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教學設計
四,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長以及北大的學生都受到了這樣的感染和影響,以后的北大是個什么樣子。
五,現在的北大是個什么樣子。
最后理解“春風化雨”和“兼容并包”的關系。
這兩者都是出自“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極高明,不能有大胸懷,無有大胸懷,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開啟新文化運動;又如何以尊貴地位(在蔡的不以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風化雨;無大胸懷,所謂的春風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誠矣。
有“道中庸”,則親切藹然與眾人同,則不言之教于無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則各種人才、各種派別方可匯為一體。
以上兩者是一種境界的兩種表現,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實際踐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辦學運動。
要之,如此,真可謂“大教育家”,如此之后的比較,知道確實是“最大的教育家”。
以上分析很羅嗦,卻是出自真我的閱讀感受。以下過程設計,則簡略一些。
[教學過程]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內容,所以預習就比較重要。(如有比較好的資料,請大家共享吧,我暫時提不出具體的文章,網上可查到蔡元培傳記,但一般是購買信息,其他有可靠來源的資料有點短缺,記得在六中的時候讀過一本各種人物回憶性的書,也想不到名字了。網上查閱到的最好有出處,不至于弄假當真。)
預習要求:
1、 熟讀課文。查找閱讀蔡先生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他在北大校長任上的作為。
2、 查找閱讀其他人回憶蔡先生的文章。(前2點重點在春風化雨的人格影響)
3、 查找閱讀蔡先生做北大校長時的中國歷史概況。
4、 查找閱讀蔡先生主持下的北大是個什么樣子。
5、 如果可能的話,再看一下現在的北大又是一個什么樣子。(后3點重點在兼容并包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第一教時
一、導入: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貢獻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從他開始,中國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逝世之后,國民黨教育部的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
毛澤東特發唁電:“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為另個兵戎相見的政黨所共同推崇,恰說明了蔡先生有個超越政黨見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體現在哪里,又來自哪里呢?我們一起閱讀一下哲學家馮友蘭的紀念文章《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
二、文本閱讀與理解
1、馮友蘭是如何評價蔡元培先生的?
中國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朗讀文章,思考,文章在結構內容上有什么特點。
參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寫蔡先生的春風化雨,一部分是寫他的兼容并包。
追問:思考這兩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聯系?
(先不討論,只留為思考的問題。)
3、作者通過哪幾件事情來寫“春風化雨”,概括一下。
略。(非常簡單,可自我概括,也可見教學參考)
4、作者在論述第二件事時,寫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話語畫出來朗讀一下。
“一介寒儒,書生本色,辦事從容不迫,雖在事務之中,而有超乎事務,蕭然物外的氣象,這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