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三第四單元導學案
廣袤( )暈眩( )擱置( )人才濟濟( )
暫時( )量度( )琵琶( )載歌載舞( )
勝券( )纖細( )磅礴( )奄奄一息( )
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c )
a. 璀璨 秘蜜 垂亡 出乎意料 b. 發跡 無謂 一釘點兒 遼闊無垠
c. 隸屬 出線 充其量 發憤圖強 d. 甲烷 顫栗 萬有引力 振聾發饋
三、常識積累
1、作者簡介: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的科普作品《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
2、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順思路
1、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2、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3、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做介紹的?請歸納一下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從說明順序上看,作者是按照空間順序,由大尺度空間向小尺度空間推進介紹的。
第一部分介紹宇宙并說明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
第二部分介紹星系;
第三部分介紹恒星;
第四部分介紹行星和太陽系;
最后回歸到人類的家園。
五、思考與探究
1、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么作者的解說,不沿著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
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