策略有: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 學習
1.回憶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一起散步會發生些什么事情?
請兩至三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交流。
(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建構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給新知的學習構筑起合適的背景,以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要求: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檢查閱讀效果:
A. 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 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現。
(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起點)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么重要。作者從中感受到責任的重大,領悟到家庭、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內涵。(總結可以請學生做。)
二、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1.朗讀第一、二兩節,師生共同探討。
朗讀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詞語或句式很“特別”。
學習第一節:以學生平常習慣的表達方式作為參照進行比較,發現作者選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習慣的表達有:
我們一家四個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在田野上散步。
……
歸納比較結果:文章選用的句式有強調的意味,鄭重其事地推出一個一個鏡頭。
(進一步朗讀并感受課文語言,切入到本課主要目標——語言的探究,通過比較發現句式的不同尋常。)
學習第二節:自主發現句式比較特殊的句子。推選用得巧的詞語。
句子: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詞語:信服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會發現句式與詞語的選用上都有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寫得很重,寫得意義不凡。)
2.學生歸納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作者用心選用句式與詞語,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顯得那么不同尋常。
(歸納的環節非常重要,它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
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1.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后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 的真正達成在于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四、拓展:強化發現
1.調用積累,向課外拓展。
交流明確:
(1)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由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如“免受鯊魚之吻”。
(2)有時舉輕若重能使得文章輕松幽默,如“扛著一支鉛筆”,“學生周末大逃亡”。
(3)分場合與對象,輕重得體,例如北京申奧時何振梁的一席話:“無論你們今天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將創造歷史,但是只有一種決定能改變歷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將通過運動促進世界和中國的友誼,從而使全人類受益
2.與作者原文比較,推進研究。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出示這三句話,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并且評價刪改的效果。
(教學中,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于初一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
(教師根據學習情況決定是學生個體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養成平等審視的意識,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同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合理、能說得通就可以。)
3.總結
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風格。
(學語文,更應該用語文。用中才會思學,學也才會其樂無窮。)
五、比較:驗證發現。
自讀(金黃的大斗笠),比較兩篇文章語言的特點,并研究造成兩文語言風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黃的大斗笠)寫了一個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溫馨世界,語言是活潑潑的。
(比較是研究性學習經常用到的方法,(散步)與(金黃的大斗笠)的視角截然不同,表達的感情也相距甚遠,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也就各有千秋,這兩篇文章作為一組教學材料,比較它們的語言風格,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角度。當然,教學中不要趕進度,來不及1課時完成,可以把這一項任務放在課后,作為一次研究性的作業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批改后進行適當評講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業
假設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兒子”,寫一寫這件事情,感受語言的另一種魔力。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會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教學資料:
一、括號內為原文刪去的三句話: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2.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3.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二、關于作者
《散步》教案 篇12
學習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125—128頁。課文寫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體現出濃濃的親情,家人之間的相互關愛。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比較閱讀。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構圖示
散步莫懷戚
人物:母親、我、妻子、兒子
事件:散步——分歧——解決
“我”委屈兒子——孝順(尊老)
母親依從孫子——滋愛(愛幼)
主旨: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感情。
學習過程
一、導學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渡⒉健愤@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讀文生情、整體感知
1、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2、檢查閱讀效果: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e.結果如何?
三、品讀課文、探究主旨
1、朗讀課文1-4段:
。1)、問題探究:“我”決定出來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設想:第2自然段說“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假設你是文中的“我”,你準備怎樣勸說呢?(要求以兒子的口吻,結合課文內容來說。)
2、輕聲朗讀5-7段,思考下列問題:
a、“我”是怎么解決的?
b、結果又是如何?
c、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給文中的哪一個?為什么?
3、讀第8自然段,說說你的理解。
a、深情朗讀
b、問題探究:
(1)、課文最后一句說:“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為何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那么仔細?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結合,品味意境)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短小精悍的敘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
1、思考:文章哪幾個段落有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2、思考:①從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樣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機、春天的召喚——哲理: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五、賞讀入心拓展運用
抒寫親情:發短信給至親
看到這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的場面,想必同學們心中也撥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寫一段50字左右的溫馨短語,把它發給你的親人。
六、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散步》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樸實而深沉的親情之愛。
2、以自主、學習、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課文的解讀。
教學重點:
從人物的選擇來理解課文的親情之愛。
教學難點:
1、中景物描寫所提供的妙處。
2、對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你的家中有多少位成員呢?正在茁壯成長的你們可知道是誰在辛苦地支撐著你的家,又是誰肩上的擔子最重呢?也許你會說是爸爸媽媽,是啊,我們的父母是最辛苦最偉大的,他們既要照顧老人,又要負擔我們。那么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親人為我們付出的無償無私的愛呢?
