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教學設計
教學安排的設計:全文總體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完成“了解背景、熟讀課文、理解大意”的任務。背景知識的介紹,可由教師引導,結合學生掌握的一些歷史知識,在師生的回顧與交流中完成。熟讀課文,可采用范讀或自由朗讀,或指名串讀的方法來完成。為了使學生準確認讀,教師也可精選一些學生易讀錯或讀不準的字詞,進行辨音訓練。如判斷下列加點字的讀音無誤的一組:a.膏腴(yú) 逡巡(qūnxūn) 藩(fān)籬
隳(duò)名城 b.鋒鏑(dí) 甕牖(yǒu) 氓(ménɡ)隸 一夫作難(nàn) c.度長絜(qiè)大 萬乘(chénɡ) 遷徙(xǐ) 謫戍(shù) d.雍(yōnɡ)州 從(zònɡ)散約敗 嬴(yínɡ)糧 猗(qí)頓。經過反復的強化,學生就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全文了,同時也為理解課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理解課文,是要求學生借助課下注解及自己已有的一些文言知識,口譯課文,篩選不懂的地方,為質疑作好準備,也使聽課有了針對性。
第二課時,主要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歸類整理,從而使上節課的內容進一步得到強化和系統化。如:結合課后練習一,總結要求理解的詞語,結合課后練習三,總結一詞多義現象。還可適當做一些補充練習。如:一、下列短語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①合從締交②流血漂櫓③威振四海④振長策而御宇內⑤外連衡而斗諸侯⑥躡足行伍之間⑦天下云集響應⑧嬴糧而景從⑨序八州而朝同列(10)鋤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10) 二、選出跟“收天下之兵”的“兵”的含義不同的項:a.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b.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c.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土也 d.車錯轂兮短兵接 三、選擇正確義項 a.依靠、憑借 b.趁著、就著 c.沿襲 d.通過、經由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廉頗……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③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④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⑤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還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例句,進行翻譯。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鑄以為金人十二。③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等等。學生經過知識的歸類總結,不僅使已掌握的知識系統化,而且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也會相應提高。
第三課時分析理解,指導背誦。按照先敘史實后作分析的寫法,本文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1-4)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第二部分(5)闡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主要論證方法是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以及對比論證。指導學生背誦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閱讀題目,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內容,輔助記憶。如閱讀第三段可設計如下內容:本段總寫秦始皇的功業,從內容上看,作者是分兩步來寫的:第一步先寫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步寫了秦始皇為鞏固政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研讀課文可以看出,作者是從以下幾方面來總結秦始皇的主要功業的,其中:政治上是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軍事上是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是隳名城,殺豪杰,銷鋒鏑以弱天下之民,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務上是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閱讀第四段可設計為:該段對陳涉在幾方面作了敘途,其出身地位是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其個人素質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其起義的軍隊組成是疲弊之卒,數百之眾;其武器裝備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其起義的影響是天下云集響應,嬴糧而景從;其起義的結果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這段的詳細鋪敘為第五段昭示主題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