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送別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3.理解本文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解讀賞析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關漢卿的《竇娥冤》,了解了元雜劇中的一個個性鮮明、敢于反抗的婦女竇娥的光輝形象,今天我們將學習了解元雜劇中另一個勇于反抗現實的婦女崔鶯鶯的形象。
二.介紹王實甫和他的作品: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他的創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據賈仲明《凌波仙》吊詞介紹,王實甫在當時即享有盛名,常與演員、歌伎往來。所作雜劇十四種,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及《韓彩云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各一折。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優美,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崔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崔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崔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三.預習檢測: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d)
a.諗知(nian)暮靄(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棲遲(qi)
c.賡續(geng)玉醅(pei)揾做(wen)d.蕭瑟(se)憔悴(cui)頃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d)
a.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b.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c.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
d.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e.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
3.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c)
a.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端飯的盤子)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相守)
b.雖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節飲食(趕)
c.也合著俺夫妻們共桌而食(和著)尋思起就里(內中的實際情況)