二、整體感知
。1)聽音樂自己小聲朗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解決。
。2)籠統提問
1、文章出現了哪些人物?
2、他們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
(3)啟發提問
1、人物之間的關系如何?誰處于核心地位?(盡量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ò鍟核娜酥g的關系)
2、過程中出現了什么事情?
。ㄔ谏⒉降倪^程中出現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處于核心地位的我是如何解決這一個分歧的?
。ㄟx擇走大路。因為我考慮到我陪伴兒子的時間還長,即使這一次委屈了他,還有長久的日子可以補償。但我能為母親做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盡力滿足母親的要求,以她的考慮為先。體現我摯愛著母親。)
3、(板書:最終路的選擇)
結果由于母親選擇了小路,大家一起走小路。
4、認為是什么影響和改變了他們的選擇?
A因為對母親的愛,我決定委屈兒子而順從母親的意愿。
B因為愛,妻子理解我、體諒我,默默地支持我的每個決定。
C因為愛,母親選擇了包容和退讓,舍棄了更適合她走的大路,選擇了孫兒喜歡的小路。
正是因為那份濃濃的親情之愛衍生出來的體諒、理解、包容和退讓,使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初衷而選擇了一條更能協調、照顧每個意愿的路。)
。ㄟ^渡)各位同學,你在初讀這篇文章時,有沒有感受到他們之中洋溢著的融融愛意呢?現在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體會這一家四口之間洋溢著的深情。
三、交流
在二次朗讀的基礎上,我們大家來交流一下學習的心得。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觸動、你有什么啟發、你有什么疑問,都可以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討。
下面有一些題目,不過僅供參考,你可以選擇其中一兩個題目談,也可以盡情抒發你自己的感想。
1、通過文章的學習你感悟到了什么?(即文章給你的啟示?)
2、文章哪寫描寫最令你感動?
3、文章有兩處景物描寫,他們有何用處?
4、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話,為什么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一個世界?
5、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為什么?
四、擴展延伸
比較閱讀
《散步》與課后的《三代》講的都是三代人的故事。與課文比較,哪一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散步》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欣賞繪本《兔子先生去散步》,了解其作畫手法。
2.能用多種工具、材料嘗試,大膽表現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情景。
3.喜歡進行美術活動,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幼兒閱讀過繪本《兔子先生去散步》。
2.顏料、紙筆(鉛筆、水彩筆、水粉筆)、抹布等。
3.課件。
活動過程:
。ㄒ唬┏鍪菊n件,引出課題。
教師:小朋友們,我們讀過繪本《兔子先生去散步》,兔子先生可愛嗎?那你們知道這只可愛的兔子先生是怎么畫出來的嗎?
(二)猜測示范,了解作畫手法。
1.猜測交流。
教師:你認為兔子先生是怎樣畫出來的?請小朋友相互說說。
2.示范講解。
3.教師。
教師:原來兔子先生,并不是用白色顏料畫出來的,而是以其他顏料涂在白紙上,把兔子先生的樣子"圍"出來的,再點上小小的紅眼睛,一條咖啡色的嘴巴,加上一條黑條紋的紅領帶。
。ㄈ┬蕾p圖案,交代作畫要求。
1.欣賞圖案。
教師:你們還記得兔子先生散步時去過哪些地方?
2.構思作品。
教師:請小朋友想一想,兔子先生可能還會去哪里散步,會遇到什么事情呢?
3.交代要求。
。ㄋ模┯變鹤鳟,教師指導。
提醒幼兒想好再畫,幫助幼兒解決作畫中出現的問題。
。ㄎ澹┱褂[評析。
教師:我們來欣賞一下大家創作的《兔子先生去散步》。
活動延伸:
家園活動: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畫一畫,除了兔子先生,你還可以畫畫其他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