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
作者運用想象和夸張及側面烘托手法,寫音樂的聲響由人寰寫到仙府,意象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音響效果被渲染的淋漓盡致。
3.教師小結:清人方扶南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同為描寫音樂的名篇,在音樂描寫的手法上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也有些差異,這種差異的形成首先是詩人們聽的樂曲不同,更重要的是因審美個體的差異,聽曲時詩人的主觀心境不同。《左傳》有云“詩以言志”,白居易通過《琵琶行》寄寓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人生感慨,那么李賀《李憑箜篌引》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感慨呢?這就需要我們從詩人描寫音樂時選擇的奇特的意象入手來找尋答案。
四、(如有時間再讀詩文)探究學習,分析詩歌的意象及情感。
1.討論分析詩人選擇了那些意象來表現音樂?
明確:白云、秋雨,香蘭,芙蓉,老魚、瘦蛟,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
2.這些意象的共性是什么?
明確:一組是自然景物,一組是神仙世界。內涵上的悲 弱 愁 凄的真情實感。詭奇的世界,沒有人的出現。可以讓學生談:“湘娥素女”的內在表現力。極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如“泣”“啼”湘娥素女的悲愁:啼與泣。老兔寒蟾泣天色《夢天》
冷紅泣露嬌啼色《南山中田行》 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崇義里滯雨》
詩歌中鬼怪神仙意象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
“南山何其悲,鬼語灑空草”(《感諷五首》)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這么多鬼怪奇特的意象,而眾所周知他被后人譽為“詩鬼”)
3.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意象,?
明確:(1)詩風:艷麗詭奇,沉郁凄冷
我們先來看李賀的詩風。李賀被稱為“詩鬼”本人認為鬼,鬼斧神工。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無論寫神寫鬼寫家國和人生,少用白描,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冷艷新奇瑰麗的境界,走入他的詩歌中,那奇特的造語、怪異的想象和幽奇冷艷的詩境便會迎面撲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風,我們來了解其人。)
(2)孟子有云“誦其詩,知其人,習其句讀。(孟子)上節課我們布置了查李賀的個人生平的作業,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李賀的了解。詩人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他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晉”與“進”同音。韓愈替他求情但無濟于事,后被蔭舉只做過一個從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代表作《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桃花亂落如紅雨”等,為后世所傳頌。唐中朝是一個崇尚門第出身的時期。李賀也算得上是一位皇室的裔孫,他的家世一直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淵的叔父大鄭王李亮。因此李賀的心態變化與時代的變遷有些微妙的聯系,他將自己的感情傾向自覺地與唐王朝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常以“唐諸王孫”、“皇孫”和“宗孫”自稱,李賀也很得意于夸揚自己的才氣和身價,“蛾鬟醉眼拜諸宗,為謁皇孫請曹植。”(《許公子鄭姬歌》)他認為只有曹植才能和自己這位貴公子詩人等同起來,有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被人譽為:貴族詩人——精神上的慰藉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多病,自認為丑陋,抑郁而終,被譽為苦悶詩人——性格上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